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俊玺
一、关公其人
关公,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村(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人。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年)古历六月二十四日,逝于建安二十四年古历十二月初七日(公元年元月30日),享年六十岁。
东汉末年,朝野大乱,群雄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孙权窥神器虎踞江东,独关公辅佐刘备誓复汉室。关公自幼学文习武,武艺高强,胆略超群。青年时在家乡因仗义勇为杀死当地恶豪,辗转外逃到涿郡,与张飞、刘备结为兄弟。跟随刘备起事后,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公众场合,则终日侍立左右,主从分明。在许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保护二位皇嫂,得知刘备去处后,“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千里走单骑,寻兄于袁营,显现了对刘备的朋友之情,事君之忠,更显现了信守承诺,知恩图报,光明磊落的忠义品格。战场上,关公威壮勇猛,智勇双全,在白马,他“策马刺袁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遂解白马之围;在襄樊,他围困曹仁,水淹曹军,“禁所督七军皆没”,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迫使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曹操谋士郭嘉,程昱称之为:“万人之敌”,刘晔赞之为“勇冠三军”,孙权大将周瑜誉之为“熊虎之将”,《三国志》评之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雄壮威猛”,凸显了关公的英勇本色。在荆州,“刮骨疗毒”时面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依然“割炙引(饮)酒,言笑自若”,更显现了关公的刚毅性格。镇守荆州期间,关公率军抗击乐进于青坭,对崎鲁肃于益阳,单刀赴会,驱逐三郡长吏,对外抗拒孙音侵扰;修筑荆州古城墙,操练兵马,整肃军纪,保护荆州百姓安居乐业;“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惩恶扬善,爱憎分明;鼓励农桑,提倡商贸,重视当地经济发展,显示了关公仁慈爱民,宽仁大度的高尚情操。关公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为世人树立了忠义仁勇的楷模,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关公精神,无处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亮光。
二、关公信仰与关公崇拜
关公从建安六年随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到建安二十四年冬在临沮遇难,前后近二十年期间,始终转战在荆州,尤其是镇守荆州的十年间,创造了令人瞩目丰功伟绩。关公忠义仁勇的品格,礼士爱民的德操,深受荆州百姓的信仰和拥戴;失荆州走麦城,在临沮大义升天的悲烈壮举,深为荆州百姓敬崇和追思。由信仰拥戴,敬崇追思逐步升华到关公崇拜,由荆州民间逐步走向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关公仙逝后,玉泉山显灵,南朝陈代光大年间助智者大师兴建玉泉寺;南朝梁代陆法和借神(关公)平定侯景之乱,梁宣帝借关公神灵拒王琳叛乱而称帝等许多神话故事在荆州民间广泛传颂,关公已是“善灵正神”形象。南朝时在王泉寺西修建的“关羽祠”是中国最早的关公庙,在民间家家奉祀关公神像,村村修建关公祠庙,四季对关公的神灵祈求,使后世的关公崇拜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关公生前的英雄气概和忠义品格赢得了中国三教的一致推崇和供奉。佛称“伽蓝”,“盖天古佛”;道称“崇宁真君”“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三界伏魔大帝”,“苍穹第十八代圣主武哲天皇上帝”;儒称“武圣”,“文衡帝君”。三教的共同尊奉,关庙遍及皇城府县,村社乡里,边塞远疆,庙宇规模广大,祀典规格提高,进而达到“庙藐遍于天下,祀典重于春秋”,实现了关公崇拜的不断升级。
历代帝王的隆封和尊崇进一步推动了关公崇拜的进程。关公的封号,在宋代由“壮缪侯”晋封为“忠惠公”,再由公晋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在元代称“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在明代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在清代由帝而称大帝,再为“武圣”,直至尊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帝君”达二十六字之多,祭典规格由民间而到官府宫廷,由小祀而为中祀,国祀,由地方官吏,内宫宦臣司祭而为皇帝亲祭。在明代“以关侯与孔子同尊”,将武庙与文庙并称;在清代皇帝发诏书,赐匾额,正式将关公与孔子列为同等地位,文武二庙实行同荣,其规格和隆重远远超过文庙。
文学艺术对关公的褒扬极大地推动了关公崇拜的发展。宋代从民间传说发展到“话说三分”的艺人和“三国话本”。元代出现了以大戏曲作家关汉卿为代表的大批三国杂剧,更加清晰展现了关公威壮武勇的英雄形象,展喉讴歌了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传说,评话,戏曲和史书的基础上创作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问世,浓笔塑造了关公英雄形象,传扬了关公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忠义精神,后世史学家的历史专著,如元代胡琦《新编关帝事迹》,明代吕楠《关圣帝君集》,赵钦汤《重修汉寿亭侯志》,清代张鹏翮《关夫子志》,张镇《解梁关帝志》,民国韩组康《关壮缪侯事迹》,以及近代和现代的大量历史著述都从史学的角度推动了关公崇拜的发展。
三、关公文化
关公生前“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任事以勇”的一生赢得了世人的共同信仰,赢得了一千八百多年来的关公崇拜。在关公崇拜的进程中造就出来的各种庙宇,遗址,古迹文物,封谥和文学艺术等物资财富和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精神财富,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逐步升华,汇成了历久不衰,愈演愈盛,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又一支强流劲旅,正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关公文化的核心是忠义仁勇精神,诚信是关公文化的精髓,勇武是关公文化的魅力。近两千年来,关公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创造了数之不尽的历史功绩,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发展。在当代,随着中华民族的日益强大,国际声望的日益提高,新时代的关公文化更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具有影响深远的社会价值。
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大业,关公是中华儿女共同敬崇的中华忠义英雄,关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认可,不仅在国内,即使在海外天涯海角,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有海外侨胞的国度,凡是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都建有关公祠庙,尤其在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对关公的崇拜更虔诚,关公祭祀活动更频繁更隆重。共同的关公文化意识,已成为维系全球华人民族情结的坚强纽带,必将进一步发挥凝聚中华民族的合力,加快祖国的统一步伐。
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启迪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核,关公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崇尚正义,仗义勇为,讲诚信,重承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终生奋斗的实践行动。千余年来为世人所歌颂,视为光辉的楷模,它与当代提倡的树“八荣”惩“八耻”和“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准则是最完满的古今结合。在当今扩大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传承关公诚信精神,必将进一步净化人们思想意识,扬正气,树新风,促和谐,构建更加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弘扬关公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复兴。关公文化既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又是宝贵的物资财富,更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每年一度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山西运城“关公文化艺术节”,湖北当阳“关陵国际朝圣大典”和众多的海外华人“谒圣”团队纷纷来大陆参加祭祀活动,都为当地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既推动了当地的改革开放,扩大了招商引资,同时带动了旅游事业和经济交流,促进了整体经济的更大发展。
四、关公后裔的历史责任
关姓起源于夏末忠谏大夫关龙逄,关氏后裔尊称为“始祖”,关公身后赐封关圣帝君,关公后裔尊称为“圣祖”。近两千年来,关公后裔以忠继忠,遵照“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族训,一代又一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传承圣祖忠义仁勇精神,功载史册的历史精英。北魏冀州刺史关胜,三代封侯,官居太守,以忠义名震当时。唐代状元关播,忠君清正,官至宰相,逝后赠太师太保,享祀“忠义孝悌祠”。明代崇信关和,进士及第,位居山东道监察御使,以直谏谪崇信知县,在任刑清政简,官民相安,被誉为“金头”御使;夏邑关守箴,进士及第,出任广西左布政,执法刚正,廉以律已,人称“铁面”。开封守备关永杰,率兵民抗敌,城破坠城殉国,赠光禄寺卿,后谥“忠烈”,祀“忠义祠”,宋代济南府守将大刀关胜,?勇过人,抗金殉国,祀入历城“关公祠”,浙江钱塘关鲁,三代十三人中有十一人举进士,以仁慈爱民名噪当时,元末红巾起义军将领关铎,率领义军劲旅,破关斩将,所向披靡,两捣上京,二进开京,英勇事迹录入《中外军事人物辞典》。清代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协助林则徐禁烟抗英,赤胆报国,战死疆场,谥称“忠节”,成为我国近代民族英雄。更有南北朝关康之,关朗,精通周易,尤善《左氏春秋》,名垂青史。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奠基人关仝,名当时而范后世,被誉为“关家山水”。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一生创作剧目67种,流传剧目45个,至今保存剧目18个,他创作的剧目多为揭露社会阴暗面,现实性很强;颂扬平民反抗精神,富有人民性,赞扬英雄业绩,富有正义感,被后世誉为我国戏曲史上的伟大作家和中国戏曲奠基人。关氏先祖为关公后裔树立了传承圣祖成为楷模。
目前关公后裔遍布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县市和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在百万以上。在当代研究关公文化,倡导关公精神的热潮中,关公后裔正在积极做出无私奉献,努力实践自己的历史责任。
(一)建立关氏宗亲会,联络宗亲情谊,传承关公精神
1.世界关氏宗亲总会:年在香港成立,总部设在美国三藩市,会员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澳大利亚,意大利,阿根廷,英国,南非等16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
2.世界龙冈亲义总会:总部设在台湾台北市,在全球已有个基层组织。
3.中国关氏宗亲联谊总会:年在河南洛阳成立,总部设在洛阳市,与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93个县市建立了联系。4.地域性关氏宗亲会:目前已经建立的有山西运城,河南洛阳,许昌,湘鄂赣,湖北荆州,山东荷泽,广东开平,广西玉林,福建莆田,宁德等省地级关氏宗亲会和26个县级关氏宗亲会。
(二)建立关公文化研究会,弘扬关公文化。
目前由关公后裔组建和参加的关公文化研究机构有中国社科院民间文艺家协会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山西关公文化研究会和运城市,洛阳市,侯马市,许昌市,荆州市,当阳市,莆田市,宁德市等关公文化研究会。
(三)建立关公网站,出版刊物和书籍,传播关公文化。
目前由关公后裔主办,正在运作的网站有:世亲会“联谊网”,中亲总会“关公网”,开平“联谊网”,运城“武圣关公网”,许昌“关公网”,美洲“龙冈网”。定期出版的刊物有:世亲会《关氏春秋》,中亲总会《关帝文化》,开平《光裕月报》,美洲《龙冈季刊》,关公后裔出版的专著有《关帝文化汇编》(十卷),《关氏三千年》,《关公文化资料汇编》6册,《关圣大帝志》,即将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关氏宗谱第一二部分),(关氏在二十世纪)
(四)组织关公后裔参加各种关公文化
近十几年来,关公后裔除组团参加山西运城关公文化艺术节,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荆州朝圣?大典等大型祭祀活动外,还连年举办常平圣祖诞祭,洛阳清明节祭祖,荆州关帝祭典和地方性圣祖祭祀大典,关公精神日益融入关公后裔心灵。(五)读修关族宗谱,丰富中华氏族文化
近些年,继湖北平祖宗支〈关氏族谱〉60卷,福建莆田〈蒲坂关氏族谱〉,广东开平〈驼马伏关氏族谱〉出版后,相继整理续修的关氏宗谱包括:山东省曹州,东明,阳谷,福建宁德,河南省渑池,长葛,汝州,尉氏,栾川,孟州,河北省南宫,广东省阳江,广西省玉林,山西省侯马等宗支族谱。山西,河南,广东,山东,福建,河北,辽宁,安徽,甘肃等地关公后裔宗支的族谱正在着手续修,继续为海内外关公后裔寻根认祖提供源泉,增强宗族凝聚力。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关公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必将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氏宗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