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和文件、标语、新闻报导以及群众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荆楚大地、荆楚儿女、荆楚雄风、荆楚神韵、荆楚习俗、荆楚文化、荆楚某某行业等不同的称谓,说明荆楚文化在荆楚大地根深叶茂,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习惯。但什么是荆楚文化?可以说有不少的人一知半解或知之不多。我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有的人常用“九头鸟”称湖北人或作招牌,但对“九头鸟”的含意不一定说得清楚。其实,“九头鸟”这个词在先秦时期是指神鸟、吉祥鸟,是褒义词;到南北朝时期属佛教用语,是中性词;到元末明初就成了窝里斗代名词,为恶鸟,是贬义词。“九头鸟”这一名词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只有弄清了才不会人云亦云或用错地方。我们为了保护、发掘和利用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很有必要了解和研究荆楚文化。
我今天主要谈什么是荆楚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荆楚文化,怎样弘扬荆楚文化,就荆楚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谈谈体会。
一、荆楚文化的内涵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迄今为止,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有余种。近年,《文化创意产业周刊》载文:余秋雨先生说“什么是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是最简短的解释。按照《辞海》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文化还是考古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分布在不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灿烂辉煌,是一个博大而丰富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其显著特点: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影响深远。中华民族的文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今天主要谈荆楚文化。
第一,荆楚文化的含义。荆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也是指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首先解释什么是荆,什么是楚。荆,是一种落叶灌木,种类很多,特指“牡荆”,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植物,民间用荆条编制盛器,人们常说荆棘丛生、负荆请罪,就是这种荆条。楚,是指灌木,一般是指一人多高的矮树,我国古代南方遍地皆是。荆加楚,谓之荆楚。荆楚二字可以互通,因此又有荆楚的说法。古代用荆楚一词,在自然地理上,指楚木丛生之地;在人文地理上,又指荆楚之地的民众;在中原王朝的心目中,荆楚之民被视为蛮夷。单论这个荆字,它是指植物;后成为特有的地名,荆州之名即由此而来。历史上的荆州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史书记载:“禹划九州,始有荆州”,《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岛,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当时的荆州指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区概念。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诸侯国之一,若从周初立国算起,至公元前年秦灭楚为止,历时余年。荆楚文化则是指湖北为主的区域文化,其时间范围上迄远古,下至当今,乃至未来。我们在研究荆楚文化中,楚文化是重点,是核心,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区域。
据太史公司马迁考证,“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系华夏族的一支,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斗争激烈,祝融部的芈姓季连一支被迫迁徙,开始在今汉水支流的丹水两岸,后推进到湖北荆山脚下汉水中游地区,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因鬻熊参与灭商有功,周成王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楚蛮,自此,芈姓祝融部才有“楚”的正式国号和族名。从夏到战国中期,中原人移居荆楚,最有影响的是三次:一是夏商鼎革之后,芈姓祝融迁入荆楚;二是商代前期,商人南下荆楚;三是周天子大封诸侯,在汉水流域分封巴、濮、楚、邓等国,推动了迁徙。这三次中原人移居荆楚都带来了中原文化。楚人从北往南,和当地居民相结合,既不断吸收先进的华夏文化,又采撷众长,广泛汲取各地土著居民文化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楚人不仅物质文明居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首,而且其精神文明至今仍启迪着人们的心扉,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汲取了其它文化之所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先秦时期的中华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北方有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南方有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二者共同构成华夏文化的主要体系。楚先民以祝融为始祖,凤为图腾,楚文化融汇了南北方各种文化的精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竞相辉映。在长江流域,楚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向东西南北方向浸染,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以其艰苦卓绝的奋斗,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将楚文化不断推向高峰。楚文化以其鲜明艳丽的特色、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强大的影响力流芳后世。
第二,楚文化的支柱。经过多年的探索,就已研究的成果来看,在我国先秦时期区域文化中,楚文化是一枝独秀。从它的构成来看,其规模、其工艺、其种类、其时效、其影响,都别具一格,不同凡响。概括地说,楚文化主要有六大支柱,即: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庄骚文学。
一是青铜冶铸。楚国的青铜冶铸,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质量之优、水平之高,世所罕见。如省博物馆展出的楚国的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和礼器的九鼎八簋等,都得到了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嘉评和赞赏。楚国青铜文化的发达,首先在于拥有丰富的红铜资源。特别是大冶,古代属扬越,后来并入楚国版图,成为楚国最大的采矿炼铜基地,其炼铜的炼炉、矿井模型和采矿工具现已在省博物馆展出,矿井中的排水、通风、照明和矿井的支护,设计得非常周密,其精巧奥妙使参观者赞不绝口。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是怎样挖矿、冶炼的,古人想得很细,有些做法我们现在也想象不到。省博物馆展出的一把青铜剑,剑上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是越王自己用的剑。吴越的剑怎么到楚国来了呢?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战利品,二是陪嫁品,三是赠送品。这三者必居其一,究竟哪一种正确,现在还不能定论。剑的含铜量高,由铜、铅、锡、锌等元素合金而成,剑格用绿松石及琉璃镶嵌,品质极优,光泽照人,锋利无比,划断23层的机制纸象划一块水豆腐那样轻松。可见当时冶炼水平很高,真是炉火纯青啊!现在有很多专家研制,也冶铸不出这样的宝剑。还有许多青铜器皿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其口沿部分的装饰,如同丝瓜瓤子一样精细、复杂,可能用失蜡工艺和焊接工艺形成,真是巧夺天工,其奥妙无穷,现在很难弄清楚具体的铸造方法,可见当时楚国青铜冶铸的技术水准高超。
二是丝织刺绣。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丝绸,数量多、工艺精、类别全,绢、罗、锦、纱、绮、绨、组、绦八大类样样俱全,我们现在纺织行业的专家攻关搞复制品,也没有复制出当时的水平。有一根像头发那么细的丝,用放大镜看,就像大船上的缆绳那样粗,是用50多股细丝拧成的,其工艺之精令人称奇。荆州博物馆存放的一具西汉男尸,在出土时除头发脱落以外,皮肤完好,肌肉还有弹性。它没有腐烂的主要措施是深埋、密封、棺液,还有丝绸被子裹着用丝带捆绑,没有腐烂。从地下发掘的情况看,当时的荆楚地区堪称丝绸王国。
三是木竹漆器。已发掘的楚文物中,竹木漆器比较普遍,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丧葬用具,还有各类装饰品。从筷子、篦子到大型的乐器、丧葬用具、棺椁都是彩漆。有一个小梳妆盒,盒上图案是彩漆绘制的一幅大型迎宾图,形象逼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一幅连环画。有一个形如鸳鸯鸟的漆器酒杯,两边装酒,一般用于婚嫁喝交杯酒,它里面是连通的,女的喝不了,男的可以帮她多喝一点,工艺十分精湛。
四是美术乐舞。楚国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超凡脱俗。楚国的绘画有壁画、帛画、漆画等形式;雕塑有铜雕和木雕;舞蹈有巫舞、宫廷舞、文舞、武舞和优舞。在美术乐舞方面可领略楚国诙诡谲怪、惊采绝艳的文化精神。王逸《天问章句?序》记:屈原流放汉北,拜楚国先王宗庙,内中壁画触动了他,遂有感而发,“呵而问之”,写下了铄古震今的《天问》。楚乐八音是金、石、竹、丝、革、木、土、匏,在楚宫中有“八音奏于庭”之说。省博物馆有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等全套乐器,无论是打击乐器还是管弦乐器的合奏与独奏,都悦耳动听,可以说是荆楚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曾侯乙编钟可谓乐器之王,一是规模宏大,二是铸造精美,三是声色优美。钟上有铭文字个,编钟架的上层是钮钟,声音清脆;中层是甬钟,声音圆润;下层声音浑厚。世人原来认为中国的古音只有宫、商、角、徵、羽,即哆、来、咪、唆、啦五音,曾侯乙编钟出土才证实中国古音乐是七声十二律,从而改写了中国音乐史。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品演奏的编钟乐团在国内外演奏时收到奇效,举世公认。
五是老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主要是老子其书、庄子其书,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年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学术界人士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