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记之十三襄樊古城绿影壁米芾故里习家池-11-20
襄樊是古代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志中武帝本纪记载,“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说的是刘表死后,刘备占据了樊城。之后又过了七年,襄樊都在曹操的掌握之下了,曹仁屯兵于襄阳,樊城。关羽则占据附近的荆州。于是乎魏蜀吴三国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互动,互动的结果是,在东吴的怂恿下曹仁起兵攻打荆州,惹得关云长怒从心头去起,恶向胆边生,先夺取了襄阳,又围困了樊城,之后就演绎了庞德抬棺死战,关羽水淹七军,关云长刮骨疗毒,曹仁死守樊城的故事来了。
曹仁开始打算弃守樊城的,为啥他改变主意了呢?就因为谋士满宠向他指出了樊城战略地位之重要,不容有失。满宠说,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愿将军固守此城,以为保障。
又过了约年,-年,这儿又发生了南宋和元军的最后一战,那就就是长达六年的襄樊保卫战,元军烧毁了襄阳和樊城之间的浮桥,先攻下樊城,吕文焕献襄阳。
不过,这三国和南宋的战争遗迹或者有关纪念,除了城墙和护城河,没有看到特别的介绍,看到的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占领襄王府的故事,倒也是惊心动魄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历史剧。
去襄王府参观,纯属偶然,这也是旅游的一个乐趣,想看的没能看到,没想到景点,却蓦然回首,那景点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说这次在襄阳看到的景点几乎都是于偶然处得之,且听我慢慢道来。
(襄王府大殿)
早饭后,步行沿襄阳城东门向南散步,护城河居然比北京紫禁城的护城河还要宽,其实就是汉江的一部分。城墙和护城河之间还有很宽的绿地,曲曲弯弯的小径,有的地方还有伸向水中的木栈道。比西安的城墙多了到水边的风景,因为护城河不完全是人工的,是汉水或襄江的一部分,又比北京紫禁城的筒子河多几分活泼秀丽。我看城墙边上靠着一架竹梯,体验了一下爬梯攻城的感觉
(襄阳城墙上望护城河)
从襄阳城南门往城里走,右手有个绿影壁胡同,两边店铺人家很多,比较杂乱,走到尽头稍微一拐,却是一清净所在,一个不大的侧门,就是明朝的襄王府啦,光是襄王府还没啥了不起,但此处还是李自成登基为新顺王的地方。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据襄阳,号称襄京,置官署,号称新顺王。在他之前,张献忠于崇祯十四年,曾攻下襄阳,杀了襄王。张献忠杀襄王时,先让左右给襄王奉酒,然后对襄王说了段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我本来是要追剿我的朝廷命官杨嗣昌的头,但他在别处,我只好借你的头一用,我杀了你,朝廷必追究杨嗣昌的责任,必会替我杀了他。所以请您尽力一醉吧。果然,丢了襄阳的杨嗣昌,几个月后自杀身亡。
(绿影壁和绿宝石挖去后的圆洞)
王府里有几处文物,数这绿影壁是最有故事了,全国唯一的绿色石头雕的七条龙,估计是铜矿石,中间原镶一块足球大的绿宝石,原件当然被大顺军搬走了,估计张献忠所为,但一仿制品放在正门入口的展柜里,可见当时的奢华。另外有元代铁钟,汉代的汉白玉井沿,是从襄阳城别的地方移至府内的,都不如这绿影壁奇特。.
从绿影壁出来,还去看了看襄阳博物馆,容不细述。午饭后退房开车往武汉方向,路上又参观了像北京植物园一样的习家池,此处号称是全国目前唯一留存习姓宗祠,为啥不叫习家祠而叫习家池呢,是因为这个宗祠在一片小水面上,若说是湖吧它不够大,和清华大学的荷花池水面时大小算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也称为池。和岸连着,门楼上书“习家池”三字,显得相当陈旧了。但离此不远又有一中式建筑,雕梁画栋,流光溢彩,一看刚建成不久,那门楼上写着习家祠。再往北走,还有一处更大在建院落,里面的大殿像是大雄宝殿。此处风景颇佳,绿地那儿,有几十位女性正在跳流行的广场舞“小苹果”,这也算与时俱进的一个景点吧,因为正在修建,暂不售票,连新建的停车场也无人收钱,感觉占了个不小的便宜。
然后去汉江边上的米芾家祠,算个重量级的景点。看了不少大家的书法碑刻,有个“第一山”条幅,历代书法家都夸如何如何地好,行家都说笔画越少越难写,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米芾的这幅“第一山”“第”字笔画很多,但要和两个笔画极少的字配合在一起,尤其这个"山"字,要扛得住上面两个字。据说全国有二十多座山立有刻着米芾“第一山”的碑,可见国人争第一的心态。有人说此三个字是米芾为泰山附近的岱山所书,但另有考证是此三字是米芾为江苏盱眙的南山所题的一首诗中最后一句“且是东南第一山”中的最后三个字。
米芾家祠在其生前就是他的家,院内亭台楼阁,花园水榭,太湖石一应俱全,很有苏州园林的神韵。但大门却很朴素,与北京的大宅门的炫耀成一鲜明对照。是那种咋看不显眼,进去却别有洞天的感觉,也就是时下所说“低调的奢华”(米家祠中的花园)
老唐游记随意随心,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