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定有人听过,或是自己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认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本身实际上是在贯彻落实《隆中对》所提出的战略方针,只是没想到孙权背盟,才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得先来看看,隆中对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方略到底都是什么。
《隆中对》不算长,全文个字,概况起来大体上是这样的:①确定三分的形势,提出联孙抗曹的大方向;②取下荆益二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③静观天下形势,一旦有变则两路出兵。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到了关羽北伐这一年,除了被迫割让出去的荆州东3郡,刘备集团已经基本实现了《隆中对》的前2个目标,但最后一条却是最难实现的一个。因为最后一条的先决条件是“天下有变”。
1、天下有变怎么才能称之为“天下有变”呢?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大体上说有3种可能:①天子驾崩。②曹操病逝。③中原内乱。汉献帝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去世,都可以嫁祸给曹操,说他谋害天子性命,算是师出有名;曹操病逝,曹丕年纪尚轻,势必会有一段时期的权力不稳;中原内乱则是基于曹操杀戮过多留下的隐患,但这件事情的发生概率相对要低得多。
可是,就在关羽出兵的那一年,以上3种可能没有一个发生。宛城是在上一年10月闹了一出动乱,但一者关羽已经配合过了,侯音也在这一年的正月被杀,宛城之乱平息。从出兵的先决条件来看,根本就不符合,不仅透露出一股仓促感,更兼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配合,实在是一个草率的决定。不仅如此,关羽出兵也不符合这个目标的具体执行方式。
2、两路出兵诸葛亮的《隆中对》之所以被后世称颂不已,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战略眼光高,更重要的是一环扣一扣,每一步目标的实现对于推动下一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或者反过来讲,下一步动作的进行都是基于前一步目标的实现来继续的。
拿下荆益二州,刘备就有了2个很重要的战略隘口——汉中和襄樊。这两个地方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距离不是很远,可以守望相助。再把中间地带的上庸拿下,整个刘备集团在东北方向上就结成了一条坚固的战略防线,进可攻退可守。
如此,则两路出兵,荆州方向直取宛洛、汉中方向进逼长安,曹氏两面作战势必焦头烂额。
可是,关羽北伐的时候,不仅先决条件不符,更是无人配合,不仅汉中方向悄然无声,就连近处的上庸都是一兵不发,怎么看都不是在贯彻实施《隆中对》的既定方略。
而这场7月发动,10月落幕的战争,虽然让关羽威震华夏,却也正式揭开孙刘不睦的暗疮。此后关羽快速陨落,荆州迅即易主,让本来攒足了力气可以与曹操一较高下的刘备集团快速走向衰落。
关羽,这个在汉王朝即将迈入坟墓前最后绽放的将星,也将把整个三国历史引入一个全新的方向。公元年,继关羽被杀后,曹操、程昱、夏侯惇、法正、黄忠、吕蒙等多位三国时期站在最顶峰的人物相继陨落。三国,也将从此变得更加暗潮涌动、风起云涌。只不过,位置不在沙场之间,而是庙堂之上。
文章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孤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