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范氏高位公派下各支远祖源流自近代民国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冬芬公世系,有说是冬菁公世系,有说是祖禹公世系,有说是仲淹公世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年冬,江西丰城东安范氏宗祠重建落成,安放祖宗牌位需追溯远祖源流,打开尘封多年的世传谱箱时,我发现里面竟完好保存了六套族谱:清道光甲辰岁()修《闽杭泰拔崇仁堂范氏族谱》(麟字号、共12册)(简称“道光谱”)、清同治八年()二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共2册)(简称“同治谱”)、清光绪十六年()三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共4册)(简称“光绪谱”)、民国元年()四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共4册)、民国二十年()五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共3册)、年六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共5册),其中前四套都是多年前的清朝老谱。二修、三修、四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的主修是我高祖荣元公(谱名景耀,号焕章),他在三修《罗峰敦伦堂范氏族谱》时撰写了一篇谱序,对闽杭范氏的远祖源流做了一段简短而精炼的表述:“吾族范氏系出春秋晋士氏,食邑于范,因以为姓焉。唐以前无考矣,唐末吾祖评士公自苏州迁杭之钱塘,再迁南剑州沙县北孟栏,后移汀州宁化县黄连镇,又移连城表席里相村(今连城县庙前镇),即我始祖宁壁十郎公生子十一,萃处杭彊者有六,至百五郎公开基泰拔,爰居其所,聿来胥宇,吾族叙谱尊为始。”后在清道光甲辰岁修《闽杭泰拔崇仁堂范氏族谱》中看到叔祖泰元公撰写的《远祖源流考》:“我谱载:评士公因黄巢之乱于僖宗元年,同俞太君携家口十一人,自苏州迁杭之钱塘,又移南剑州沙县北孟栏,隔后又移汀州府宁化县黄连镇连岗。数传,又移连城县表席里相村。”“评士公生四子:长迁石城县下汉菜塘,次迁巫源县乌石下,四无嗣,三我祖七官人住宁化连岗,生荣仕五郎、荣仲六郎。五郎六郎之后有仲延、仲迪、仲寿,又传文羽、彦瑶,时当南北混扰,谱籍错乱,派系未祥,只载散居连城相村、上杭棉村、苧园、龙岩、上车、南靖、漳浦等处。我祖十郎公南渡后开居连城相村,谱载公嗣裔十一,散处连、杭、武、永及粤东之程乡大埔、翁源、英德等处,而萃处抗彊者共有六房。”在这两篇远祖源流中,世系均不连贯,确切的远祖都是从评士公算起,评士公之前或许因年代久远谱载不详,无法考证,故一言以蔽之“唐之前吾祖无考”。“七官人至十郎公”之间的世系亦因“时当南北混扰,谱籍错乱,派系未祥”。
我支东安范氏于清乾嘉年间(年前后)由福建上杭载头村迁出,属闽杭太拔范氏百五郎公支裔孙,因两地相隔千里,来往不便,东安范氏只参加了清道光甲辰岁()《闽杭泰拔崇仁堂范氏族谱》编修,之后和祖居地失去联络,没有参加祖居地清宣统二年()《崇仁堂范氏族谱》(简称宣统谱)编修。庆幸的是我东安范氏宗祠收藏的道光老谱保存完好,年机缘巧合,才和福建祖居地载头重新取得联系。在查看祖居地清宣统二年()《崇仁堂范氏族谱》时得知,闽杭范氏支系源自唐朝宰相范履冰,是范仲淹派下裔孙。因为东安范氏宗祠收藏的六套族谱都没有关于范履冰和范仲淹的先祖文字记载,所以当时大家都感觉非常意外。
和祖居地取得联系后,我再度仔细查阅祠堂老谱,依旧没有找到范履冰和范仲淹的有关文字记载,但发现源流志部分除道光谱外,其他五套族谱都收录了万九郎公(入闽始祖)至十郎公(杭祠始祖)之间的完整世系图:
(1世)(入闽始祖)万九郎(生子四:长、次、三七官人、四)——(2世)七郎(七官人)(生子二:荣仕五郎、荣仲六郎)——(3世)荣仲六郎(生子三:仲延、仲迪、仲寿)——(4世)仲延——(5世)彦瑶——(6世)祖公——(7世)十六郎——(8世)瑢十二郎——(9世)襸十八郎——(10世)小五郎(小五郎生子三:一郎、四郎、五郎)——(11世)五郎(生子四:长丙一郎、次庚二郎、三壬三郎、四仲卿郎)——(12世)丙一郎(生子四:长郎迁广东、次郎居李坊、三郎居长汀、四十郎)——(13世)十郎(杭祠始祖,启宇连城相村,生子十一:百一郎至百十一郎)。仔细比较后发现,我旧谱记载的远祖源流世系和祖居地宣统谱记载的远祖世系截然不同,既然是同宗同祖,两地的远祖世系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从年底开始,我便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寻求祖源之路。遍访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川、广西、贵州、河南、江苏等地的范氏宗亲理事机构及族谱专家,添加各地范氏宗亲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