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茶坛
是一座规模不大
但却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也许你还和它合过影呢!
但是
你真的了解咱们的茶坛文化嘛~
它是什么时候建的?
茶坛象征着什么意义呢?
今天,探秘五山茶文化第十期
——《五山茶坛》
让你一次了解够!
作者:袁传成
(一)
说“坛”
“坛”,词典上的解释是: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多用土石等建成,如天坛、地坛等。曾记得,在年到来之际,首都北京以“世纪墙”为启端,发展到以“中华世纪坛”作为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的标志性建筑。世纪作为度量历史的单元,我们拥有五十个世纪的文明史,熔铸着伟大祖国的盛衰兴亡,铭刻着伟大民族的荣辱沉浮。浓缩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再现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纪念先人,教育现人,激励后人;坚持优良传统,创造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就是中华世纪坛的立意。
中华民族精神,有两个重要支柱。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讲的是“乾”,说天体是永恒运动着的,从不停息。要求我们像天体一样,毕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第二句话,讲的是“坤”,说大地能包容万物,和平相处。要求我们像大地一样胸怀宽广,能容纳不同意见,以和为贵。
建五山茶坛,首先寓意天地运行,体现三个契合:一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是科学精神与道德理想相结合的理性光辉。三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融合,“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
五山茶坛,是一座规模不大但却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是茶乡茶人的文化图腾。称之为坛,含有弘扬茶业文化、崇尚生态文明的意义,但其总体上已完全区别于古代祭祀的祭坛,而被赋予了现代化的内涵、风格与韵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二)
建坛始末
笔者和中国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先生曾就五山茶坛立意设想做过多次沟通,全程参与了建坛过程。孙君《五山日记》有记载:
学生典问先生孔子,人生最有意义的三件事是什么?孔子曰:安邦治国,筑坛立学,云游四海。朋友与我说之,我笑了,对襄樊的朋友薛斌说:哈哈,三件事我们做了两件:一是筑坛,二是云游四海,就差三了,第三件就不用说,我们就算再过几辈子也安不了国。
年12月在五山镇做“农村绿色社区”,我在想,五山是茶乡,茶是这里的文化,是这里的经济,也是这里的文明,更是农民的生存之道。有一次我来到田河茶场,看到山头有一个用很普通石头垒起的直经在25米的圆石台,石台上竖着一个有一条标语的像屏风一样的墙,远远的看上去,很有气势的感觉,那上面建一个什么呢?随行的镇领导说,茶场来参观的很多,都说要建几个亭子,让领导休息或坐坐。我当时心里灵光一闪,一个坛!我回首看看远处,看看满目的茶园,看看“青山连绵”,心里说: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一种精神和信仰吗?坛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绿十字就是在五山建立一种绿色的文化,绿色的经济,绿色的信仰。在“五山模式”中,有生态茶园,有机茶场,采茶、制茶饮茶、品茶、谈茶、茶艺表演……所有这一切,能否再上升到一种茶的文明呢?
我把这一设想与时任党委书记余宝军和当地文化人袁传成交流后,得到一致赞赏。我们一起研究,规划设计。台保持原来的基本形状,在坛的四周,垒砌四方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坛面的外围种上株茶树,内侧建立天方地圆的乾坤架,中间设计和制成一座宝鼎茶坛,宝鼎下面埋上五山(马鞍山、百日山……)之土,四角洒上五河之水,有九级石阶步入茶坛,阶梯前有36节神道,阶梯二边有两座威猛的怒天吼,呵护着茶坛的神圣……
对坛我是陌生的,可是对坛的意义我是清晰的,五山镇位于中国鄂西北地区,行政归属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是个一脚踏三县的边陲山镇,因境内有云雾山、马鞍山、邱家山、李家山、百日山五座大山而得名。建五山茶坛,要取五座大山顶峰之土各九斤,用五河之水各九斤,采当年之头茶上中下品各九斤,村、场、家庭各采茶九两、九钱、九分……,由村里年龄和威望最高的90岁男性老人,主持这个过程,开坛仪式在上午九时!过程是生活,仪式只是形式!一个信仰构筑的过程,确立一种信仰,需要从农民的生活和口语文化入手,只有在民间在口语和生活中建立的传说,这个信仰才开始有了生命,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而信仰是什么呢?是生活和生命的结合,也是生存和希望的互换,一切没有成为生存希望的文化,就不可能造就信仰,信仰伴随生命,生命造化希望,希望带来信仰!
年4月28日,五山茶坛终于建成开坛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嘉宾为茶坛撒上了五色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十里八乡的茶农、乡民带着喜庆赶来了,九时正,鼓号齐鸣。人们带着希望祈天、祈地、拜茶圣,祝愿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建立五山茶坛就是想重筑一种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新的绿色信仰!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五山茶坛所以能成为村民的茶坛,就是因为这里有这样一片茶园,养茶、喝茶、敬茶的乡民···对堰河、田河等小康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新村来说,文化要代表文明,知识要推动进步,有钱要步入持续,生活与自然要有和谐的生存方式。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完成的,这就是“五山模式”的内涵和精神。五山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有钱不代表强大,知识不能表示进步,发展不敢说是持续。正因为如此,建立五山茶坛,内在意义就是想在人们心灵和灵魂中筑一道丰碑,同时也是一份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回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主体不应该只是法律,还有宗教、信仰、文化,而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明。
站在武当余脉的五山之上,年的华夏文明,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晋到唐宋元明清……一条九曲五道弯的汉水在春夏秋冬之中养育了这些守护家园的人们,也培育了一种中原人的性情和个性。看看这绿油油的茶园,看着银色水泥公路,听着脚下汉水的流动声,面对这圣洁的茶园和茶坛,不经意地散发着一种五山文化、五山文明和一种渗透着最纯朴的中国农民的精神!
(三)
五山茶坛记
甲申仲春,五山茶坛建成开坛。业内诸君欲志其盛,遵五山镇党委书记余宝军、镇长梁河桥之嘱,是为记。
五山,毗邻道教圣地武当山,踞谷、丹、房之边境;马鞍山、云雾山、百日山、邱家山、李家山比肩而立,“五山”由此而名。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富涵茶文化底蕴。故老相传:玉皇巡天下,独爱五山,解剑种茶而生佳茗;神农尝百草,身中72毒,得茶于此而解之尽;楚庄王争霸,北进中原,饮茶于此而长精神……。史志记载,秦巴山地之东“乱石丛生”,唐宋以来,“饮茶之风日盛,种茶之术日精”,出产名优茶古来已盛。然茶叶真正成为一大产业,应归功于以陈炜波、刘显庭为代表的五山茶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五山人民艰苦创业,以茶兴镇,以茶富民,迎来经济腾飞,文明勃兴!
为丰富人文景观,建设生态文明,赋予茶文化以灵魂,五山茶人与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孙君先生共同创意,兴建茶坛,以敬天地、拜茶圣、谢万物、顺民心。
五山茶坛以土石为基,承之以天,取之以地,聚天地之灵气;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立“四方之尊神”;集五山之巅、五河之源的净土纯水,祭奠先贤,告慰苍生!茶坛巍巍,采日月之精华;宝鼎森森,祭玉皇之极品。
茶坛,生活与信仰的图腾,传统与时尚的结晶。愿五万亩茶山岁岁年年风调雨顺,让三万茶乡人共享现代生态文明!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百里茶乡永远是碧水蓝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最美茶旅小镇——五山欢迎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