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他和周瑜诸葛亮齐名,若不早死,关羽不会兵

从古至今,行军作战绝不是仅仅依赖蛮劲,更多的是要注重整体的战略布局,掌控好全局观念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拿当年的项羽和刘邦来说,尽管项羽在前期处处压制刘邦,然而因为整体战略出现差错,最终还是惨败给刘邦,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在三国那个时期,真正能够洞悉全局战略的人,数量不会多于5个。于蜀汉而言,诸葛亮可算其一,法正也能算一个。在曹魏这边,司马懿为其中之一,郭嘉也是。那么东吴呢?起码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周瑜,还有一人和诸葛亮的名声不相上下,他的战略格局以及眼光,甚至比周瑜还要厉害。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毫不夸张地讲,他乃孙权的师父。

一、这人悄悄献出榻上策,点破天下大势的关键之处。

孙权的老师是谁?谁有资格做孙权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孙权开始统管事务的时候仅仅18岁,尽管他流淌着孙氏优良的血液,可让一个18岁的年轻人来统领整个集团,显然他是难以担当此任的。所以,孙策在临终之前就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对外的事务若拿不定主意就去询问周瑜,内部事务若难以决断就去问张昭。”

那么,张昭是否为孙权之师呢?答案为否,有一人见识远超张昭,此人便是鲁肃。鲁肃与周瑜有交情,于公元年决意听从周瑜的提议,留于东吴为孙权效力。鲁肃为何会选择留在孙权身旁呢?理由也极为简单,周瑜曾言,孙权是个善于纳谏的主公,鲁肃留在孙权身边必定能充分施展自身才华!

于是,鲁肃就认定了孙权这位主公,并开始为他效命。

最初,孙权将张昭视作文臣里的头号人物,把周瑜当作武将中的顶尖者。然而,在鲁肃进入孙吴阵营之后,孙权渐渐发觉鲁肃才是心怀远大志向,且具备治国才能之人。

某日,孙权独自一人和鲁肃同榻饮酒。实际上,孙权在初期接手江东基业之际极为迷茫,完全不知后续的道路该如何行进。那鲁肃呢?他提出了一项战略,即本文将要讲述的“榻上策”。

榻上策之中,鲁肃到底说了什么?

《三国志》里有着确切的记述:唯有在江东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借此来观望天下局势的可乘之机。要知道北方确实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趁着北方事务繁多的状况,去剿灭黄祖,进军讨伐刘表,将长江流域延伸到最远之处都占据下来,在这之后建立帝王的尊号来谋取天下,这是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帝业啊。

鲁肃的榻上策实际上明确了孙权的发展走向与整体战略。首要的是必须拿下长江以南的所有城池,这样就能凭借长江这一天然险阻。接着,创立帝业,等待天下局势的变化。大致的含义就是,要趁着曹操被军备事务缠身的时候,快速解决刘表、黄祖等占据江南以南区域的势力。

接着,又将荆楚之地,也就是荆州这一区域纳入囊中,此为战略的第二步。拿下荆州九郡,就仿若奠定了建立帝王大业的“基石”。往后的道路便会顺遂许多,只需在关键之处,做到用人得当、处事得力就可以了。

此外,赶快与刘备结成联盟,毕竟刘备属于枭雄,他和曹操是势不两立的仇敌。一旦刘备成为盟友,整个天下的局势曹操便不能一手掌控了。

这便是鲁肃于赤壁之战前夕所提出的“榻上策”的所有内容了。能够发现,鲁肃的战略乃是孙权唯一的可行战略,要是孙权不依此战略行动的话,恐怕在赤壁之战时就性命难保了,除非他甘愿成为一只“笼中鸟”,就像曹操在许都幽禁着的汉献帝那样。

二、隆中对与塌上策谁更高明?

鲁肃提出榻上策之后,于公元年末,诸葛亮也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榻上策和隆中对哪个更为高明呢?实际上,榻上策与隆中对这两者皆为战略,分别适用于孙权和刘备。

至于榻上策和隆中对这两种战略哪一个更为高明,这就得看它们的主公是否有能力确保榻上策战略与隆中对战略得以顺利施行呢?这到底是何意呢?

道理极为简单,孙权企图占据长江以南的城池,进一步占据荆州,从而谋取天下。在这一过程当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那便是要稳住刘备。

刘备并非是胸无大志的中年之人,他同样有着夺取天下的雄心。与孙权相较,刘备的基业更小,人手更少,将领也更为缺乏,不过在诸葛亮、法正等人物加入刘备阵营之后,这一切将会有显著的改观。

倘若孙权不能稳住刘备,这就涉及到赤壁之战时期鲁肃所倡导的孙、刘联合以对抗曹操的战略了。要是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就把孙、刘联盟的合作关系忘得一干二净,那孙权最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这便是赤壁之战之后,鲁肃建议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的真正缘由,鲁肃一心只想稳住刘备。

要是刘备无法稳住局面,曹操就有可能逐步将孙吴吞并。

那刘备又如何呢?同理,若他还想进一步发展,就只得舍弃荆州,只能谋求夺取益州了。这便是诸葛亮说江东孙权不可谋取的真正缘由啊!要是刘备企图先灭掉孙权,再去与曹操一较高下,很明显刘备将会败得极其凄惨!

所以,榻上策和隆中对这两种战略仅仅适用于孙权和刘备。对他们二人而言,这两种战略是仅有的出路,都是相当不错的战略形式。除此之外,就看孙权和刘备谁能笑到最后了。

三、关羽朝着襄樊进军之时,孙权却在背后使阴招,这使得孙权平白丧失了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机。

公元年,关羽朝着襄樊发起北伐。当时,孙权尽管与刘备之间有湘水划界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可在表面上二者仍然属于同盟关系。仅有一点不同之处在于,这时江东的大都督已经换了人,不再是曾经提出榻上策的鲁肃了,鲁肃已然离世。

孙权当时为了早日达成榻上策,采用了对荆州用兵的军事策略,这相当于在关羽背后捅刀子。于是,荆州全境都被孙权掌控,关羽则沦为孙吴和蜀汉的军事牺牲品。

倘若鲁肃未过早离世,关羽定然能够免遭厄运。在襄樊之战期间,鲁肃必定不会准许任何人破坏孙、刘联盟,更不会认可有将领所提出的袭击荆州数郡并且还表示同意的战略决策。

为何呢?鲁肃心里明白,即便当下已具备充足的军事力量,能够从关羽那儿夺回荆州的几个郡,可这就等同于亲手破坏孙、刘联盟,这样的话,孙、刘联盟必然会瓦解!最终,所有的利益都会倒向曹魏一方。

由此亦能发觉,鲁肃的战略视野,是在吕蒙、陆逊之上的,乃至鲁肃的战略视野与周瑜近乎等同。

于孙权而言,彼时他应允吕蒙实施强攻荆州的战略行动,亦是错得离谱。缘何如此呢?

其一,孙权会错失孙刘联盟的良机,这样一来,他就有可能独自面临刘备和曹操的两面夹击。要是孙权果真处于这种难堪的境地,那他孙权能有几颗脑袋,又有多少大将去抵御蜀汉、曹魏两国的国力、兵力以及将领呢?

其二:孙权最佳的策略莫过于派遣众多军队去攻打合肥了,这样做的话,就能将淮河以南的所有城池区域都占领。这是为何呢?因为在这个时候,曹魏于西线被刘备击败,毫无还手之力,正承受着汉中之败、夏侯渊阵亡这样难堪的战果。

在中线战场上,荆州方面关羽同样取得了胜利。要是孙权当时没有去攻打荆州,而是选择攻打合肥的话,关羽必定不会落得个惨死的下场,还能拿下樊城,如此便能够打开曹魏中原的重要城镇。

其三:刘备集团尽管于荆州获胜,却全然无法组织兵力同东吴抗衡。为何会如此呢?其一,蜀汉阵营里最善战的关羽,其麾下之兵已是疲惫之师;其二,刘备率领的大军才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士兵们已然疲惫不堪,刘备急需一段时间来休养生息。

对孙权而言,刘备与曹操二人在这个时候都已然成为疲惫之军,最佳的策略是什么呢?稳住刘备,与关羽联手猛攻曹魏。要是真这么做的话,曹魏的西线、中线、东线战场都会全面溃败,要知道仅仅关羽一人攻打襄樊的时候,就差点让曹操迁都来躲避他的锋芒呢!

若孙权再于合肥挑起事端,曹操又能遣谁抵御呢?彼时张辽已被曹操调往樊城战场,只是张辽尚未抵达,关羽就已被徐晃击败。当然,要是孙权未曾在关羽背后捅刀子,关羽必定不会败于徐晃,关羽麾下的军心也不会大乱。

总体而言,关羽殒命之后,孙权对荆州有所图谋,尽管他勉强将长江以南的整个区域纳入囊中,但这其实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战略错误。从整体战略布局的角度考量,这恰恰是孙权的失策之处,这也正是孙权始终不敢称帝的真正缘由。

孙权那时为了一时的畅快,居然做出了攻打盟友这种让敌人窃喜的傻事。而后刘备也冲动行事,出动全国的兵力去和东吴打仗,最后被东吴的陆逊打败,军队死伤众多,这恰好为曹魏消灭孙吴和蜀汉创造了前提条件。

若不是刘备这般行事,在公元年的时候,蜀汉朝廷怎会让刘禅轻易就向曹魏邓艾所带的万余疲惫之军投降呢?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权似乎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联合蜀汉一起攻打曹魏,他自己的政权才能够长久维持。这便是为何在诸葛亮北伐之际,诸葛亮只要送来一封书信,孙权就得发兵去呼应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了。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孙权,已不再是从前的“孙仲谋”了。

#智启新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20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