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写过一篇关于“旧体诗”方面的文章,这几天很多读者留言询问我喜欢古代那些诗人。想了想,小时候最喜欢的有苏轼、辛弃疾、李白......笔者喜欢“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诗词,对于“花间词”一类诗人感觉“娘腔”太重,不甚喜欢。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缺乏“金戈铁马、大气磅礴”豪迈之气,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笔者感觉更像“小家碧玉”,缺乏“大家闺秀”之像。
小学一年级时和外祖父学习诗词,背诵了一首辛弃疾的词,至今印象深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
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huī]下”,即部下。“炙”[zhì],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
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后来长大知道了,辛弃疾在南北宋词人里排位“第一”,当然了各人看法不一。
辛弃疾(年-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南宋词人辛弃疾(-)是一个英雄,可以带兵打仗。文学史常把苏辛并列,两人确实有相同之处,但差别也挺大。东坡是一个文人,他的词豪放且旷达,不为难自己,很容易就想通了,深受庄子和佛教的影响。辛弃疾文武双全,是一个执著的人,有股子拗劲,他的词一往情深,不回头,类似屈原杜甫,辛词里常含离骚之典,绝非偶然。辛词之所以如此,源于他的人生遭遇,他是用生命来写词的,将满腔悲愤寄寓文学作品里。
辛弃疾出生于沦陷区的济南,那里由金人统治,但他爱国抗金,22岁聚集人,投奔耿京领导的义军,并力劝耿京南向归宋。辛弃疾23岁“奉表南归”,受到宋高宗赵构接见。高宗派他北上召耿京部队南下,途中得知出了汉奸张安国,张杀死耿京,投降金军。辛弃疾真是智勇双全,他带领五十骑,杀入敌营,活擒张安国,不吃不眠,一路南奔,“献俘”建康(南京)。辛弃疾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他的勇猛令人想到浑身是胆“三国”单骑救主的赵子龙。
然而在南方,辛弃疾并不被重用,南宋朝野不图收复中原,只求偏安一隅,南宋先后给了他一大堆没用的官职,这些差事都与他抗金复国的理想格格不入。加上小人挑唆,辛弃疾多次被革职处分。41岁至52岁,罢废闲居11年,他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读书耕田种庄稼,故号稼轩居士。52岁被启用,54岁又遭罢免,再度放废九年不用,居上饶铅山。63岁又被启用。67岁去世。辛弃疾前后被闲置20来年,这对他是多么残酷的打击!若是苏东坡,他懂得安慰自己,不停寻乐子减轻痛苦和压力。辛弃疾主观上没有苏东坡这么洒脱,但客观环境即带湖、铅山的自然风光还是多多少少抚平了他郁积在胸的块垒。大自然确实能改变人,譬如:忧国忧民的杜甫,到了温柔之乡成都,也写出了如此恬淡的句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都说辛弃疾童心未泯,稼轩在江西带湖期间,写了一首《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很喜欢下阕,以此为意象,画了漫画。这几句词,倒是符合丰子恺画风的格调。
辛弃疾这位“挑灯看剑”的山东大汉,不乏童趣与天真。闲居铅山期间,他作《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上片曰:“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他要“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如此异想天开,实在奇妙。在带湖时期,辛弃疾还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稼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田园图景,一派天趣。
世人熟念于心辛弃疾的一首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一生留下多首词,豪放悲慨的长调、中调居多,但也不乏上述充满童趣的小令。这些作品就是“灯火阑珊处”的“故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