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南阳盆地,北接河洛,南扼襄樊,西通武关,东连中原,身处中国腹心而有群山拱卫。建安十三年,刚刚跨过南阳的曹操可谓志得意满。就在不久前,一个强大的敌人轰然倒塌,曾经割据江汉的势力土崩瓦解。自七月到九月,旌旗所指,望者俯首,当着皆靡。预料中的苦战并未出现,一场精心筹谋的军事作战计划最后成了一次游行。当襄樊旗落,回望南阳,这一刻,或许已经迟来了十二年。
(一)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汉末的纷乱争战说起。初平元年,董卓权倾朝野。二袁东奔,组建一支针对董卓的关东联军。为了应付声势浩大的联军,董卓表荐刘表为荆州刺史,寄希望于从后方瓦解联军。刘表上任后,一面整合内部势力,一面阻挡外敌入侵,最后手握七郡,雄踞襄阳。与此同时,参与联军的曹操在黄河南岸扩大实力,广纳贤才,整军经武,数年间,顺利割据兖州。历史大势浩浩汤汤,建安元年,汉献帝逃离长安,一路向东,曹操在迎奉皇帝后掌握大义,征伐不臣。而此前的宿敌,东面的徐州城头变幻大王旗,陶谦,刘备,吕布相继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台。最终曹操先后和刘备吕布达成和解,战略方向开始转向南方。伴随献帝出逃,西都的的凉州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盘踞于关中的各路军阀化整为零,开始混战,一直战到三辅空尽,河洛荒芜,缺乏补给的张济张绣叔侄只能带兵离开关中,南下谋食,最终进入南阳,盘踞宛城①。
至此,各位主角悉数到场,历史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即将演出一曲慷慨激昂,血腥悲壮的大戏。
(二)
建安二年,曹操挥师进攻宛城,宛城旧名申县,南阳郡治所,筑有大城,城外有淯水流过,曹操即驻军淯水,与宛城隔河相望②。早先张济入南阳,战死于穰县,张绣率领余部退居宛城。由于南阳郡隶属属荆州,张绣退回宛城即刻向荆州牧刘表求和,虽然最终得到刘表接纳③,安然度过危机,但地不过一郡,缺兵少饷的他如何与曹操大军相抗衡?张绣自知势单力薄,无力抵抗,无奈只能选择投降。本来战事到此虽说虎头蛇尾,也算是有了个两全齐美的收尾。然而就在张绣投降后的十天里④,变故频发,最终导向了一个完全相左的结局。
张绣投降后,曹操不战而屈人之兵,志得意满,一入城就娶了张济留下的遗孀,张济是张绣的叔父,此举令张绣大为不满。由于张绣率众归降,手中依然握有军队,一时间又来不及完全分化瓦解,曹操对于他的愤懑非常担忧,因此决心先下手为强,秘密计划除掉张绣。这之后,曹操又公然拉拢张绣的手下,张绣帐前有个猛士叫胡车儿,勇冠三军,曹操亲手分给他钱财,以示亲厚。张绣本来已经因为婶婶的事受辱,加之听闻曹操意图刺杀自己,现在又发现曹操开始拉拢他的将士,大为震恐。与其束手待毙,不如奋力一搏。张绣于是找来同乡贾诩谋划反击行动。贾诩,官拜宣义将军,足智多谋,曾周旋于凉州各个军阀之间,左右逢源,最终两人共同设定了一个假途伐虢的反曹之计。
张绣先屈意向曹操表明自己希望转移军队去别处,要途径曹操军营。曹操当时正阴谋除去张绣,自然要先安其心,于是任其过营。张绣又借口军中辎车少,不足以运输铠甲武器,希望士兵都披甲持戈过营,曹操不疑有他,一并听之。于是张绣挑选精锐,过曹操大营时,一齐发难,掩杀曹军。曹军毫无防备,全军大溃,曹操轻骑逃离,留下典韦殿后,典韦以力强壮猛闻名,常披两层甲为大军开路,所持大斧,刃长一尺,及其悍勇。此前曹操宴请张绣及其将帅。所过之处,便命令典韦侍立。每行酒时,典韦就举起大斧警戒,张绣等人都战战兢兢不敢妄动。逢此危机时刻,典韦持长戟独守营门,大发神威,以一当十,直到力战身亡。张绣攻克大营后随即挥师追击,情势危急,曹操长子曹昂献上自己的名马绝影,堪堪帮助曹操躲过一劫,自己身陨乱军。
死里逃生的曹操向东退回舞阴,重整旗鼓。不久,各路溃军纷纷向舞阴集结。舞阴,又名潕阴,临水阻山,系南阳东大门,过舞阴沿潕水向东就是豫州汝南郡。曹操在收拢败军之后,于是东出舞阴返回许昌。此次交战,实属曹操自迎奉汉帝以来首次大败,不仅南阳,章陵得而复失,而且损失了猛将典韦,长子曹昂。究其败因,不外乎两点,第一,行事恣意,谋划不密。纳妾时完全没有顾忌张绣,阴谋策划刺杀的行动也泄露出去,且轻敌大意,最终因为对张绣军队的行动不加细察致使大败。第二,青州军不堪用。局面顺利时尚可,局面不利时,往往率先溃散。且作战不力,劫掠争先。于禁在战后向曹操靠拢时与沿途劫掠的青州兵发生矛盾,青州兵反而恶人恶语,倒打一耙,指责于禁。曹操得知详情后褒奖于禁,立为典型。有鉴于此,曹操也做出了调整,之后面对张绣时,曹操严阵以待,不给对方可乘之机。对于军务军纪则着力整顿,甚至下令全军行军时不得踩踏麦苗,否则论罪当死⑤。
对于胜利方张绣而言,这次的胜利也只是收复失地,敌我力量悬殊的态势并未改变。张绣亟需一个强大的外援盟友。贾诩于是劝说他联合荆州刺史刘表,并且亲自为使,拜谒刘表,议定双方联合作战。(注1)刘表于是派兵助战,之后双方联军数次向北进攻曹军。另一方面,整军经武的曹操这时遇到了新的麻烦,此前战败的袁术卷土重来,兵锋已经抵达陈国,两相权衡,曹操选择亲自率军迎战袁术,派遣曹洪继续征讨张绣。对袁术的战斗很快取得大捷,而曹洪却连战失利,只能退守叶县,数次被张绣刘表联军侵袭⑥。
(三)
袁术败走之后,曹操腾出手来,再次调大军南征,张绣望见曹操主力来临,放弃南阳前线,率军向后方的刘表靠拢,屯兵穰县(注2)。穰县,在湍水南岸,向东南就是刘表的大本营襄阳。张绣据守穰县,与曹军隔着湍水对峙。为了呼应张绣,刘表派遣将军胡济屯兵穰县东面的湖阳。曹操于是一面在湍水北岸筑城⑦,作为围困穰县的基地(注3),另一面率领机动部队袭击湖阳,很快攻陷湖阳,擒拿湖阳守将胡济。之后,曹操继续向东重新攻克舞阴,返回许昌。这一次的攻防战前后只进行了两个月,以曹操大胜,扫荡南阳北部结束。
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再次调拨大军围攻穰县。到五月,刘表援军抵达,并且绕向曹军后方,意图截断曹军归路。无论古今中外,任何时候,一旦后路被断,大军倾覆将只是时间问题,曹操不得不放弃进攻正面的穰县,向后撤退以避免被援军包围。张绣见曹军后撤,刘表援军抵达,于是率军出城,意图尾随追击。曹操只能命令军队一面保持连营,一面向前,大军龟速前进,一天只能走几里。另一方面,张绣也不急不慢,紧紧尾随,两支龟速行进的军队到达安众县时,刘表的援军终于抵达。安众,在穰县东北十余里,湍水和涅水分别从县城南北流过,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被筑成一个陂塘,名为安众港⑧。刘表援军抵达安众后,与张绣共同扼守河流险要。至此,曹操进退失据,已然陷入险境。前后都有敌军,曹军难免军心不稳,士气低落,幸好偏师曹仁在掳掠完临近的县城后赶回,勉强提升军队的战意和士气。
汝南太守李通也率军星夜驰援,为曹操带来生力军,曹军得以再战(注4)。兵法云: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曹操处于死地,决心设奇用险,先命令大军趁夜挖凿地道让辎重穿行,做出一副全军强行溃围的姿态,又命令精锐部队暗中埋伏。天亮后,张绣军看见曹营空虚,误以为曹军已经全军突围,于是全军悉数出动,衔尾追击。曹操指挥伏兵尽出,大败张绣。张绣军队溃败后,夹击之势随之瓦解,曹操于是得以顺利撤回许昌。此次交战,虽然最后曹操依靠妙计化险为夷,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只要刘表张绣联合,曹操深入敌境客军作战就很容易陷入不利局面。其实早在战前,曹操的谋主荀攸就断言刘表必定会救援张绣⑨,这次作战也应证了他的判断。
更糟糕的是,不仅战术层面上一时难以解决张、刘联合的问题,战略层面上曹操也开始陷入被动,北面的袁绍在这一年解决了公孙瓒,全面平定河北,坐拥四州,开始将目光南移。早先就有袁绍的叛兵报告说田丰劝谏袁绍袭击许昌劫走天子,虽然最后没有成行,但是袁绍南下争雄已经是势在必行。而东面的吕布也公开背叛朝廷,进攻曹操任命的豫州刺史刘备。在这两个心腹大患面前,南阳的问题只能退居其次了。
(四)
建安四年,曹操渡河进攻河东,袁绍曹操的矛盾彻底爆发。袁绍为了对付曹操,采用联合刘表夹击袁术的故智,期望联合张绣,从南北对曹操进行战略包围。当时曹操主力要应付来自北面袁绍的正面压力;在东面,豫州刺史刘备逃离许昌后重新占据徐州,立起反帜与袁绍联合;在东南面,割据江东的孙策也蠢蠢欲动,计划袭击许昌。
如果南面的张绣刘表再借机发难,局势将愈发险恶。为了阻止最坏的局面出现,曹操使出浑身解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在双方外交工作紧锣密鼓的展开的时候,张绣也面临了重大抉择,就食于刘表不是长远之计,现在袁曹决战一触即发,双方都期望拉拢自己成为战略天平上那个最后的筹码,一时间如何站队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找来谋主贾诩,经过一番商议,最终张绣选择了曹操。曹操不敢托大,对张绣不但执手相迎,给予高官厚禄,还结为儿女亲家以示不计前仇。而张绣的归附也再一次让南阳归属于曹操的掌控之下。至此,南阳的问题画上了一个短暂的休止符。
(五)
建安五年,随着袁曹决战的白热化,各方势力都纷纷加入战局。在东南,孙权乘机越过长江,攻克皖城;在南面,刘备立足汝南,纠集汝南的黄巾余部攻击曹操后方,一度兵锋抵达许昌。面对如此局势,对南阳念念不忘的刘表也逐渐耐不住了寂寞。建安六年,由于刘备在汝南的军事活动,南阳和曹操大本营许昌的联系被彻底隔断。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殆,刘表乘势发动攻势,一举收复南阳,兵锋抵达西鄂。西鄂功曹柏孝长临阵而惧,躲在家中,数日后才敢登城观望,西鄂县令杜袭措手不及,临时集结五十多人,全军覆没后只能逃回摩陂⑩。此时的南阳全境被刘表收复。留守的曹军只能据守豫州,与刘备周旋。
同年九月,曹操在仓亭大胜后终于有了喘息之机,于是亲自率军征讨刘备。汝南黄巾不过是临时集结的乌合之众,不足以抵御大军,刘备果断舍弃汝南,逃亡荆州归附刘表。如同对待张绣一般,刘表再次接纳了南逃的落败者,并且依旧安置在南阳。纵观刘表的处理方案,总结起来有两点:使为藩屏,引为外援。无论是先前的张绣还是此时的刘备,刘表都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重视,给予土地,支援钱粮,并将他们摆在和曹操冲突的前线南阳,既能做为一个和强敌之间的战略缓冲,又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为自己提供战力。
两年后(注5),刘表派遣刘备发动一次新的北伐。刘备率军出南阳,直逼叶县。叶县夹在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扼守南阳盆地的南北通道,是江汉势力的门户急所。早在春秋时期,建都江汉的楚国就在此修筑要塞长城,谓之方城。由于南阳郡被刘表掌控,这几乎曹军面对荆州方面最后的一道关卡。有鉴于此,即便当时曹操正在河北与袁谭袁尚拉锯,分身乏术,对此也不得不重视,一口气派出干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御敌。刘备自知势单力薄,难以力敌,于是烧毁军营,做出全军后撤的姿态,却在半路偷偷埋伏。当时正是春夏之际,草木茂盛,人躲在草木深处难以辨识,夏侯惇于禁不加细察,轻敌冒进,追击时陷入埋伏被刘备击败。幸亏留守的李典及时赶赴救援,刘备见援军抵达,于是也撤离战场。
此次战斗的规模不大,攻击方见好就收,防御方也没有被伤及要害,刘备的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骚扰。至于为何刘表没有进一步的行动,管中窥豹也可知一二,首先,刘表对刘备并不十足信任。刘备与张绣不同,张绣充其量只是一介破落军阀,赳赳武夫,在荆州生存也只能仰刘表之鼻息。而刘备有才略并得人心,初到荆州,荆州的豪杰名士就纷纷投奔刘备。刘备本人曾在刘表面前抱怨:我如果有基业的话,世上那些碌碌之辈哪里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因此,刘表对他表面维系尊重,实际上却暗中防备。其次,刘表本人年事已高,古人说:人过五十,不称夭寿。而刘表已经年过六旬,用当时的眼光看算是高寿了,能固守基业,留传儿孙已是大幸,争雄天下则是有心无力了。
建安八年八月,鉴于刘备刘表发动的攻势,同时河北的战事受阻,曹操决意暂时脱离河北战局,再度南征,大军南下抵达西平,旋即收到袁氏兄弟不和内讧的消息,于是回师北上。之后的几年里,曹操不断用兵河北,而荆州再也没有大战事(注6)。他的老对手,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刘备,此时正处在一段人生的低谷里,雌伏荆州,年华逝去,只余下髀肉复生的感叹。建安十二年,曹操准备北征塞外,戎马一生的张绣病死在曹操远征之前(注7)。纵观他的一生,他从偏远的边地走向中原,亲手掀开了一段铁血岁月的帷幕,搅动天下大势,最后得享富贵尊荣,也算不虚此生。尽管他的一生都只能作为一颗棋子,从没有真正作为棋手登上棋盘去决定过未来的走向。但是,在那样的末世,即使只作为一颗棋子,也算不枉一生了。
(六)
建安十二年曹操的远征对于刘备刘表来说或许是最后的机会,但是最终,刘表还是回绝了刘备北上袭击许昌的建议。此时的刘表忙于废长立幼,无论是精力还是健康都不足以支撑再一次的远征。他已经垂垂老矣,如风中残烛,时日无多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后,决心大举南征,这一次,再也没有来自身后的掣肘,势必要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曹操做出了充足的准备,他恢复丞相旧职,再一次集大权于一身,任命赵俨参张辽,于禁,乐进三军准备南征,又下令在河北开凿玄武湖,演练水军备战。有鉴于先前刘表张绣联合的教训,这一次曹操对军事行动的筹划更加小心谨慎,在和荀彧商议之后,最终制定了一个轻装急行,出其不意的作战行动。
七月,曹操从邺城出发,大军向南,一路直奔宛城。另一方面,面对携威而来的北军,荆州上下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备战。而荆州牧刘表却在八月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撒手人寰之际,不知往事回现,他是否会产生对长子的愧疚,对一年前错失良机的后悔,以及最后的最后,对创造一个荆州乐土的满足。刘表出生在东汉最后的温和安宁的岁月中。他年少成名,名列“八骏”。人到中年,亲眼目睹了天崩地裂,沧海横流的乱世。从单骑入荆州开始,他的人生拐向了另一个方向,在这里,他展现了他的理想抱负,自初平季世降临,天下纷乱,只有荆州得以保全,民丰安乐,各地士人纷纷避难荆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
尽管没有只手补苍天的才能,尽管做不成大豪杰,只是曹操口中的守户之犬,尽管生前的功业在身后如浮沙之塔般顷刻崩散,他也在滚滚历史中镌刻了一道深深的印记。刘表死后,各种矛盾迸发,一个长幼不和,主少臣疑,人心惶惶的荆州显露无疑。面对曹操兵临城下,荆州何去何从的问题,继位者刘琮年少,毫无发言权,荆州的豪强蔡瑁、蒯越则不想抱着这个看不见方向的小船继续前行,转而奔向唾手可得的新富贵——大汉新丞相的怀抱。九月,曹操大军开赴新野,刘琮投降。由于襄阳方面之前一直隐瞒曹操南征的消息,等刘备惊觉曹操再度南下时,曹操大军已经进入南阳,近在咫尺。权衡之后,刘备舍弃荆北,仓惶向南转移。至此,一段围绕南阳的争端落下帷幕。
(后续)
南阳旧事到此就算正式结束。张绣刘表,作为拉开序幕的人,在故事的末尾先后离开人世。而故事的另外两位主角还在他们的人生里继续前行,绽放出更耀眼夺目的光芒,创建了逝者无法比拟的功业。纵观各方围绕南阳前后十余年的争夺,可谓穷尽了人力之极,在这里,世上所有的纵横捭阖,人算天意,如浮光掠影般都能显现一二。而时至今日,其中种种悲欢离合,刀光剑影都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只留下一段段文字,一座座墓碑供后人观赏凭吊。
注释
(1)关于张绣刘表联合,应当是此次战役过后才有。首先,此前张绣直接投降,若与刘表联合,也不会这么干脆。且如果已经与刘表联合,此举已经属于背盟,之后的联合作战也难以实现。其次,刘表对张绣的军事支援也是在此战之后才有的。
(2)有鉴于此次曹操进攻张绣,武帝纪并没有记载直接交战事宜,因此推测张绣很可能直接放弃南阳前线,向后退缩与刘表合力。
(3)张绣传提及曹操围攻穰县“比年攻之”,因此推测曹操对穰县的围攻始于建安二年。
(4)李通这次支援没有具体时间记载,但通过李通传行文“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一段,可以推知应当是这次战役。
(5)刘备此次北伐没有具体时间,从李典传行文推测应该在建安7年11月到建安九年之间。由于李典传提及当时“草木深”,故而推测时间应该是春夏之际,当在建安八年。
(6)这段时间唯一的交战记录是建安十年之后张辽率军攻克江夏郡几个县城。按理双方应该有一些小型战斗,但是史书没有记载,不做过多推测。
(7)魏略对张绣的死因和死亡时间都有不同记载。这里采用三国志的记载。
①三国志张绣传
②资治通鉴
③三国志刘表传
④三国志引注典略
⑤三国志引注曹瞒传
⑥三国志曹洪传
⑦水经注湍水
⑧水经注涅水
⑨三国志荀攸传
⑩三国志杜袭传
三国志李典传
三国志赵俨传
三国志荀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