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谱系与文化认同在民俗学的意义上有互为包涵的关系,有谱系一定有文化认同,有认同也会形成谱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知网中期刊为研究范围,以民俗学为中心,对当下谱系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这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有利于中国话语理论的应用与实践,也是深入研究民俗事象谱系与文化认同的基础。
关键词:谱系文化认同民俗学研究综述
谱系在概念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传统谱系观念,认为谱系有族群、物群的联系之意,其中谱还有同一事象的不同地理分布之意;一是源于法国的米歇尔·福柯的谱系学,他认为谱系具有时间上的断裂性与偶然性等特征,强化历史事件在共时性上的相互关联。“谱系学是非整体化的,反对知识的等级和神性,反对进步主义,强调事物和历史变迁的偶然性。福柯不认为我们的知识是一个走向形而上的纯粹真理的线性过程,他重视的是权力和各种偶然因素怎样构成了知识生成的现实可能性条件。”[1]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与认可,不仅包括对文化的包容,还包括对文化的接受与实践。当谱系与文化认同进入民俗学的研究中时,谱系促进学者对民俗事象的把握与认知,文化认同的概念相对变得缩小,仅强调对民俗文化的接受与实践,专注民俗文化的认同。在这一意义上,谱系与文化认同是互为包含的关系,当不同地区对同一文化事象实现文化认同时,该文化的谱系也就形成了;当不同的地区因为同一文化事象而形成谱系时,那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是文化认同实现的结果。既然谱系与文化认同在民俗学意义上具有这样的关系,那么目前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呢?有鉴于此,以中国知网中期刊为研究范围,以民俗学为中心,探讨当下谱系与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谱系与文化认同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以“谱系”为篇名的论文在知网上有多篇,而谱系学的民俗事象研究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约十几篇论文,主要内容涉及神话传说故事等叙事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以“文化认同”为篇名的论文在知网上有多篇论文,而对民俗事象的研究约有40多篇。关于“谱系与文化认同”的民俗学的研究在知网上仅有2篇。下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
谱系应用于民俗学的研究综述
谱系作为一种研究理论与方法进入民俗学界以来,产生多篇论文,根据谱系的内涵分,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谱系观念,即强调谱系的传承关系与联系,以及“谱”的地理分布内涵;二是西方福柯谱系观念的应用;三是传统与福柯谱系学的结合。
(一)传统谱系观念的应用
1.以谱系的传承关系与联系为内涵,且在论文中较少解释谱系的概念,直接使用谱系一词。如探讨传承关系的论文有黄勇强《崆峒笑谈传承谱系》、李素娥《古楚民俗歌舞扛神的谱系传承与生存现状:襄樊市南漳薛坪镇田野调查》、肖红《宝鸡西山酒歌的传承谱系研究》、何晓铮、杨建仙《何派面塑传承谱系及民俗面塑系列欣赏》;探讨诸神之间联系或关系的论文有农冠品《壮族神话谱系及其内涵论述》,蔡先金、张兵、李佩瑶《中国创世神话图景及其诸神谱系:以《楚帛书》为中心的探讨》,林继富《同质异形的神灵谱系: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等。
2.以地理分布为核心的谱的内涵,强调民俗事象的地理分布,往往是指在同一名称下同一内涵下的民俗事象,只是神灵的具体名称或具体的行为有所不同。如于云洪、王明德《盐业神祇谱系与盐神信仰》一文中的盐神谱系是指在盐神这一名称的统一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姓名的盐神的分布。
(二)福柯的谱系理论在民俗学中的应用
如林继富的《民俗谱系解释学论纲》,他将福柯谱系学的方法引入民俗学,对民俗事象进行谱系学的解释;民俗谱系解释学理论内涵具体包括亲缘谱系、姻缘谱系、地缘关系、族缘关系、乡邻关系和语言谱系等涵盖民俗生成的土壤和流传的范围;从这些原则出发,民俗解释强调民俗内部的亲缘关系并注重民间知识的结构逻辑。另外还有专文针对福柯谱系学的民俗学应用的理论探讨,如谭萌的《作为民俗学方法论的谱系学》强调将福柯谱系学的方法应用于民俗事象的解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