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拾穗集走读城市bullldqu

彭洋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249059.html

在距襄阳城西南约1.5公里的真武山东麓,有一块略呈方形、高4.43米、宽4.4米的大型摩崖石刻。因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为击退蒙古大军、光复襄樊二城而作,故称《李曾伯纪功铭》。作为宋蒙战争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纪功铭》于年12月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一、关于铭文

《李曾伯纪功铭》铭文为阴刻楷书,字径盈尺,方整端正,笔力刚健,浑厚庄重。刻文十一行,行字不等,错落有致。全文共计79字,其中序七行55字,辞四行24字。文物出版社年出版的《襄樊文物与古迹》及年出版的叶植主编的《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记载了这段文字的内容: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提兵复襄、樊两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铭于岘。其铭曰:壮哉岘,脊南北;繄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襄樊铭》摩崖石刻

检索典籍,正史无载,明代以前的地方志如天顺年间《襄阳郡志》也未见记载。清季以来的学者们对《纪功铭》特别是正文24字的记载却是各不相同,连名称也是五花八门。从笔者手头资料的记载中便窥一斑:

清雍正年间迈柱等修《湖广通志》卷之《襄樊铭》:“壮哉岘,脊南北;繫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王国。”序文首字“大”字阙。

清乾隆版《襄阳府志》卷32艺文之“岘山摩崖碑铭”:“壮哉岘,脊南北;繫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五(阙一字)。”另外序文首字“大”字亦阙。

清代乾隆年间陈诗编录的《湖北旧闻录》“坛庙”之“李曾伯纪功铭并序”:“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王国。”序文首字“大”亦阙。

清光绪版《襄阳府志》卷18金石之“李曾伯摩崖铭”:“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王□。”序文首字“大”字亦阙。

清末民初吴庆焘著《襄阳四略?金石略》之“李曾伯纪功铭”:“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近二十年来,本土学者出版的书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襄樊文化艺术志》之“李曾伯纪功铭”:“壮哉岘,脊南北;繫墉壑,畿陵谷;乾能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年出版的《襄樊地名志》之“李曾伯纪功铭”:“壮哉岘,脊南北;繫墉壑,畿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礼品书《襄樊风情?名胜》之“李曾伯摩崖铭(襄樊铭)”:“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干万年,屏吾国。”

魏平柱《临汉文史考析》之《李曾伯岘樊铭》:“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夬,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而在同书《襄阳城与樊城》一文中,“几陵谷”又僧畿陵谷”。年1月新出版的乾隆《襄阳府志》校点本完全承续了魏先生前文的记载。

从上文看,记载出入主要集中在“繫”(误作“翳”)、“几(幾)”(误作“畿”)、“夬”(误作“央”)、“吾国”等字。另外,网络中还有将“繫墉壑”误作“繫塘壑”等五花八门的错误现象。误字、阙字可能是因为字迹漫漓不清,也可能是转抄中以讹传讹的缘故。虽说记载各异,但原物尚在,石证如山。经察看摩崖,辨别字形,以《襄樊文物与古迹》《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的记载最为真实准确。

笔者不厌其烦地査找罗列诸书载文,并非为了拼凑字数,而是希望此文能为以后的宣传媒体特别是官方出版物、门户网站提供一个相对规范准确的文本。

二、关于释文

“李曾伯纪功铭”作于宝祐二年()正月初一,距今年。《宋史》为李曾伯立传但不录此铭,地方典籍倒是有一些记载,但大多文字阙误且无解读。随着岁月的流淌,摩崖石刻正披风沥雨,饱受侵蚀,其文字也远离现代生活,显得愈加佶屈聱牙。语言的距离使现代人只能满怀敬畏之情走近摩崖,但很难走进铭文背后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除了保护实物,解读铭文也成了当务之急。

《襄樊市文物史迹普查实录》除了准确记载铭文内容外,还对摩崖的形制、规模、背景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对铭文首次作了翻译:摩崖序言通达明了,铭文寓意深渺,其文意可释为:“雄壮啊!南北分脊的岘山,陵谷变迁你是一道壁垒,天命圣武使襄樊失而复得,你真是大宋王朝干万年的屏障。”

魏平柱先生在其《李曾伯岘樊铭》一文引用大量史料和文学资料,对“纪功铭”的写作背景及铭文所涉人物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并根据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千古襄阳,天岂肯附之荆棘。宸算定、图回三载,一新坚壁……待老臣、为作岘樊铭,劖诸石”判定“纪功铭”当名“岘樊铭”。魏先生对铭文虽未作详细解释,但也留下他的译文“岘樊铭”的内容大致是:雄壮啊,地分南北,以岘山为脊。襄樊城池啊,几多桑田变化几多陵谷交替。阴消阳息,盛衰消长,天岂肯让它付之荆棘。千万年啊,我大宋江山,赖有岘樊护持。

李曾伯不仅是宋代有影响的政治人物,还是著名词人,有《可斋类稿》传世。其词今存余首,他作词“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喜用慷慨悲壮之调,不屑作莺娇燕昵之语。《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区区24字的纪功铭激情澎湃,气势恢宏。上述两文只能算作意译,深入推敲,或望文生义,或狗尾续貂,总有不尽人意之感。

最近,本地网络惊现一篇名为《“李曾伯纪功铭”试解》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叫方莉的中学教师。这是历史上第一篇逐字逐句全面解读“李曾伯纪功铭”铭文的文字,稽古钩沉,令人叹服。尤其可喜的是,方莉从《易经》的“乾”、“夬”、“剥”、“复”四卦的卦辞入手,解决了艰涩难懂的“乾能夬,剥斯复”六字含义。以《易》释铭,无可挑剔,方老师功莫大焉。但是,作者在解释“繫墉壑,几陵谷”时却误用了“翳墉壑,畿陵谷”。经网友指出后,作者又感到“繫”、“几”的用法令人费解。铭文的译文可以见仁见智,但对铭文的含义应当有一个合乎“信达雅”的标准答案。期待作者也提请文字和历史专家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