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荆楚文苑楚国发源地也有ldquo

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tslf
本文约字左右,读完约4分钟王善国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湖北省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摄影

熊明银

天池山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城西郊,自古就以高山巅峰摩天之“天池”而闻名于荆楚地区,现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茗茶品赏、健康养生、商贸物流、对外开放于一体,底蕴十足,福运旺盛。

荆楚名山

美哉,天池山!天池山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遗址的核心覆盖区域、楚人心目中的名山,楚人恰好是背靠天池山“称王称霸”的,是荆楚大地有名的地标山。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蛮夷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荆楚文化八千年”的重要见证之一。

据说,楚先民最初生活在中原地区丹淅一带,西周成王年间(公元前11世纪之初)受封南迁后,给楚蛮之土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基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为基础发展新崛起的楚文化,楚文化是汉民族文化(即汉文化)形成与发展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

据“中国楚学之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顾问、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正明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表明,周成王封楚先民于荆山、“居丹阳”之时,熊绎都城丹阳遗址就位于今县城西郊至长坪黄潭洲一带,属于烟波浩渺的水镜湖库区,天池山矗立于水镜湖中部东北之畔,占据“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而“先得月”。

当地民间传说,天池山就是早期楚人登山演练、狩猎、采药、打柴、郊游的理想场所,是贵族公子们僖闹的天然游乐场,也是楚人向南扩大疆域时依托的“战略大后方”。

据史料载录,早期楚人奉命被迫“南下”到荆山丹阳立足之时,管辖地盘狭小,“土不过同”,大约就是方圆不超过50里范围,充其量也只是属于一个大型部落(聚落),所以,当初他们的部落首领只称为“君”,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楚君”。

在这块“一穷二白”的莽原大地上,楚君带领先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开拓的筚路蓝缕精神,改天换地,奋发图强,扎根山区,建功立业,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据专家们考证,熊绎之时,荆山丹阳美且名曰“有都”而实则“无城”,或曰“无城之都”,熊绎以及初期楚君们只享有一个“空名誉”。

关键原因还在于当时生产力特别低下,楚人尚未进入抑或刚刚进入铁器时代,在甚为蛮荒的荆山都城丹阳落脚期间,充其量也只是就地取材、用石头(未加工过的毛坯石料)和木头搭了若干个极为简陋的窝棚儿而已,这就是早期楚国的“廉政宫殿”。

当地民间传说,那些“不成个看像儿”的一座挨一座“宫殿”就位于天池山脚下。因为遗址上没有“破铜烂铁”、“残垣断壁”,且又经过了几千年来风吹雨打的无情“洗礼”,缺乏明显的地上、地下实物考古作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南漳荆山史称“南条荆山”(山体纵向走势为“条”,横向走势为“列”),上个世纪中后期,楚学界就有专家把包括天池山在内的南条荆山也称誉为“楚人的井冈山”。

如今荆山民间的那些“八卦先生”们经常聚集在一起闲聊时,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后提出,为什么当初只是一个弱小部落的楚国,在部落首领毫不谦虚地自己“破格”宣称得到“王位”后,能够“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占有当时的“天下之半”、成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并且还保留中原商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大量吸收了本地蛮夷文化、被今人视为可以与同时期古希腊文化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东西方两座文化高峰、代表当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

人们反复探讨原因,一致认为,也许早期楚人埋了在天池山下面的祖坟上“弯弯儿树”“弯得好看”,也格外“弯得有水平”,勿庸置疑,天池山是早期楚人崛起和称雄的“最大的靠山”,为楚人独树一帜的霸业提供了有力的后盾,为楚国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道是,楚人早期自己不想“称王”,而实心实意地让自己3个儿子“出人头地”、并自己亲自动手封3个儿子为“王”号的楚君熊渠,已经“甚得江汉间民和”,开始走出荆山、挺进江汉平原一带。

据说,熊渠后来害怕周王朝(据说是周厉王)打击报复,又才主动取消3个儿子的“王”号。但是他洞察天下局势后,居然主动“让贤”,“前浪推后浪”,自己还是搬回天池山老屋里居住,可见其并“不忘本”,故居虽不存,传说却很多,遗留的精神财富也不少。3个儿子照旧镇守在“民和”的“江汉间”,名实不符地享受着“国王”级各项最优厚待遇。

楚国早期第一个自己称“王”的首领熊通(楚武王)就被世人称为“春秋三小霸”(依次是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之一,率先进入“诸侯王”序列,后来楚庄王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就是祖辈们当年在天池山一带创业时各项基础打得牢靠厚实,后人认为,这是楚人先辈们积德造福的结晶。

殊不知,荆山民间又神乎其神地传说,当年楚庄王(熊旅)成为春秋政坛霸主、号令天下诸侯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同时,还专门在楚都丹阳旧址修庙以祭祖,后人为了纪念楚庄王的霸业成功,遂称之为“庄王庙”,简称“庄庙”,今虽被水镜湖湖水湮没,但久旱少雨之季、水位下移之际,站在天池山半山腰即可眺望气势恢宏的庙宇飞檐凌空。

况且自古就有“庄庙”小地名(紧邻天池山以西)为证,解放以后又演化为大行政区域名称,直到新千年之初,这里曾经先后设置过庄庙小公社、管理区、乡政府、农业办事处(党总支)、产业协会(党总支),管辖10多个大队或行政村,“庄庙”成为荆山丹阳遗址所在地重要的“地标”。

据李庙籍(香石村人)文化名人李顺龙同志多年挖掘整理研究后介绍说,荆山民间流传的又一说法是,过去有一庄姓大户人家为了积善行德,在三道河修了一座寺庙,又因为是庄姓人家主持修建的寺庙,民间就称“庄寺庙”,旧县志也称“庄司庙”,并传说修庙者就是楚庄王的小儿子(当地民间俗称“幺儿子”、“幺儿”、“老幺”),也享受过“王”级待遇,后来当地人们都以名人(庄幺儿)之姓为姓——改姓“庄”。

楚国虽系“熊姓”之国,且天池山麓集中居住的“熊”姓人家较多,但荆山地区后人有的以为楚人原本就以国名之“楚”为姓(李庙镇境内至今世居于此地的“楚”姓人氏较多),当地也有人认为,还是称这座庙为“楚庄王庙”为最好。

荆楚名池

幽哉,天池!楚人心目中的瑶池。三国时期两位河南老乡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的天池水,这也是寓必然于巧合之中。据悉,华夏大地凡称“天池”的共性是“阴霖不溢,阳旱不涸”,一年四季泉流不断。本县之内仅此一处“天池”,泉涌清澈,聚泉成池。过去池中鳈鱼甚多,垂钓者慕名而至。天池”以其如诗如画、神奇迷人的山乡风光令人流恋忘返,天高云淡之季,清风徐徐,碧波荡漾,鸥鹭无拘,山光水色相互辉映,吸引着历代游子、学子和文人墨客前往赏景采风。据传,过去荆山地区久旱不雨之季,远近百姓成群结队来到池旁焚香祈雨,颇为灵验。民间认为,这个地方有代天降雨之莫大功劳,仿佛天上瑶池,故名曰“天池”,增添了天池山的扑朔迷离色彩。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司马徽为了躲避战乱,不惜千里,远走襄阳。据《襄阳府志》载录,司马徽曾选中了鱼梁洲这块襄江中的岛屿(大沙洲)作为隐居之地。可是好景不长,随后襄阳也被战火笼罩。何去何从?哪儿可以安居乐业?司马徽颇为困惑。忽闻临沮县彝水流域中上游地区(今南漳县蛮河流域)尚且平安无事,襄阳城西南部人们认为那里还是一片净土,遂举家迁往今南漳县城南郊、玉溪山北麓、彝水之南畔隐居,背山面水,司马徽认为这是难得的清静悠闲之地。安营扎寨之后,就开始研习古典经学,教书育人,不在话下。新来乍到,司马徽对这里的山水顿感新鲜,经常带领学生们到珍珠泉游玩,随着学生们玩野了,胆子也开始变大了,就叫嚷着给司马徽提建议,要跟着老师顺着第一道河、第二道河、第三道河溯流而上,首先玩个痛快再回去“之乎者也”地“温故而知新”。有个本地学生就想落个“顺水人情”,向司马徽推荐了第三道河上面的天池山和天池,学生们早就闻知这个地方青山绿水,风景独秀,一拍即合,呼之百应,求之不得,迫不及待,纷纷欢呼雀跃地鼓动老师的情趣,不妨一遊。世居华北大平原的司马徽,到哪儿去见过如此众多的绝色美景?当然自己首先就经不住诱惑,也早就心猿意马了。于是,学生们有说有笑地簇拥着老师攀上了山顶天池,登高望远,“真好玩,好玩极了……”,叽叽喳喳地不停叫唤,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玩得一蹦三尺高。第一次郊游天池,着实让司马徽长了野外见识,开阔了山里眼界,感受到了荆山楚水的无限风光。为了哄得贤内助开心,有充裕的时间游玩,第二次户外活动时,司马徽提前鼓励夫人也去“与民同乐”,经过“恩准”后,干脆就老早让“铁将军”把门,天刚亮在自家大门和教室门口各自挂上一把大铜锁,全家人、全体学生溜之乎也。学生们哄着师母开心畅游,其实他们心知肚明,师母很贤惠善良,体贴学生,心肠儿好,又是内当家,掌握私塾的财经大权,而且也有文化,现在哄好了师母,就能够吃香的喝辣的,样样儿不愁,想啥有啥,还会有享之不尽的好福分。汉朝时代妇女也不兴缠足,司马徽的夫人走路健步如飞,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天池,弄得司马徽气喘吁吁,出气就像“拉风箱”一样急促,赶紧撵到前头去当好向导,生怕有不如意之处,“下不为‘遊’”了。曾经足不出远门的司马徽夫人,过去哪里去见过如此美景?她还信以为真,会是天上的瑶池坠落于荆山民间呢!玩得不亦乐乎,大有“乐不思蜀”的忘我境界。相传司马徽有个“垂钓瘾”,到了天池后,就只管甩他的钓鱼竿子,学生们轮流帮他捡鱼,一天下来,弄得盆满钵满的,学生们高兴得不得了的,晚上又能“打牙祭”(加餐)了。不过再好玩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对月设野营”的客观条件,夕阳西下了,才依依不舍地原途返回水镜庄去。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是好晴天,司马徽夫人都在嘈嚯着“天道好”……,师生们隔三差五地都要跑到天池去玩乐。一说“天池”之名也是出自司马徽夫人自我陶醉时“信口开河”之语,后来被当地人听到了,也就默认下来。为啥子叫“天池”呢?相传司马徽夫人懂得民间中医原理,能识别各种中草药的药性,在河南老家时还专门在菜地里套种名贵中药材,是健康养生方面的高手,是司马徽最得力的专职保健医生,推拿按摩都精通,也能够辨认清楚人身体上的经络和穴位,晓得每一个人都有个要害穴位叫“天池穴”,也是人(尤其是女性)的“宝穴”,于是茅塞顿开,移花接木,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把这个泉池比作“天池”,意在说明这个地方清幽、隐秘,也非常重要。后人为了纪念司马徽及其夫人和得意门生们常到此地一游(据说诸葛亮是一次不漏地来天池游逛,每次都是来得最积极,走得最落后),为当地争添光彩,就称“天池”至今,这虽说是司马徽夫人的“一家之言”,属于“无意插柳”,但是当地百姓认可。荆山民间又传闻,若司马徽响应上级指示去襄阳府参加私塾先生集训或有其他紧要之事、实在脱不开身之时,就由夫人带着一群学生们上天池玩耍,学生们当然是满心欢喜、笑逐颜开,诸葛亮等几个神童们心花怒放之神情无法言表。这样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师生们积累了一系列春夏秋冬“四季游天池”的宝贵经验和一窍儿难得的“绝招儿”。每年新生开学后,第一次课外活动不消说得、也雷打不动地就是上天池去“吐故纳新”,并写入司马徽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之中,必须严格照章遵守执行。直到有一年,司马徽全家人被奸雄曹贼以“爱惜人才”的名义掳掠到荆州(今襄阳)软禁起来,私塾被迫无情地关闭、学生们被强制性解散为止。司马徽在水镜庄传道、授业、解惑期间,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游天池山、钓天池鱼,一传十,十传百,“天池游”成为当地很多家庭条件宽余的老百姓的额外嗜好。就连司马徽老家来看望他的亲友们都知道彝水中游有座天池山、山顶上有个天池,真是好玩得很。他们从河南老家风尘仆仆地赶来见到司马徽,不仅兴致勃勃地洗耳恭听司马徽绘声绘色地讲解,还不顾旅途劳累,一到水镜庄简单地吃点饭之后,就由司马徽夫人亲自陪同家乡客人光顾天池山、上天池揽胜,并且底气十足地炫耀说,是她把这个泉池叫做“天池”的,客人们连连赞美“天池”这个名字改得好,都说是大饱眼福了,羡慕她嫁给司马徽确实有好福气。而且据说司马徽夫人待游览结束后,也不让客人走“回头路”,就从双泉、剪子沟绕道而返,虽然转了一个大圈儿,但是并没有走“冤枉路”,客人们都说双泉应改称“双珠泉”最形象不过了的,因为他们亲眼看到泉水里好像有两串又长又粗的珍珠不断地泛出水面后,又掉入泉水之中了。同样他们也再次玩得忘乎所以了,又舍不得走了,直到太阳只剩下一竹竿高时,才极不情愿地往庄院里赶回。河南禹州民间至今还有人对祖辈们口头传承下来的水镜庄、珍珠泉、天池山、天池、双泉等美景烂熟于心,如数家珍。再说汉末大孝子、大军事家徐庶,也是司马徽的老乡,据说在老家时两人也过从甚密。徐庶从小见义勇为,极好打抱不平,就是因为行侠仗义而杀过为非作歹的坏人,遭官府通缉,无法在家乡呆下去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当他打听到河南老乡拖家带口地赴襄阳一带避乱的现象越来越多之时,就携母与司马徽一家人不约而同地逃到襄阳。《襄阳府志》载录的徐庶是在襄阳府西南郊、今檀溪一带居住,后来也因战火纷飞,在襄阳又住不下去了,听司马徽说,彝水流域中上游还不错,这样的环境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是一方非常理想的风水宝地,离襄阳城也不远,可以先去住上几年再说。于是徐庶就动员其母一起搬到今县城北郊土地岭居住,与司马徽隐居的水镜庄相隔很近,也好相互照应,彼此提供方便,后来又才搬到了今之徐庶故里的。据说徐庶开始在土地岭居住时,平时陪他的母亲就近走走步、散散心,也经常到天池山麓转转看看,感觉到“风景这边独秀”。但是徐庶是个大孝子,又怕母亲身体累得受不住,也因为人少了,老年人不敢上山去,担心毒蛇猛兽“不讲客气”,就没有再捷足登高。还是司马徽夫妇二人细心,担心徐庶急躁,陪不好他的母亲游玩。有一次两人专门与徐庶陪着徐母直接攀上天池游玩,爬山路上把徐母照顾得喜笑颜开的,徐母和司马徽夫人都有文化,也都健谈,性情爽快,一路谈笑风生地来到了天池旁边。司马徽在池边钓鱼,用于晚上回去后改善生活。司马徽夫人陪徐母把池水当镜子照,用木桶把池水拎到旁边盥洗、梳妆打扮,据说天池水古代曾经是温泉,水中含的矿物质较多,去屑止痒效果就是好。而徐庶耐不住寂寞,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弄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上窜下跳,不知如何是好。几次往返之后,徐庶和司马徽夫妇都发现了一个奥秘,徐母逐渐也变得年青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当地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对天池水赞不绝口,附近居住的大人娃子只要身体欠佳、生疮害病,都会来弄些天池泉水洗、擦、泡或喝,灵验得很,立竿见影。民间哪里知道泉水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都只说是司马徽夫人在水里添加入了神秘中草药之后,才成为“神泉”、“圣泉”的。徐庶从小就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为了他的母亲快乐和健康,只要母亲感到高兴,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他也在所不辞,想千方设百计地创造条件也要办到。于是,他就心生一计,自己一马当先地带头,每天请3个棒劳力,从天池里挑4担水回到家里供徐母享用,只要母亲健康长寿,徐庶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时候司马徽夫人因为白天赶季节抢收抢种,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就瞅住晚上时间也跑到徐母屋里沾沾光,呱哒呱哒,喝点徐庶自己采摘的天池山野生茶,用天池水洗一下澡,减轻一天的疲劳,也乐在其中,不在话下。徐庶主动追随刘备南征北战打天下、特别是“火烧新野”后,引起了曹操的极大妒意,就想方设法把徐母骗到曹营,每天好酒好肉、好饭好菜全力招待,恭敬不下,其实是想叫她把徐庶劝到曹营来为曹氏集团创业争霸、出谋划策。徐母明辨是非,知道曹贼是奸雄,坚决不答应。诡计多端的曹操就找人模仿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请徐庶快马加鞭赶到曹营救她一命。徐庶见信后,救母心急如焚,尽管明知可能是曹操设下的奸计,也不顾刘备一班人好说歹说地善意劝阻,为了尽好孝道,也不得不放弃辉煌的事业和光明的前途,一意孤行,直抵曹营。虽说徐母在曹营(许都曹营,今河南许昌市)尽管一日三餐穷尽珍羞美味,有机会尽情地享好人间口福,但是她长期喝惯了天池圣泉,在中原地区不可能有这么可口的矿泉水,饮水、洗涤格外不习惯,曹营请最好的厨师烹饪出来的美味,也感到索然无味,根本勾不起舌尖上的味蕾回应,加之思念儿子心烦意乱,也一心祈福儿子切莫上当受骗,就成天闷闷不乐,有时也只是见到熟人才会强装笑脸。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果不其然中了奸计,进了曹操布下的天罗地网,羞愧难当,随后上吊自缢而死。当然啰,荆山民间传说,徐母也是因为今后再也不可能弄得到天池水而绝望、被迫自尽的。闻知者无不为之唏嘘扼惋,感叹再三。荆山地区常言道: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透过天池山和天池,渗透着三国时期文化名人世家的天伦之乐,也彰显着天池山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美德,铸就了千古文明的主体意境,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构成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整体审美体系。

荆楚名地

壮哉:天池山!是西汉末年刘秀躲避王莽追杀、金华小姐战襄阳前休整的重要隐蔽区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圣地。

荆山民间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民不聊生,各地纷纷举起反莽义旗。汉室皇族?陵(今枣阳市)人刘秀在南阳起兵,处于劣势时被王莽追剿,在疲于奔命途中,曾经苍惶逃到天池山,急忙躲藏于荫森蔽日的原始林莽之中,顺利地绕过了王莽的厮杀,保住了一行逃难之人的性命,后人评说他正中天意。其实,刘秀在天池山休养时期,是以吃野菜野果、喝天池水为生,方才身强体壮、恢复原气的。

随后附近百姓闻讯,纷纷送来粮食接应。刘秀逃过一劫,深受感动,洞察民情,体验百姓疾苦。但他深知,此地不敢久留,谨防王莽的“反追杀”,还是要迅速赶回到老家(?陵)再拉队伍,以期东山再起,身体缓过劲儿来之后,遂辞谢百姓赶路。一班人就下山向西过二道河,从长岭再上(东木瓜园的)关庙坡,又经过黄垭辗转直到殷家庄,与富家千金小女儿殷小姐产生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殷小姐就跟随刘秀转战南北,协助刘秀建功立业。

“王莽追刘秀”因此成为荆山民间最大传说,刘秀与殷小姐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成为荆山民间美谈。刘秀登基称帝后,还念念不忘天池山、天池水、热情好客的荆山百姓,以及他在楚都丹阳遗址上的逃亡线路和曲折遭遇,以自身生死存亡的脱险经历,励志为社稷进步而改天换地,拯救平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成为中国古代十大明君之一,并且堪称是名列前茅的侥侥者。

天池山一带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故事传说丰富多彩,曲折变幻,离奇古怪。据说历史上发生在元朝末年的真实英雄人物金华小姐(荆山民间也称“金花小姐”)带领兵马从陕西经房县、保康前往襄阳征战时,沿途避实击虚,且战且进。为了躲避官兵围追堵截,曾在天池山一带潜伏休整,养精蓄锐。

然后穿越谷城县南部到达襄阳境内,遂一举攻克了襄阳城。后来官兵围困襄阳城长达三年之久,义军弹尽粮绝,但是金华小姐巧于周旋斗智,鼓舞士气,妙设“白米喂猪”之计蒙骗官军,发生了“金华小姐占襄阳,猪吃白米人吃糠”的历史典故,从而大获全胜。金华小姐成为天池山一带民间广为传颂的巾帼英雄之一。

说来也巧,本县明朝进士、文化名人、考中进士前也曾在本县县衙任过职(主政)的鲁点,在外地海阳县(今属安徽黄山市)做县令时,当地也有一处“天池”,他曾写有一首诗《游天池记》,破例被收录于清代同治四年版《南漳县志》之《艺文篇》。这篇游记诗写的是海阳县天池的壮观景色。我们不禁要问:这首诗是作于鲁点县令“衣锦还乡”之时的有感而发呢?还是他在海阳县任职期间的随笔?亦或是县志主纂者悯其去世于工作岗位(在徐州因公殉职),发文作为纪念本县在外地做官的杰出人才?须知,清朝晚期的县志编纂者为何要遴选鲁点众多诗作中的这一首呢?是鲁点曾经对家乡县城西郊有“天池”而心存荣耀?

若说他未中进士之前在南漳县衙任职时未去考察、遊逛过天池,好像也是不大可能的。笔者认为,类比推情、以彼写此是极有可能的。县志主编胡正楷、胡正模兄弟为了欣赏“南漳八景”,也未必不是分别先后去天池山远眺、瞭望?作为本县走出去的“七品芝麻官”荣归故里之时,本县府衙官员们也未必不是“闻‘峰’而动”、不陪同返乡的文化名人去光顾县内天池?

虽仅为笔者臆测、猜度而已,但尽在情理之中!只是鲁点县令在异地公干,身不由己,只好借写彼县之天池来寄托他对家乡(天池)的仰慕之情。这首《游天池记》可为“一诗双情”、“一池双钓”,既赞美了海阳之天池,又令读者联想到南漳之“天池”,由此及彼,寓意深刻。不然,旧县志版面也是惜墨如金的呀!何况私人很艰难地出资修志收录了这首咏颂外省之天池的佳作,实在是为今人设置了一个巨大悬念,令人遐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没有无缘无故的……”。这就是为什么都称“天池”、而且都是地方(古县城之郊)名景、只被鲁点县令描写一处天池作代表之缘故。

天池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清初消灭叛军首领吴三桂残部的古战场,据民国十一年版《南漳县志》载录:“……十三年,吴三桂陷湖南,三月,襄阳镇总兵杨来嘉与副将洪福据谷城,叛,并受三桂伪将职。九月,来嘉犯南漳……。十四年三月,下荆南道石琳总兵刘成龙袭败于长坪,毁其巢。五月,来嘉复犯南漳。七月,大兵击败之”。

据传,康熙十四年三月,刘成龙奉命带兵从县城往长坪进发,以期彻底剿灭叛军,在天池山首战获利后乘胜追击,直抵叛军老巢(长坪),天池山古战场遗迹犹存。

天池山一带也是红色文化的富存地,据《建国前南漳革命历史记忆》一书(中共南漳县委南漳县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南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年9月印)载录,年4月,薛坪苏维埃政府主席、农民自卫军(不久改为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刘辉亭、临吉乡党支部书记张道南、县委委员、薛坪苏维埃政府委员冯举英等鄂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领导人,率领工农革命军进抵殷庄、关庙垭、木瓜园一带,兵分三路迎击国民党南漳县县长闻伯之和保安团团长刘清波带领的县保安大队两个中队和沐浴团防局共多人第二次向薛坪苏区进犯,并痛击国民党驻军伍宇林部,刘辉亭的指挥部就设在木瓜园,关庙垭之战是工农革命军开展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

上世纪70年代,当地贫下中农天天进行“忆苦思甜”时,深感“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畅谈“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想起往日苦,往日接幸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时,当地老年人热泪盈眶地回忆说,苏维埃政府这些领导人在对敌作战之前,为了不暴露目标,曾经趁黑夜从县城出发,在天池山秘密地召开各方紧急碰头会议,商讨作战对策,制定详细规划。一切都周密部署得天衣无缝之后,大队人马立即下山,西渡蛮河,进入天池山西侧正对面的木瓜园作战阵地。

红色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天池山一带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首战结束之后,年4月4日,南漳县公安局在天池山风景区隆重举行郑勇“战疫”纪念林启动仪式。郑勇同志原系南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秩序科负责人,抗疫英雄,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二级英雄模范、被中共襄阳市委追授为襄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目前按照有关规程正在申报革命烈士。栽植常青树,营造纪念林,以此缅怀英烈,争当先锋,弘扬郑勇抗疫精神,建设和谐美丽中国。

据悉,纪念林设计为数字“7”形状,占地面积8亩,种植女贞树18棵,玉兰树53棵,共计71棵,代表党的生日,象征着“南漳公安”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秉承郑勇遗志,激励广大公安民警、辅警以更高昂的斗志投身到公安事业,天池山风景区具有光荣的革命英雄色彩。

荆楚名景

悠哉:天池山!天池山在地理构成上分为天池山岭(天池岭)、樊家山和摩天岭三大部分。其中,天池岭、樊家山在《南漳县地名志》(南漳县地名委员会编,年3月印)有明确的载录(“天池岭,位于李庙东南约10公里处,……山岭上有一天然水池,故名”),旅游文化分外妖娆,成为荆山生态文化旅游热线上的十大著名景区之一。

天池山生态植被完好,古树名木繁多,也是荆山地区有名的“天然动植物基因库”。据清代同治四年版《南漳县志》载录,雄居“南漳八景”之首的“荆山叠翠”、之二的“彝水晴(清)波”就与天池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脱不开千古“干系”。

天池山地处荆山腹地,自古就以起伏跌荡、蜿蜒“叠翠”之群山而名闻遐迩,供世人观瞻,这一带也是著名的木材之乡、特产之乡,现有板票余亩、山茶油余亩、茶园余亩,是全县闻名的茶叶基地。

据《南漳县地名志》载录:“次高峰为主山寨、龙潭顶、大山坡、仙女山、天池岭”,位居“次高峰”的“天池岭”,的确是天池山茶场生产有机高香茶的得天独厚优势,“茶乡游”吸引了来自武汉、襄阳、荆门、南阳等大中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参与。

新时代里,通过“以茶代旅、以旅促茶、茶旅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带动周边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了一条品茶赏景、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热门线路,也是南漳县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景区内古树名木繁多,有千年大阴柳,“大柳树”地名因此而得名,荣录于《南漳县地名志》,在县内妇孺皆知。还有3棵两百余年树龄的古银杏树、5株皂角树和桂皮树,各种粗硕的栎树、松树、柏树、木梓树、楸树、柿子树、核桃树、精竹遍及山野,高大树荫为当地居民津津乐道。

野生动物类有狼、野猪、麂子、獐子、狐狸、獾子、蛇(白花蛇、乌蛸等)、乌龟、鳖、刺猬、黄鲴、中华蜜蜂(中蜂)、葫芦蜂、鳝鱼以及其他野生鱼类等多种“野物”资源,传闻樊家寨上还曾发现老虎、豹子等珍奇猛兽。

飞禽类有鹰、红嘴相思鸟、红腹锦鸡、猫头鹰、喜雀、斑鸠、山和尚(戴胜)、鹌鹑、白鹤、画眉、野鸭、麻雀等,当地民间传说,楚人尊崇的凤凰其实就是现在天池山上的红腹锦鸡。

另外,狼、鳖、中华蜜蜂(中蜂)、喜雀、鹌鹑等已经正式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简称“三有名录”),红嘴相思鸟是襄阳市作为“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麻、百合、柴胡等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价值较高,野生猕猴桃、覆盆子(檬子)、胡颓子(羊卜奶)等天然野果较多。这里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每季都有常青树种,春华秋实,美不胜收。

天池山地处彝水(今称蛮河)之滨,“彝水晴(清)波”生动地再现了彝水之清澈明净,把天池山衬托得锦上添花,活灵活现。据说未修三河水库时,沟谷里相对开阔,两岸良田千顷,旱涝保收,五谷丰登,河水碧波荡漾,青山隔空对峙,春夏季节里“鸟鸣山更幽”,现在山下湖面也是水上游乐的理想之地,湖水是县城、胡营、涌泉、九集集镇数十万居民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水源。

天池也是全县古代“四十八大泉”之一,以山巅涌泉巍峨而立、“会当凌绝顶”而驰名。河堰是指围(拦)河为堰,引水用于灌溉和造纸、加工的水利动力,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天池山山脚下原本河堰众多,也很出名,有好几处河堰就属于古代全县“七十二河堰”序列,可惜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三道河水库蓄水后,就被淹没在数百米之深的湖水下面了。人们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的是,但愿这些河堰“永远不复天日”,水库永续利用,永远造福于民。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解决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天池山正是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色彩的,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荆山地区美丽乡村风景典范。

天池山也是现代康养文化基地。康养是健康、养老的统称,康养产业是指以康养活动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产业,包括直接或间接渗透的文化、信息、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现代康养文化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娱乐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顺应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由于天池山森林里负氧离子浓度比较高,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主动去跋山涉水,旅游、疗养乐在其中。特别是近几年来,面临都市化的现代洗礼,天池山负氧离子生态游十分火爆。

据闻,天池山已经成为湖北省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正在由县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修订、完善之中,湖北襄阳天池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景区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把天池山建设成为华中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

天池山风景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6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