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纪初曹操统一北方后,在公元年秋号称率兵80万南下攻打荆州,实际只有30万左右。当曹军还未到达时,刘表便病死了,但是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一直就不是很和睦,在刘表临终前几个月刘琦出任江夏太守去了。于是刘琮便被部下拥戴继任荆州牧。但是刘琮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一听说曹操要进攻荆州,就派人秘密地向曹操投降。曹操便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襄阳。这时的刘备就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厉兵秣马,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当曹军来临时想抵抗已经不可能,便与诸葛亮率军退守江陵(今湖北江陵)。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荆州很有影响,当他撤退时竟然有数十万百姓愿意随他南下,车辆辎重数千辆,男女老少数不胜数,所以每天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这时便有人建议刘备让他放弃百姓,否则敌军袭来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刘备不听,认为民心是当下军伐混乱局面的重要武器,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料曹操已经看出了刘备想退守江陵的意图,于是亲自率领骑兵急行军多里,目标直指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后大胜,而后顺利占领江陵,这时刘备只能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这时候的刘备除了关羽的1万水军和刘琦的1万多补兵外已经都没了。
不久,曹操讨伐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吴候孙权耳朵里,文武百官都为之震动,有人向孙权主张投降的建议,有人则主张应战防守,绝不投降。犹豫不决的孙权在曹操进兵荆州之前就派鲁肃到荆州打探虚实,鲁肃建议刘备把军队转移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这样就可以和东吴形成掎角之势以应曹军。此时刘备便顺势派诸葛亮随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去见孙权,谋求抗曹的对策。
这时孙权也收到了曹操顺江而下的恐吓信,声称如若再不投降将率领80万大军攻打江东。曹操的恐吓信起了作用,让孙权帐下百官吓破了胆,长史张昭便是其中一个,他认为只有投降保存实力以再图大业才是上策。这时周瑜反驳道:“曹操率军南下,后面有关西的马超、韩遂的威胁,后方一定不稳。而且曹军善于陆上作战,不擅长于水战,他要是来就是舍长就短,这时其一,其二现在正值寒冬季节,曹操粮草不足,北方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一定会被疾病袭扰,这两点就是他的致命弱点。虽然他号称80万大军,但据我观察,其北方带来的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加上从刘琮受降的将士七八万,最多二十二三万,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主公只需给我5万精兵就足以大败曹操。”说完孙权异常激动,拔出宝剑砍掉奏案一角怒喝道:“以后谁敢再说投降二字,就是这种下场。”张昭等保守派也就不作声了。
而后孙权命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兵马3万,与刘备大军会合在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蒲圻)跟曹操隔江对峙。
曹操所部大部分士兵因为都来自北方,刚到南方个个水土不服,很不习惯南方潮湿的气候,再加上大多数没有训练过乘船,没过多久军营中便病倒一大片。曹操急忙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这时庞统便向曹操献上一计说: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并成一排,在铺上宽宽的木板,这样将士们不仅可以在上面自由行走,就连军马都可以跑起来。曹操听完觉得有道理,便下令连夜打造,完了以后效果很好,曹军在战船上如同在陆地上骁勇。这就是著名的“连环计”。
在对岸的孙刘联军看到这场景后便想到用火攻,但是火种该如何靠近敌船队呢?正当大家都在为这个难题发愁时,周瑜底下大将黄忠主动请缨假装投降混进曹军,于是便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佳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时周瑜已经将各路兵马布置妥当,但是由于水流关系,江水是从西南向东北方向流的,如果战时有东南风起火势便会随风把曹军战船全部烧为灰烬。这时孔明便对周瑜说:“都督,你尽管放心,我料定冬至那天必起东风。”公元年冬至那天夜里,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大,这时,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支粮船抵达曹营。
那天晚上,黄盖如约率领20支船,只不过是战船,穿上堆满干草,芦苇、膏油等。每条船后又带着3支机动灵活的小船,小船坐满了弓箭手。将至曹营时,突然扯满风帆,一路向北岸冲去。在离北岸2里左右时黄盖下令弓箭手们把船点燃。顿时20支船像一条火龙般一起冲入曹水军战船中。火趁风势,风助火威,眨眼功夫,曹操的连环船都被烧得一干二净,由于战船都用铁环相连,一时间也无法解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吞噬。而黄盖他们早已经坐上小船接近曹操大营,朝着大营便是一通火箭。就这样,曹操不单是水军损失惨重,就连大营也起了火。在对面的周瑜看到江面上一片通红,漫天彻地,俨然一片火海,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孙刘两军看到北岸火起后马上率领水陆大军一起进兵,杀得曹操大军丢盔卸甲,曹操慌乱中只带了百十号人逃往华容道,而把守华容道的是刘备帐下的关羽,关羽念及旧情放走了曹操,这就是后来的“华容道释曹操”的典故。
赤壁之战,最后以孙刘两家大败曹操而告终,这时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也为之后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