#真读三国,不看演义#公元年春益州的刘备击败曹操的部队占领关中,同时刘备派遣孟达,刘峰二人又占据了上庸之地,再加上关羽镇守的荆州,刘备集团已经从上述三地占据了进攻曹魏的主动权,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进一步压缩了曹魏的生存空间。
此时的曹操已入暮年,进取心本来就不强。加上新近丢失了汉中,曹魏集团进入了战略上的守势。而东面的孙吴集团因为关于占据着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掐断了孙权北上扩展的空间,使孙权集团如鲠在喉,随时有被曹操与刘备夹击的风险。
此时的刘备集团可以说进入了事业上的巅峰,占据汉中之后,刘备自称汉中王,距离称帝也就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之遥其实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曹魏集团还占据着大半个北方,还是以北方的正统自居,只有彻底消灭曹魏集团,才是以皇统自居的刘备集团的最终目标。
毫无疑问攻占曹魏集团的襄樊地区是当下最首要的目标,占据了襄樊就等于打开了进攻中原的缺口,曹魏一旦丢失襄樊地区,就意味着中原地区不保,刘备集团就可以与曹魏逐鹿中原;占领了襄樊也意味着孙吴集团丧失了西进北上的战略空间,成了瓮中之鳖。
从最后关于关羽败走麦城的结果来看,这场襄樊之战发动的时机太早了。因为刘备新近占领了关中,需要派兵把守巩固,暂时抽调不出多少兵力去帮助荆州的关羽。从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可以看出为了这场报仇之战,刘备整整隐忍了准备了两年时间,这就是为何后来许多史学家质疑,刘备不救关羽的原因。
刘备吃下了汉中与南蛮太多的地盘,需要经过几年时间的巩固,从后来诸葛亮南征就可以看出蜀汉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刘备集团操之过急地发动这场襄樊之战,最终结果就是促成了孙吴与曹魏的同盟关系,荆州关羽势力被两家给合力绞杀。
如果一开始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就面对着坚城不好打,担心腹背受敌的关羽肯定会选择及时撤兵。因为这场战役一开始关羽就抱着试探性的态度,留下大部分的重兵在荆州三郡防止孙权偷袭。
只是在公元年8月突然暴雨不止汉水暴涨,大自然的原因导致了关羽水淹七军的故事,曹魏庞德被杀,于禁被擒,形势出现了不利于曹魏集团的态势,襄阳樊城岌岌可危。此时曹魏集团的许昌南部群盗并起,纷纷暗中接受关羽的印号,成为支党,造成了关羽威震华夏的虚名,吓得曹操准备迁都。
此时曹魏集团谋士司马懿与蒋济劝说曹操联结孙吴集团夹击关羽,曹操听从了建议。果然关羽势大,最不高兴的就是孙权了,此前就一门心思想夺回荆州三郡的孙权与曹魏之间一拍即合,耍心思动计谋示弱迷惑关羽,利用关羽荆州集团内部的矛盾,来了一招‘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了南郡。
南郡失守,关羽不得已只能撤兵,但令人意外的是,曹魏集团并没有派兵追击。因为曹魏集团需要关羽这个敌人去制衡孙权,只可惜失去大本营的关羽树倒猢孙散,被孙权给包围断了后路最终结果被擒杀。
刘备集团发起的这场襄樊之战,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孙刘联盟瓦解,间接促成了短暂的曹魏与孙吴集团联合。可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为后来的蜀汉灭亡埋下了伏笔。
刘备集团在发动襄樊战争之前发展太快了,而且也太顺利了,忽略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包括与孙吴集团的同盟关系,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准备不充分,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同时这也是一场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战争,不然三国的历史真的要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