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至今还存在争议,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证据,存在的主流观点都是猜想,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三种。
第一种,关羽是受刘备之命北上讨伐曹操。
理由是:从时间上看,关羽北上是在刘备称位汉中王以后。而刘备称王所上之表无疑就是一篇讨曹宣言:
“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
这可以作为关羽是受刘备之命北伐曹操的证据之一。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一段表明关羽已经在曹仁后方开展敌后武装;结合“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这似乎可以作为关羽就是要讨曹操而不是讨曹仁的佐证。
第二种,关羽是自作主张,讨伐曹操。理由是《三国志》中并没有刘备命令关羽讨伐曹操的记载,这种大事没有记载是一个疑点;此外,关羽确实派遣了部队开展敌后作战,只等攻下樊城便有北上的可能。
第三种,关羽是自作主张,讨伐曹仁。这种猜测和之前两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按照这种猜测,关羽北伐就完全没有与隆中对决策冲突,恰恰相反,关羽是完全按照隆中对的指示,控制荆州。
对于这种假设,由于是局部性战役,刘备自然没有必要表示支持或者反对,因为这种战役无外乎两种可能,一种是拿下襄樊,取得进一步北伐的通道;另一种是拿不下襄樊,关羽部退回江陵。
对于这种猜测有没有证据呢?
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文字可以作为这种猜测的证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斐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
关羽是之后才进攻曹仁的。换言之,关羽讨伐曹仁实际因为了解天气地理,认为可以凭借天时拿下襄樊。
如果这种话猜测成立,那么关羽北伐曹仁很可能是自作主张的,也因为对天时的依赖,关羽多半不会继续北上。
此外,从关羽方的粮草准备考虑,似乎也得不到关羽有余力继续北进的支持。否则关羽不至于擅自夺取孙权的湘关米。
那么,如果襄樊才是关羽的目标,那些遥受关羽号令的群盗又应作何理解呢?这些都是防止曹操迅速南争夺襄樊的手段,到时候曹操最先要做的恐怕就是平叛了。
笔者倾向于第三种猜测,关羽的独自发动襄樊战役,目的并非北伐曹操,而是攻下襄樊,握有完整的荆州,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那么襄樊之战可行么?
蜀汉集团以讨伐曹操统一天下为终极目标,那么北伐曹操总是会有的,在蜀汉刚刚立稳脚跟的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进一步取得战略优势,其实是有必要的,襄阳控扼南郡,是荆州咽喉,没有襄阳,荆州实际上是不稳的。
那么襄樊可不可以打呢?
关羽驻扎荆州多年,实力非常强劲,而彼时曹操新败汉中,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刘备所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
显然这段时间曹操内忧外患兵祸不断,关羽此时出兵时占了天时地利的,出兵并无不妥。
那么这场战争有没有隐患呢?
有,最大的隐患就是孙权。也是孙权,最终葬送了襄樊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