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重玩《三国群英传Ⅱ》而重温《三国志》及《三国演义》,发现了儿时阅读未能发现之有趣节点,特作此文记述。——题记
演义中刘备是罗贯中冠名的“男主角”,小时认为刘备乃汉室宗亲、皇室正统血脉、三国中最富有正面形象的君主,故刘备实力削减之时,我便觉得痛彻心扉、为蜀汉感到惋惜。
作为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关羽之死无疑是无数演义读者噩梦的开端。
随着知识阅历的不断累积,我从仅囿于作者思想的普通读者,慢慢转变成了有着独立思想的思考者。复读两本历史著作,我不仅遐想,假如关羽拿下襄樊、顺利班师江陵,蜀汉命脉是否可以延续?三国结局是否可以改写?
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故凭空猜测结果定有过多的不确定性及不科学性,我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方才得出一个较为中肯的结果。
为了讲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从地点、时间、人物等方面逐一了解关羽从围攻襄樊到兵败被杀的整个过程。
荆州从属变化(史料整理)
地点
首先地点,笼统来讲整个战场在荆州,具体来讲便是襄阳、樊城、江陵以及公安四城(仅叙述大规模作战之地,麦城等小城暂且不谈)。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即荆州对于三股割据势力的重要意义。
于吴
荆州对吴国的意义,可以说比魏国和蜀国的意义都要重要。可以说荆州构成了吴国的立国之基,无荆州则吴国不足以自保,亦不足以立国。
一、荆州是构成长江整体防线的龙头,在南方保持一方独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方打击南方,一条路线是从正面进攻,即横渡长江,这种办法,一般是在南北力量对比悬殊,北方占绝对优势时采用,如晋灭吴,隋灭陈。第二条路线是从侧翼进攻,形成对东南经济文化中心的战略包围,一般在南北军事力量形成动态上的均势时采用。而从侧翼进攻的路线又有两条:一是先占四川,自东向西展开进攻,二是占据荆襄,顺势而取江南。前者一般很少采用,在历史上也没有太多实证,而后者则被多次附诸实践。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元灭南宋,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已有襄樊乃宋之咽喉,取喉则宋自毙的认识。元通过占领四川,云南,逐渐形成对南宋的战略包围,总的来说都很轻松,但与南宋争夺襄阳却达数十年之久,损兵数十万之众,其战况之惨烈,大家不妨看看神雕侠侣中的描写。而占领襄阳后,南宋就几乎没有了抵抗能力。这一战例充分证明了荆襄之地对于东南之地战略防御的重要性。
二、荆州是东吴与魏蜀达成力量均势的关键。而维持这种均势正是吴国赖以立身的基础。三国所以能够鼎立,其原因在于力量均衡(均衡当然不是说实力相等)而经济文化发达,物产丰饶的荆州又是一个维持力量均衡的中心,所以又是一个力量冲突的中心。东吴与魏的力量对比不用多说了,如果魏占领了荆州,则东吴只能坐以待毙。而蜀国一旦占有荆州(特别是荆南诸郡),在疆域面积,人口总数、经济和军事力量上都将达到或超过吴国,并构成对吴国统治中心的直接威胁。所以荆州既不能让魏国得到,也不能让蜀国得到,只要蜀国占有荆州,蜀吴翻脸是必然的。
于蜀
看过拳击比赛的人,都明白“左右开弓”的重要性,如果只有一只手会打拳,则很难把对手打倒,也难以在拳坛立足。而蜀国在失去荆州之后,就好像一个只有一只手能打拳的拳手,对对手的威胁要大打折扣。咽喉一断,人就不能存活,而失去一只手臂,人不过是个残疾,杨过独臂,犹为大侠。看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明白了荆州对于蜀国的意义。且看《隆中对》中对荆州之评价:“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故蜀国取汉中后,关羽立即围攻襄樊以图荆州北部诸郡。
于魏
魏基本上占领了整个北方,由其来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天下所以三分这么多年,一是魏国的内耗过于严重,权利争夺在三国中是最为激烈的。二是蜀吴的同盟,使得整个南方形成了一个对抗魏国的整体,难以寻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打击点,在整体力量上也基本上处于均势,魏国在经济、军事、文化上都占据优势,而蜀吴则有山川之险。
曹操对于荆州的重要性是具有充分认识的。我们可以把曹操的统一战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建立战略根据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安身立命之本。二是统一北方,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三是占领荆州这个天下枢纽,顺势而取江南;四是对其他地区,可以“传檄而定”。前两点是最难做到的,曹操一生也主要活跃在赤壁之战以前。而在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之后,他又占领了荆州,可以说,天下已有一统之势。可惜在赤壁之战中的失败,使得吴蜀占领了荆州大部地区,曹操只保有襄阳、南阳等地区,只占有北荆州的很小一部分。荆州对于魏国来说,犹如一个人手执刀剑的锋刃,以此为中心,为最前方的攻击点而刺杀对方。占有荆州不但可以换取在防御时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可以切断蜀吴之间的联系,并可以从侧翼直接对江南发动攻击。一旦越过长江,则东吴指日可灭。可惜曹操却失去了荆州,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令人叹息。
对于三家而言,荆州都是必争之地,故在荆州的博弈中谁取得上风,谁便有逐鹿中原的底气。
时间
公元年,赵云黄忠击败曹军,夺取汉中,同年关羽率兵出江陵直取襄樊。关羽令偏将攻襄阳,自己亲率大军攻樊城,樊城守将乃曹操从弟、征南将军曹仁。曹仁、吕常(襄阳守将)拼死抵抗,樊城、襄阳始终未失陷。
八月曹操派于禁统七军驰援樊城,但恰逢八月大雨连下十余日,汉水暴涨,整个汉水流域都发生了“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节选自《后汉书·志第十五·五行三》)。于禁的3万大军以及庞德的部队,尽遭洪水冲淹。关羽趁势乘船进攻,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宁死不降被杀,曹操援军全军覆没。但我们不得不佩服曹仁作为大将的魄力与韧性,硬是在洪水已经淹没樊城、粮食所剩无几、关羽军队重重包围不断围攻的严酷条件下与千余名将士坚持到徐晃援兵到来。
十月
陆浑人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即所谓的”威震华夏“。
同月,孙权令吕蒙为大都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令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随后吕蒙”白衣渡江“迫使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继续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关羽已然丢掉自己最后的大本营。
十一月
汉中王刘备设置的宜都太守樊友放弃宜都郡而走,各城的长官以及各部族的酋长都归降了陆逊。陆逊请求以金、银、铜制的官印授予刚刚归附的官吏,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其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数以万计。
至此关羽西去益州的道路被完全封死。
十二月
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伪装投降,把幡旗做成人像立在城墙上,然后逃遁,士兵都跑散了。跟随他的只有十余名骑兵。孙权已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切断了关羽的去路。
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儿子关平,予以斩首。
人物
作为刘备手下第一大将(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分封诸将,关羽位居前将军,乃蜀汉武将之首;假节钺,可以代刘备统三军出兵作战),关羽是这场大规模战役的绝对主角,但是一场好戏缺不了配角,让我们继续看哪些配角决定了主角生死和历史走向。
首先分析关羽的荆州兵团,通过查阅资料和大致统计,关羽的荆州兵团人数大概在两万到三万人之间。
再看主要将领和谋士。公元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在攻打雒(luo,四声)城时,军师庞统中流矢身亡,刘备乃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及部分荆州军入川,关羽荆州集团主要成员至此尘埃落定。主要武将关平、周仓、廖化、糜芳、傅士仁,主要谋士马良、潘浚。虽谈不上人才济济,但有用之才完全可以满足统帅兵团的作用。
翔实的史料是大胆猜想的前提,在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讲述、细致了解后,我们开始评估猜测。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无非三股势力——孙权、曹操、自身以及身后的蜀汉,试看三家不同决策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
首先看孙权。
在此次战役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孙权请求与关羽联姻,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之女,遭到关羽唾骂。《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在关羽眼中,东吴诸将不过是只求偏安一隅的“鼠辈”,刚愎自用、恃才傲物的他又怎么可能俯下身子与自己瞧不上的人联姻?甚至留下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由此我们引出第一种猜测,假如关羽同意与孙权联姻,那么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牢固、曹操将在政治军事上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孙权牵制张辽的合肥兵团,使曹操无法调用更多兵力驰援襄樊,那么攻陷襄樊只是时间问题,蜀汉后续的北伐进程将无比顺利。(樊城失守,曹仁定被俘杀,加上已投降的于禁、被杀的庞德以及早在汉中阵亡的夏侯渊,曹操连折四员猛将,其损失不亚于刘备失去五虎将或者孙权失去吕蒙、陆逊、凌统、徐盛等督军大将)就算不能攻克襄樊,关羽也可全身而退,俘杀于禁统领的近三万大军(七军每军四千人,加上于禁庞德的“本部兵马”,恰好三万左右),给本已尽失汉中的曹魏以重创,可谓是稳赚不赔的一次作战。随后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再度兴师北伐也是不错的选择,只要荆州不丢,蜀汉便有逐鹿中原的资本、在三家博弈中不落下风。
我们回归最初的起点,假如关羽真的经过长期且艰难的心理斗争,说服自己与孙权联姻进而起到了巩固孙刘联盟的作用、舍小家为大家,帮助蜀汉解决了北伐最大的后顾之忧,但是话又说回来,孙权甘愿为攻城略地进而扬名立万的关羽诚诚恳恳、任劳任怨地围点打援吗?
想要从军事上牵制曹魏,孙权只有出兵合肥。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四年前(公元年),已经有先于关羽名扬天下的大将横空出世,这个人叫张辽。当年张辽在逍遥津以八百骑冲击孙权十万大军,大败甘宁、凌统,杀死陈武,差点活捉孙权。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作为防守方的孙权尚且如此狼狈,让孙权作为进攻方去攻打张辽、乐进、李典镇守的合肥,何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孙权断不会、更不敢发兵合肥。那么东线对于曹操的威胁从何谈起?
大家可能会说,东线曹、孙两家搭界之处还有徐州,徐州富庶,孙权可图。时任徐州太守乃曹操大将臧霸,此人也曾多次击败孙权,除此之外,曹操对于徐州的战略定位十分明确:能守则守,不守即弃;相比于荆州,徐州无险可守,战略地位不高,而且丢掉以后就可以另寻时日集结兵力重新攻伐,所以孙权对徐州用兵作用不大,对千里之外的关羽起不到任何实质性支援作用。
那么仅有一条可行之路,便是直接与关羽联军,攻伐曹操。有了孙权的帮助,关羽便不惧徐晃、张辽援军,哪怕曹操把自己所有能用之人调到襄樊,面对关羽和孙权的联军,也并无几分胜算。最后结果便是曹操彻底失去荆州,失去南进的关卡,但是这会引发另一个问题:荆州的归属。
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孙权对刘备不归还荆州一直耿耿于怀。而刘备似乎也不准备把这块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双手奉还,就连湘江以东的长沙、桂阳二郡都为吕蒙率兵夺回。假如曹操真正退出荆州,荆州九郡的归属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蜀国能从北伐中得到多少城池与资源?得到南阳、章陵、南乡三郡又要付出什么代价?一切皆是未知数。较大概率来说,蜀与吴必将爆发第二轮内战。领土的争夺,并不是两家联姻能缓和的矛盾。刘备与孙尚香的婚姻照样没能改变孙刘两家对荆州的激烈争夺,联姻只是一针麻醉剂,确实在短期内起到了缓和双方矛盾的作用、令双方不至于兵戎相见,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荆州归属问题。
孙策临终前,“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由此可见,孙权虽无心图天下,却绝非昏庸之君,在三国的博弈中,孙权总能斡旋其中,立于不败之地,瓜分荆州之事,一直写在孙权的案首,曹操退出荆州之争,再无南进之机,孙权下一个目标,一定是驻守江陵的关羽荆州兵团。试问诸位,在与吕蒙等东吴诸将的正面博弈中,关羽胜算几何?
我认为,几乎没有胜算。原因并非关羽带兵作战能力在吕蒙之下,而是关羽看似强大的荆州兵团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其次汉中之战虽以刘备之胜告终,但此役过后,益州军民劳顿、需要时间休养生息,根本不可能抽调兵力援助荆州,届时便是关羽荆州兵团与整个东吴军队的碰撞,对阵的将领将是吕蒙、陆逊、甘宁、凌统、徐盛等名将。
东吴举全国之力拿下荆州犹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吕蒙白衣渡江只是选用了一种代价最小的方式罢了。
即使孙权帮助关羽拿下襄樊,失败仍是关羽和荆州军团必然结局,他们只是蜀吴斗争中的牺牲品,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粟。
即便关羽在孙权的帮助下取下襄樊,等待关羽和他的荆州兵团的,只是更加残酷的战争。
或者我们假设另一种结局,关羽荆州兵团以及蜀汉其他将领没有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是与来犯之敌殊死战斗,直到流干最后一滴血。
关羽兵败被杀,与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部队也有一定关系。在关羽腹背受敌之时,刘封没有对自己的叔叔伸出援手,而是坐视关羽被曹魏和东吴的部队夹击,最后身亡。刘封的隔岸观火最终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在孟达投降魏国、刘封被迫返回成都后,刘备立诛刘封。
假如刘封孟达率军沿汉水顺流而下,夹击徐晃,那么兵败身死的就是徐晃无疑。但此时江陵已失,关羽的下一站只能是上庸。
看过正史和演义的读者皆知孟达后降魏,但是降魏的正真原因可能很少有人提及。首先刘备入蜀过程中,孟达属于第三功臣(张松、法正因分别为刘备献西川地图、出谋划策功居孟达之前),后孟达又为刘备夺取上庸等郡,立下汗马功劳。对如此功臣,刘备非但没有给予应有的赏赐,反而派自己的养子刘封与孟达共同驻守上庸,刘封对孟达颐指气使、多次羞辱孟达。要知道孟达当时就是因为不受刘璋重用才与张松、法正一同谋划迎接刘备入川,所以抑郁不得志的孟达势必会再度叛变。
何况上庸来了一位更加目中无人的关羽呢。
或许关羽将会代替张飞成为第一个被自己的手下诛杀的大将,孟达提前两年扮演范疆、张达的角色,杀关羽、投降曹魏。
在法正去世后,孟达叛逃便成了历史必然,因为以刘备的风格,江州集团、益州集团势必不可能得到重用,与其呆在上庸提前颐养天年,不如去曹魏干一番事业。也许孟达不会杀掉关羽,而是同史书中所说,仅仅自己引三千骑投曹魏,但上庸失守不在于人数多少,守将叛逃,城池失陷是必然结果。
关羽或与刘封一起返回成都,或直接被俘杀。结局已然注定,关羽因接连丢掉城池在成都抑郁而亡。
当然蜀汉的部将还有另外的一支,假如傅士仁、糜芳宁死不降,坚守公安、武陵直到关羽归来,荆州大本营还未丢,还有与东吴一战的资本。
曹操会不会令徐晃乘胜追击、直接攻杀关羽的荆州军?答案是一定不会。老谋深算的曹操主动退出了这场争夺战,令徐晃返回宛城,不再深追。因为他知道,孙刘两家的矛盾已然完全激化,此时唯有坐山观虎斗才是收益最高的做法。
所以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在解除樊城之围后,曹操必然撤军、不会深追。
那么此时的荆州战场便成了关羽荆州军团与东吴的角逐,还是老问题,成都方面并不能抽出援军驰援已是残部的荆州军团。在自己真正失去二弟之前,刘备并没有举全国之力保卫荆州的魄力。
在正面战场,孙刘两家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关羽兵败成了必然。
因为此时曹魏军队刚遭受重创,不可能于长江东线发兵侵袭东吴,东吴完全可以举大军收复荆州。然后关羽兵败、荆州失陷。
只要荆州失陷,无论关羽身死与否,隆中对将成为一纸空谈,没有荆州的蜀汉便再无进军中原之机会。
那么曹操在关羽起兵直到兵败的过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能做出的唯一假设就是曹仁没能担起大任,兵败被杀、致使樊城失陷。
荆州对于曹操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既然徐晃张辽援军已至,能做的就是再度攻下襄樊。此时已拿下江陵的吕蒙会善罢甘休吗?肯定不会。这是东吴将蜀国、魏国彻底逐出荆州的最佳时机。
客观来说,按照当时的战力,吕蒙参与到围攻襄樊之战并参与后续作战,最少也能占领荆州绝大部分地区,而关羽纵使天神下凡,也难挡徐晃张辽军、吕蒙陆逊军合围。
所以曹军到底谁的功劳最大不用我多说了吧。曹仁位居众将之首当之无愧。
但是我们都忘了最基本的一点,《三国演义》的主流价值观诱导对我们的蒙蔽性太强,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选择无视刘备的错误。
细读关羽举兵到被杀的过程,他的亲生儿子关兴是不在他身边的。
关兴一直在成都追随刘备。
留二弟生子在身边,派糜芳(糜夫人之兄,刘备小舅子)、傅士仁钳制关羽。意图已经相当明显,既找不出第二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又忌惮关羽的能力,就算是自己的二弟也要防范三分。
重用荆州集团而轻视江州、益州集团,才是导致关羽兵败最根本的原因。
过于信任荆州集团中的庸人,比如糜芳、傅士仁,导致作战中只能起到负面作用;不敢使用江州集团、益州集团的能人贤才,譬如孟达、严颜,导致关羽被夹击时无人出兵驰援。
我们分析了很多种选择,皆导致了关羽失败、荆州丢失,因为蜀汉整个高层的战略导向已经注定了关羽只能是蜀汉集团在三国对荆州激烈角逐的牺牲品。
能救关羽的只有自己人,和自己。
刘备恰好“用人便生疑、喜欢用疑人”。
关羽恰好是个自私的人,为了无用的名誉和所谓的敬仰,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不顾集团利益贸然出兵襄樊、最终身死还丢了荆州,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也为蜀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所以即便关羽拿下襄樊,“蜀汉第一大将”的美梦也终将破碎。
这只是浩瀚历史长河里,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次壮烈的失败。
缪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