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蘭陵文化ldquo襄阳好,第一是萧楼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38.html

?提示:点击上方蘭陵會↑免费入会并订阅本号内容

襄阳美景,自古以来以人文故迹为胜。清末名士、张之洞弟子王万芳有《襄阳好》十首咏赞襄阳美景,首篇曰:“襄阳好,第一是萧楼。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这萧楼,就是昭明台。

民国时期各界人士在昭明台上的留影

民国时期昭明台的南面

  楼称昭明台,源于南朝梁文学家萧统。萧统,齐和帝中兴元年(公元年)九月其父梁武帝镇襄阳时生于此,次年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三十余岁未及即位即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他一生最大事业为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民国时期昭明台的北面

  昭明台历代叫法很是不同。《襄阳府志》记载:“山南东道楼讹为文选楼,俗呼昭明台,在郡治中央。楼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下跨市尘,为方城胜迹,前人曰文选,曰南平,曰昭明楼、昭明台、古高斋,实一楼也。”一楼六名,各有来历。

  唐代先叫“文选楼”,当然是因为昭明太子编选《文选》之故。昭明太子编《文选》一事事实上是在扬州,但后人出于对他的景仰,把他的出生地和编文选地混为一谈。唐吴从政《襄沔记》载:“文选楼在城内刺史院。”刺史院是当时襄州都督府治所。后来该楼又称“山南东道楼”。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襄阳当时名襄州,属山南东道,设监察区,包括襄、邓、唐、均、房、随、峡(宜昌)、归(秭归)、夔(奉节)、万(万州)、忠(忠县一带)、涪(涪陵)十七州,后又归入澧(澧县一带)、朗(常德一带)二州,山南东道的监察区域,实际包括了今天的湖北中西部、重庆东部、湖南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其采访使治所就在襄州。襄州实际是当时中国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所以,位于城中央的地标建筑,也就理所当然以其所管辖区域命名。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李阳冰曾题“山南东道”横额,并将所书碑刻陈列斯楼,据此改名“山南东道楼”。后楼毁额存。

  南宋淳熙九年(公元年),礼部侍郎齐庆胄镇守襄阳时整理其遗迹,在原址复建,又改回“文选楼”之名。同时,陈棋作记,又记“得高斋故址于谯门”,这又造成了关于昭明台的另一桩公案。因为高斋是梁晋安王萧纲的治学之所,他于普通四年(公元年)至中大通二年(公元年)任南雍州刺史时,罗致当时文学大家编次典籍。《南史·庾肩吾传》载:“初为晋安王常侍……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防、徐摛、王囿、孔铄、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高斋学士。’”雍州为南朝时侨置州,治所在襄阳。因此,高斋故址确应在襄阳。由于萧纲高斋学士一事与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一事性质比较一致,陈棋所确定的高斋故址又相距不远,后世,两事经常被混为一谈,所以,昭明台又有“古高斋”的称号。

  南宋端平年间(公元—年),襄阳失守,楼毁,李阳冰所篆碑刻芜没。南宋淳祐十一年(公元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副都统高达等率兵收复襄阳后,守臣程士元复建该楼,较原楼稍有迁移,楼下为街市;此后,楼址再未迁移过。到明代,台上增设花楼,又于台上置钟、鼓,以击钟、鼓而报时,故有“鼓楼”“钟楼”之俗称。

  元至元五年(公元年),守将杨侯畦为了彰显蒙古人“围襄六年而克之”的胜利,将此楼修葺一新,改名“南平楼”。明嘉靖三年(公元年),副使王佩题名“镇南楼”,由鲁铎作记;明万历初,知府万振孙在台的北面题写“昭明楼”;明崇祯末又毁。清顺治年间(公元—年),中都御史赵兆麟重建该楼,定名为“昭明台”,并勒碑记之;又在道左立高斋石碑,以示区分。昭明台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给我们定格了昭明台历史上珍贵的瞬间。虽然岁月久远,但透过历史的烟云,昭明台华丽的琉璃瓦顶仍清晰可见,其面向南的正面檐下,是古雅厚重的“古昭明台”四字大书横额。据记载,昭明台楼基内全系填砌夯土,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由铜鞮巷口西侧进入楼下的牌坊门,从西面可以登楼。台上建两层五间飞檐立柱大厅,为砖瓦楠木结构,加台基共为三层,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四间。正厅走廊前有花坛,西侧平房南北两角修有方亭各一,南亭木架上置一高约2.5米的大皮鼓,北亭木架上吊以高约2.3米的大铁钟,这就是鼓楼、钟楼了。大厅西檐下有木梯可达顶楼,顶楼为五间神殿,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四周均为雕花门窗,殿外有走廊扶柱,楼顶为绿釉简瓦盖顶,四角飞檐下装有风铃。整个建筑显得庄严华美,气势恢宏。

  从照片还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初,昭明台曾开设酒家,名“天一酒楼”,当是其时襄阳的豪华消费场所。

  民国29年,昭明台建为鄂北图书馆,藏有图书数万册,供市民阅览。另两张老照片显示了昭明台的北面景象。北面第三层檐下题写“鄂北图书馆”五个大字,清末秀才杨立生书写;第二层檐下悬挂“千秋文华”匾额,两边门柱上是王万芳书写的对联“文章六代,烟月四时”,很好地诠释了昭明台的文化内涵。

  抗日战争初期,图书转藏郧阳。据原襄阳城内博物斋主人苏国萃回忆:“图书转藏后,楼无人看管,被市民康茂选吸烟不慎引起大火,将楼烧毁。”年,昭明台遭日机炸毁。年,以原台为基,在东、西侧建房,设立襄樊市图书馆。年列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夏因久雨,台东角塌陷,为行人安全,全部平毁,台上元泰定古钟移置绿影壁前。

  如今的昭明台为年筹资两千多万元重建,历时三年完成,竣工于年,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台基券洞横跨于北街入口处,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较好地继承了古昭明台的原貌。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7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