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聊一聊三国演义中的地理问题一诸葛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bdfyy/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bdfyy/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m.39.net/pf/bdfyy/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三国演义》将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完美结合得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表述当时地理环境的杰作。书中描写的故事行迹,东到江浙,南临湘南,西至甘肃,北抵辽东。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望其项背。但是,书中大量存在的“地理问题”也使得其他名著“望尘莫及”。本文以“智绝”诸葛亮的踪迹为轴,从地理阅读视角解析了《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地理与真实的历史地理以及今日的地理之间的虚实;展现了一千八百年间的自然环境的沧桑变化。

  

甘肃礼县祁山乡,西汉水冲积而成的河滩,宽阔平坦,像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沿河大道。祁山堡在河滩边乌龟似的突兀而起。一千八百年前,这里是通往陇、蜀的交通要道,又是控制南北群山和东西河道的军事要塞。公元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经甘肃武都直达此地,在祁山堡扎下中军帐。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在此地安营扎寨。公元年,他第四次北伐,分兵部下攻取祁山,他则率大军直奔天水而去。耳熟能详的“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创造,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国六度作战,只有五次北伐,其中,两次出兵祁山,还有一次则属防御。

  

  东汉末十三州政区图

     

罗贯中把“三顾茅庐”写得婉曲有致,情韵深长,让读过或者听过《三国演义》的人,到这里都会发思古之幽情。

  

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离开了他耕读10年的第二故乡隆中,出山辅佐刘备。从此,这条“卧龙”开始游步中华大地,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那片山环水抱的躬耕地,似乎也沾上了他的灵气,千百年来,一直引人注目。

  

南阳武侯祠内的草庐。公元年,岳飞北伐经过南阳时,遇雨宿于祠内,想到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经历,泪下如雨,夜不能眠,挥涕走笔,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便被认为躬耕地是在南阳的依据。而他的墨宝也成了今天南阳武侯祠的镇祠之宝。但有学者指出:年,南宋朝廷正在与金国议和,宋军并未北伐。直到公元年,宋军才分路北伐,岳飞连连大捷,不仅经过南阳,而且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因此,署名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是后人的托名之作。   

隆中武侯祠外三顾堂内的草庐。古隆中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他在此地躬耕十年,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松柏参天。是《隆中对》的诞生之地,三百多个字,字字珠玑。堪称中国历史上含金量最重的文字之一。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曾向弟子陈说历代以数言定天下大计者,首推《隆中对》。   

诸葛亮躬耕何处

  

长期以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一直有“襄阳说”和“南阳说”两种说法。“襄阳说”认为是在襄阳西南的隆中,也就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城西的古隆中;“南阳说”认为是在南阳的卧龙冈,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阳市西郊的卧龙冈。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旷日持久,以致成了一桩历史上的“悬案”。

  

对于这个问题,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正文中写得并不清楚,只说诸葛亮在其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躬耕陇亩”。南朝宋裴松之注释时,引用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隆中”这个具体地名和它的方位。然而,《诸葛亮传》收录的《出师表》中,又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数语。那么,“隆中”和“南阳”这两个地名的关系如何?后人由于历史地理知识不足,往往混淆不清。这是造成“襄阳说”和“南阳说”两说并存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地理历史知识不足,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对诸葛亮的躬耕地写得有些含糊。小说第三十六回,徐庶走马荐诸葛时,对刘备介绍道:“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这来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后面又说:“(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这又来源于《出师表》;只是其中的“卧龙冈”并非来源于史籍,而是由于诸葛亮被人称为“卧龙”,后人便将其隐居之地的山冈叫作“卧龙冈”,这叫“山以人名”;《三国演义》说先有“卧龙冈”,然后诸葛亮自号“卧龙先生”,恰恰颠倒了因果关系。到了第五十二回,罗贯中又让诸葛亮自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古人自称,总是用其籍贯,所以诸葛亮只能自称“琅琊诸葛亮”(琅琊系王国名,属徐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沂,东汉时王国相当于郡)。但这样一来,却使得许多普通读者更加感到模糊不清。

《三国演义》问世三百多年之后,清代襄阳人顾嘉衡到南阳就任知府,襄阳人、南阳人都要他给个说法,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作为襄阳人,他在感情上肯定倾向襄阳;但他在南阳做官,又不能得罪南阳人。怎么办呢?于是,他在南阳卧龙冈题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他的才气暂时回避了眼前的难题,但这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处理,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诸葛亮躬耕地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南阳?问题依然存在。

时间到了公元年,由于《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围绕这组邮票在何处首发,襄樊、南阳又展开了激烈争论,两地分别举办了学术讨论会,出版了论文集。最后国家邮票发行部门决定:两地均可自办首发式,总算暂时化解了矛盾。但争论并未停止。年烽烟再起:襄樊的父母官为了使已被删除了十余年的《隆中对》重现语文教材,几年间数度进京,终于在这一年让它重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对篇名有如下注解:“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另外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这一注解在南阳掀起轩然大波,南阳市为此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在全国所有的三国遗迹中,成都武侯祠最负盛名。因为它是诸葛亮精神的传承之地,每年祠内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年的大年初一,在“游喜神方”活动中,参与者众。图中手摇羽扇,头戴纶巾的“诸葛亮”们是否能体会到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了。诸葛亮精神的传播已不论年龄,超越国界。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是三国”。三国文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分量以及它对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是无出其右的。舞台上演出的是“诸葛亮天水收姜维”那折戏。历史上姜维只是诸葛亮军事上的继承者,他政治上的接班人是蒋琬。由于戏曲和小说的影响,人们只记住了姜维。

  

我认为,要解答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之处。

第一,同一地方,古今名称可能不同。东汉时的南阳郡,是荆州的一个大郡,下辖37个县,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其辖区比今天的南阳市大得多。“隆中”则是一个小地名(估计是乡邑名),位于南阳郡和南郡的接壤地区,行政上属于南阳郡邓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管辖,而具体地理位置则在南郡襄阳县城西20里(今湖北省襄樊市城西13公里处)。事实上,《汉晋春秋》那句话,已经将二者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南北朝时期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了习凿齿的说法。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变迁和人们政区概念的变化,后代一些人将东汉时的南阳郡与元代以后的南阳府(治所也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混为一谈,将《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语,坐实为诸葛亮躬耕于今天的南阳市,使原本清楚的诸葛亮的躬耕地被弄得混淆不清。其实,“躬耕于南阳”用的是大地名,就像我今天说“我在四川工作”一样(四川省会成都的人、四川任何一个县的人,均可如此说),而具体的地点,还需具体落实。

  

第二,同一地方,古今的隶属关系常常会有变化。只要认真理解《汉晋春秋》那句话,我们就可以明白,诸葛亮隐居躬耕之地在隆中,这本身是没有疑问的。只是隆中的行政隶属关系古今有所不同:东汉时隶属南阳郡邓县,其具体位置靠近襄阳;今天则隶属湖北省襄樊市。像这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著名的汉中地区(大致相当于东汉三国时期的汉中郡),东汉三国时均属于益州(治所在今成都);西晋建立后,汉中郡改属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南宋时,汉中隶属四川宣抚使;而今天的汉中隶属陕西省。现在的一般读者把四川略等于东汉三国的益州,这并无大错;但如果说今天的汉中属于四川,那就闹笑话了。同样,今天一些省之间的若干毗邻地区,两千年来,其行政隶属关系也屡有变化。我们不能以今绳古,自我淆乱。

  

汉末的隆中行政上隶属南阳郡邓县,却靠近襄阳。这就类似于今天四川广元市北部的某个村,行政上隶属广元市(年以前则隶属绵阳地区);但在地理位置上,它距广元市区有六七十公里,距绵阳市区有二百几十公里,距四川省会成都则有大约四百公里,而距陕西宁强县只有二十公里。我们既不能否定它在行政上隶属四川省广元市,也不能否定它离陕西宁强更近的事实。

  

如上所说,不仅是我个人对这个“悬案”的解答,而且是史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诸葛亮躬耕地就在今天的湖北襄樊市城西13公里的隆中。尽管如此,我对持“南阳说”的同志仍然抱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因为诸葛亮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任何地方都有权力尊崇和宣传诸葛亮。

(文章摘自网络,略有改动)

查看一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查看二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查看三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查看四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查看五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查看六月精彩内容,请回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5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