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指间流沙游历鄂川陕晋节选

复方卡力孜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5075.html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感谢现代交通工具的改进,使行万里路的速度大大加快。

年9月30日晚8时左右自京城丰台住地出发,10月1日进入河南境,河南是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历经四千余年风风雨雨,历史积淀深厚,可惜行程匆忙,故过而不访,至河南南部,我们驶出京港澳高速折向湖北。

10月1日晚深夜入住湖北襄阳。襄阳是我心仪已久的城市,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年以后两城合一称襄樊市,年,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有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古城风吹雨打,已日渐残破,历史气息却穿越千年扑面而来。它因地理位置特殊,可以据险而守,兵家必争,得襄阳可得南半个中国。所以历代想谋天下者,必要谋襄阳。云集于襄阳的智慧与战祸,使襄阳和天下百姓屡屡不堪重负,承受无妄之灾。走过襄阳,心中多些悲壮与悲悯,更多的则是一介平民面对强者乃至强盗的无奈,希望襄阳人与天下人从此少遭遇些算计,多获得些安康!

10月2号晨,我们驱车赶往宜昌,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游,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平原之间绵延数百公里山脉的起点。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古称夷陵,陵即是山。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改夷陵置巫县,属南郡。“宜昌”之名则始于东晋。

这个历史源远流长,独处三峡之尾,西陵峡的家,举世闻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所在地,着实吸引着我。宜昌依山而建,道路倾斜而狭窄,有隧道链接,显出山城本色。午餐时分,在宜昌吃到异常美味的长江鱼,使我对宜昌多了些温情和感激。

车停在葛洲坝水利枢纽之侧,搭乘一艘商业船,驶进西陵峡,曲径通幽,偶尔看到远处悬崖上的悬棺,不知先民如何在这匪夷所思之处,安放自己的灵魂,好在灵魂整日飞在这清静秀丽的峡谷该是极美的事情。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修建改变了西陵峡的旧日风光,它驯服了中国第一条大河,身负风调雨顺的重任,她的实际效果,正一寸一寸地经受着时光的验证。

其实,我艳羡极了西陵峡崖壁上的一条公路,我设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勇气,沿着这挂在山间的公路一路开车,可以依次经过西陵峡、巫峡、到瞿塘峡,逆流而上、自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再到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在山间俯视长江三峡,美奂美轮。可是,短短的几日时间,既无法腾挪,也不敢举全家冒险于未可知之陌路,我只有遗憾地放弃自己的美妙设想。2日下午从西陵峡归来,转而选择了更有把握的高速公路穿越湖北西部。正是夕阳西下,巴山巫山美不胜收,遗憾地是夜色也开始朦胧,接下来的一路美景,在影影绰绰中退出我们的视野。

3日晨,从恩施古城一路开车穿越群山,青山碧水,心旷神怡。出湖北进入重庆界,细雨潇潇,巴山夜雨,似有预兆。4号晨,天空放晴,我们直接驱车都江堰,为的是千里迢迢看看那两千多年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前),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青城山下,岷江上游,机智巧妙,使诺好的山,配得这诺好的水,从泛滥成灾到造福成都百姓,从而使这一方水土,衣食足而知荣辱,蜀地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景,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上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此生看到的最美、最有功用、最让人尊敬的人文风景。

5号晨,从绵阳出发向陕西汉中方向开车,穿越大巴山,山间多处云雾缭绕,山色清脆,悬崖峭壁,此路本是当年出入蜀地的通道之一。多年前,楚汉争锋,刘邦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经此路,通往汉中,争雄关中,定鼎天下;这之后年,武侯伐魏;再之后40多年,曹魏大将邓艾灭掉汉朝最后一支血脉蜀汉政权,均履过这层层险关!那是怎样一番地生灵涂炭啊!如今岁月沧桑,物转星移,数千年时光弹指一挥。剑门关下,我们一睹巍峨高山,却无缘亲履古道,体验雄关奇险,只能遗憾地远望承载了太多过往的风景,匆匆而过。

我们顺着大山一路开到汉中,午餐著名的汉中小吃凉皮,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市井生活,同样一条路,既载得帝王将相,也载得平民琐事。

对我而言,巴蜀既非故乡,也非他乡。巴蜀是中国极特殊的一处地理单元。她地处长江中上游,大致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即今川、渝、陕南、黔北、滇东北、鄂西等地。主要有汉、藏、彝、苗、回等民族。该地的主要城市有成都、重庆、绵阳、乐山、南充、宜宾、泸州、汉中等。该地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巴蜀文化副区,考古挖掘也证实,先秦时期诞生了巴人和蜀人,巴蜀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时光,她时而借天然屏障,超然世外,时而被周边政权卷入其中,她山高路险,自成一统,她突然出关,剑指长安,成就强汉四百余年基业。四百年后,当武侯处心积虑,效法高祖,再度筹划经汉中征服关中时,则遭遇曹魏逆袭,壮志未酬,功败垂成,让壮士扼腕!而此后巴蜀并未真正退出全国性的历史视野。年前,盛唐突遭“安史之乱”,玄宗避乱巴蜀,唐脉修整再起,重回长安,延续近年江山。近代,日本企图灭我中华,又是巴蜀护佑了国脉。李白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举步维艰,不仅阻挡了巴蜀人自己的脚步,也让敌人望而却步,在巴蜀独特的时空中,生存法则是多么的精妙啊!

午后自汉中启程,穿越中国著名的地理分界线,秦岭,青山处处,厚重、沉静、这里山路崎岖,生产力不足,不可能挽留住政权与人群,却是自巴蜀进关中的必经之路,她承载的是文明的流动。走进历史的几重景深,她超然世外又跃然世中,下午傍晚开车其中,心是醉的,隧道层出,我生怕辜负了这落日余辉,频繁抢拍这良辰美景。可惜夜色最终还是吞没了心中的巍峨。秦岭尽头,我们于夜色中闯进刘邦当年出蜀的终点,也是我们此行的重要节点,古城西安。

西安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长达多年。汉长安城位于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在西汉时期,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如今,这个拥有三千余年的都市,在夜色中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古城的气息让我猝不及防,她的温厚、深沉,大气,彻底将我融化。如果说巴蜀在我的心中既非故乡也非他乡,那我与古城长安相遇,没有半丝生疏与隔阂,似乎她本是我的故友,抑或她便是我前几世的故乡。于是留宿古都一晚,可与她静静地做番心灵的交谈。巴蜀虽美,却只能偏安一隅,只有突破巴山、秦岭,到达关中,方可纵览天下,如今,长安那份大都市的雍容华贵仍在,气定神闲的气质仍在,历史余泽久远,我无比安静地拥着这温存宜人的气息入睡。

我梦到:多年前,周武王、周公定都于此,颁布了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同姓不婚等重要制度;年前,刘邦定都于此,汉承秦制,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0余年;1年前,李渊定都于此,继承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这所有的制度都是放眼全国的制度,也都是被历史的时光反复检验,效果卓著,目光长远的制度。如今,时代变迁,这些制度早已成为旧日黄花,但确立制度时的大视野、理顺大关系的原则似乎值得后世决策者不断地借鉴。

6日晨,挥手告别曾经在史书上时而血雨腥风,时而国泰民安的西安,准备取道山西、河北,返京。车出渭河平原,经过黄土高原,行进在黄河沿岸,这本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自尧舜至汉唐,多少惊心动魄,多少悲悯人生,已成过眼云烟,而激荡在我心中的波澜却久久不能平静。

午后,进我的出生地山西临汾,早有自家兄与弟准备好了丰盛午餐,虽是旅途,犹如回家小憩,谈些家常,诉些亲情,时光飞逝,下午3时许,又是小雨淅沥,我们坚辞家人挽留,匆匆逆汾河北上,先是吕梁在侧,后又穿越太行,经娘子关出山西,经河北,深夜赶路,于7日凌晨3时许,顺利返回京城家中。

久居京城,几年来,车程范围之内,游历过许多地方,这次的鄂蜀陕晋,水不如苏杭清秀,山不如泰山厚重,风景不如黄山绮丽,但她自成一体,历史血脉相连,别有深意,别有寄托。七天下来,滚滚红尘游子经历一番这曾经波澜壮阔的古道,内心得到了一些归属,对历史,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这次金秋之际,欣赏长江中上游南方的秀丽风光,体味巴蜀和关中文化,回顾历史风云,这独特的历史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只能由巴蜀、关中旧地承载,只有身临其境,方才能体味这自成一体的巴蜀文化,以及它随时可以搅动中国风云的能力,四周险峰保护她免受凛冽的冬季风的侵袭,保证了湿润温暖的气候,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又化解了她为害的风险,从而保证了农业经济时代她雄厚的物质基础。四周的险峰同样也保护她相对的安全,这使她长时间可以偏安一隅。而由鄂陕两端出入巴蜀,使得孕育在她怀中的政权一旦壮大则可以经过关山重重,到达黄河流域,进而定鼎中原。关中平原,恰好处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的陷落带,泾渭之间,黄河中游,位置得天独厚,黄土沉积,土壤肥沃,腹地广阔,又有秦汉以来的郑国渠、白渠、龙首渠众多水利工程化害为利,在农业文明时代,发达的农业经济是庞大的政权的雄厚基础,以此为依托,数千年的政权体制经数百代表政治家不断改进,日渐成熟,前赴后继的着意经营,使得关中经济和政治相辅相成,之后,沿黄河谷地的通道辐射广大的北半个中国,进而统摄整个天下。

然而,关中虽好,却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地域仅仅3.4万平方公里,支撑全国性政权略显狭小。二,靠近北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易受侵袭。在政权初创,规模精致,武力尚盛的阶段,这两个弱点还不足为惧,待到政权积弊日多,机构臃肿、武力废弛之际,关中的生存则捉襟见肘,不得不东迁中原之地,即今天的河南。中原腹地广阔,远离戎狄,似是山穷水尽之时的理想之选。或者说,自然经济对政权承载力的极限演绎了历史的奇观:上半段关中,下半场中原。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历史一再重演,就连隋唐实际上也是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并重。此后北宋干脆省略关中的经营,直接定都东京开封,依广阔平原和四通八达的汴河,成就中国古代史上最发达的商品经济。都城的迁移自西而东,历史的选择看似偶然,却蕴含必然。

豫鄂川陕晋之行结束,回到北京卢沟桥附近我的居所。北京历史尽管久远,做帝都的历史却是近年的事情。公元10世纪前后,唐末五代十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悍、风起云涌。契丹、女真、蒙古,各领风骚。北京因地处太行东麓,燕山南麓,华北平原的西北缘,得天独厚,无论自北方还是东北而来,穿越崇山峻岭,立于开阔平原起点的北京,成为都城的不二之选,迎来了自己最大的历史机遇。多年前,北京做辽的陪都“燕京”,多年前做了金的首都“中都”,正是金朝开始建筑卢沟桥,使它成为跨越永定河的南北要道。多年前北京做了元的“大都”,至此成为全国性都城。这此后的元明清,明朝作为汉人政权,初期曾弃北京,定都南京,终因靖难之役,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等因素,营建并迁都北京。明中后期,北有她取代的元朝余脉蒙古北元政权虎视眈眈,东北有即将取代她的满清的前身觊觎关内,可谓同一历史空间,展示了元明清三代在历史时间中的角逐画面,在如此的格局中,北京帝都的地位更是不可或缺。

回想一路行来,使书本的历史能生鲜活泼地呈现在我的面前,历史时空在这短短的游历中,倾心交谈,使百思不解的疑问,可以豁然开朗,尽管旅途劳顿,却收获颇丰,心下畅然。想我生于山西汾河谷地,长于河北妫水之滨,当年冲破太行、燕山关山阻隔,执意来到北京,选择历史这个古老的学科作为专业,为的是,生一世,在人才荟萃之地,得交良师益友,探究人生、社会来龙去脉。天资愚钝,至今,所悟尚少,但会不遗余力,继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考万古人生!

本文责编:雷子

艺术呈现:陌陌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爱我你就赞赞我!

第67期景晓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7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