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亡皆亡于“三因素”
研究明史的人,有说明朝亡于瘟疫,有说亡于李自成,还有人说是亡于满清的。
研究清史的人,有说满清亡于辛亥革命的,有说亡于保路运动的,也有说是亡于袁世凯的。
其实,明清两朝的灭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亡于这三个因素。
第一,得利集团与民争利达到极限。
以明朝为例,开国不久,朱元璋给他的儿孙们制定了极高的俸禄标准: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另外还有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
同时,将地方最赚钱的行业,由其子孙垄断。
作为农耕社会最令人垂青的当属土地。由于朱元璋及其继任者极度偏袒朱姓皇族,致使天下最好的土地持续集中到皇族手中。
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全国人均土地不断下降,而皇族占有的土地面积却迅速扩大。
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其中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
各地的地方官吃惊地发现,他们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够供养居住在本地的皇族了。
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万石(dan,量词,民国时的一石粮食大概是斤),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却达万石。
以央央中华之地大物博,竟然形成了举全国之力,也无法养活这一家一姓的荒唐场景。
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皇族们集聚了天下最多的财富。
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货赂山积”,金钱百万。陕西的秦王,也富甲天下,“拥赀数百万”。大同的代王,居然拥有房屋所……
而这依然满足不了他们的贪欲,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也被划归给了各地王府。
比如: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便下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
后来,朝廷也从幕后跃到前台,主动与民争利。
明朝中期以后,为了敛财,前后有三个皇帝对驿站下手,实行所谓的改革。前两次是嘉靖和万历皇帝,最后一次是崇祯皇帝。前两次改完以后,朝廷增加了收入,最后一次改完,改出了李自成。
亡国皇帝朱由检粗暴地将全国的驿站裁撤三分之一,结果使李自成被失业,丢了饭碗,加上没钱还债,怒杀债主,走上造反的道路。
到了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可能是清廷得到了汉大臣“能人”的提点,不能重蹈朱元璋子孙们的覆辙,不要给八旗子弟赏赐太多土地、钱粮。
因此,满清皇帝的子孙和八旗子弟们没有像明朝朱家子孙那样拥有大片封地和横征暴敛的权力。
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也很逍遥,各个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养成了斗鸡架鸟、吸鸦片、逛窑子的习惯,而且这习惯还传染给了同治皇帝等人;同治皇帝便是染上性病,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的。
满清入主中原前能征惯战的八旗铁骑,最后都变成了纨绔子弟,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寻欢作乐。
而满清皇帝和慈禧太后们却认为这是应该的,“打江山坐江山”不就是为了享受嘛。他们还认为,只有确保爱新觉罗家族掌权,皇家子孙和八旗子弟们才能继续吃喝玩乐、寻欢作乐。
因此,慈禧临死又把自己妹妹的孙子,年仅三岁的溥仪抱上皇位。溥仪他爹载沣父因子贵当上了摄政王。
而载沣掌权以后,就开始联合皇族成员排挤汉大臣,尤其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人物袁世凯等人。同时,开始与地方和民间争利。
清廷为了缓解由于橡胶股灾造成的财政困难,在时任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划下,颁布了“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却没有给予股东相应补偿,等于是清廷无偿占有民间资产。
这一行为,挑起了清廷与地方大员、豪绅及铁路股东间的矛盾。而革新派则趁势与铁路股东及民间豪绅联合,开始了与清廷的对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
随之,由“保路运动”发展到“保路同志军起义”,再到辛亥革命,满清灭亡。
明清都属于中央集权的砖痣皇朝。这种制度模式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无限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无限权力,而且是拒绝监督的权力,只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私欲膨胀,无限制地扩充权力边界,直至深入到社会的所有角落,把国民的一切都管起来;二是与民争利,贪占享乐,挥霍无度,腐败无能。
第二,有组织的抗争行动持续发展壮大。
从崇祯二年(年)冬,李自成因所在边军参将克扣军饷,群起砍杀参将和县令,当了“流寇”开始;到年三月,李自成率军闯进大明皇宫,前后几次死里逃生,屡败屡战,直至屡战屡胜。
这期间,除了他具有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外,就是拥有一个由小到大,快速成长的武力组织。
少年李自成父母双亡,小小年纪成了孤儿,靠给财主家放羊为生,还当过和尚。21岁应聘到银川驿站当了驿卒,日子才稍稍改观。
驿站是明朝设立的集邮差、宾馆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服务于朝廷公务及军事。驿卒相当于驿站的守卫。所以,李自成也算是行伍出身。
由于崇祯裁撤驿站,李自成被辞退失去工作,后来还欠下债务无法偿还,被债主艾秀才告到县衙,带夹板游街示众,李自成怒而杀了债主,与侄子李过一起逃往边军充军。
李自成所处的年代,正是明末吏治腐败,朱家诸王和官吏与民争利最激烈的时代。同时又赶上了陕北连年灾荒不断,饥民遍野,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人。
这些饥民为后来的李自成起义军备足了兵源,加上李自成等又是行伍出身,深谙军队管理的一套;因此,李自成起兵后便能够顺利建成了反明组织。
在投奔高迎祥以后,又逐步积累了作战经验。尤其是得到了颇有战略眼光的侄儿李过、牛金星等人的辅佐,在攻城略地的同时,适时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每攻下一地,就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得饥民拥戴,使其反明组织即起义军迅速壮大。
在李自成崛起的时候,满清八旗兵也给予了充分的“配合”。
史料记载,当时的后金兵即清兵,曾经先后四次入关,袭扰大明;其中有三次还是李自成将要遭遇灭顶之灾的危急时刻。
比如崇祯十年(年),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祯十一年(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
清兵退出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朝廷调往辽东防范清军,李自成得以在山中喘息,李部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娶妻生子,休养生息。
次年,张献忠在谷城(湖北襄樊境内)再次扯出反明大旗,李自成也趁机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自万历十一年(年),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死于明军攻城的战火开始,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便发誓必报世仇。
此后,他相继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在努尔哈赤的倾力经营下,八旗精兵诞生了。
如果说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明皇朝的掘墓人,那么努尔哈赤及其八旗兵,就是明朝廷挥之不去的梦魔。
八旗清兵骁勇善战,有史书记载“八旗兵过万,其势不可挡”。这个组织严密的铁骑劲旅,屡次犯境,屡屡引得大明朝廷震动,使其劳师无功,顾此失彼,有力地“支援”了李自成军的发展和壮大,直到大顺军攻入北京城。
清朝时期的民间反抗组织一直都有。刚开始出现的天地会、洪门、白莲教等,中期的洪秀全“太平天国”、捻军组织等。
到了满清末年,孙中山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的华兴会、光复会、共进会等相继创立。
这些组织与清初的反清组织和“太平天国”等组织截然不同,它提出了革命的纲领,而且其宗旨是在推翻满清的同时,建立共和国。
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其后的革命组织得以快速发展,并将分支机构扩散建立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满清新军中,也发展了很多成员。
这些,为后来的保路运动发展,为“保路起义军”组织,以及四川荣县独立,建立第一个革命政府;为后来武昌起义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组织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中山等人领导组建的兴中会及其后来的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民国的建立。
第三,军事力量大逆转。
在砖痣及皇帝时代,维系皇权的主力就是其武装力量即军队。除了宫廷内斗引至的政变,历史上无数次的皇朝更替,军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灭亡也一样,都是发生在军事实力大逆转的时候。
李自成早年起义后,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比如他曾经在年,明廷五省总督陈奇瑜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的围剿中,诈降才逃得一命,遭遣散后再次举起义旗。
最“失败”的一次是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满清议和;既孤立李自成,又分化瓦解农民起义军,各个击破。
结果是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只好带着刘宗敏等残部仅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双方力量发生逆转是在年以后,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境内)再次反叛明廷,李自成休养生息后也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
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攻入河南,收留灾民,开仓赈济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军快速扩充到数万人。随后,又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传达宗旨,应运而生的民歌“迎闯王,不纳粮”也响彻南北各地。
同年,李自成一鼓作气攻克洛阳,杀了万历之子福王朱常洵,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
此举令各地饥民群涌李自成旗下,使其军事实力大增至百万之众。
而此时的大明军队实力则直线下降。此消彼长的结果是明王朝迅速崩溃。
清末,满清皇帝的子孙和八旗子弟虽然没有像明朝朱家子孙那样,拥有大片封地和横征暴敛的权力。但他们的日子过得也逍遥自在,各个无所事事,除了斗鸡遛狗架鸟,就是吸鸦片、逛窑子。
满清入主中原时能征惯战的八旗铁骑兵,最后都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纨绔子弟,除了吃喝玩乐,就是寻欢作乐。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后,清廷开始大搞洋务运动,以求强兵强朝廷。这时,能征善战的能臣袁世凯被派往天津小站练兵。
袁世凯是个极善用兵的人,而且把满清新军训练成了焕然一新的满清第一劲旅。
而且,精明的袁世凯还留了一手,刻意把新军培养为“只知有大帅,不知有朝廷”的袁家军。
这一手果然厉害,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满清最后的劲旅新军,不服从朝廷宠臣兵部尚书的指挥,暗中依然听从在原籍“养病”的袁世凯调遣。
所以,在满清摄政王载沣说出“有兵在,不怕”的时候,其实他的兵已经“不在了”不归他指挥了,而他还浑然不知。
满清末期,原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军事力量,在神不知鬼不觉间已经转移到了袁世凯的麾下。
在清廷不得不启用袁世凯担任总理大臣并兼领天下兵马,令其镇压南方义军的时候,袁世凯便不再围着朝廷的指挥棒转了,而是私下与南方各省义军协商,拥戴共和,逼迫清蒂退位了。
推荐阅读:
人类乘上“契约快车”从野蛮迈向文明
“大一统”是谁的荣耀
压垮大清皇朝的那根稻草
“启蒙”催生了“美利坚”
“启蒙运动”的大师们
希特勒“魔头之路”探秘
川普既调不动军队又指挥不了州长,难道要丸?
大道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