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实至名归话ldquo襄阳rdquo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22056.html
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这是为什么呢?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多平方千米。由于市、县平级、平行且同城而治,上级又是“襄阳专(地)区”,县谓“襄阳”、市称“襄樊”方能明显区别。时隔32年,国家实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六县划属已升格的襄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小”襄樊变为“大”襄樊,“襄樊”之称能否胜任所辖地域的巨大变迁?忙碌中的人们顾不上这些“枝节”,与顺势优选“襄阳”作为新市名的良机失之交臂。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襄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襄阳县改为市辖襄阳区,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也是湖北省境,三国名篇“大意失荆州”在故地重演:地(区)市合并之际,历史地位悬殊的“荆州”“沙市”被合组为“荆沙市”,不伦不类几年后,觉醒的人们令其回归“荆州市”。由彼及此,如出一辙,较之更早“大意失‘襄阳’”的鄂西北,对大“襄樊”的种种不适宜也有27年切肤之痛。——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已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在的地区,当代称作“襄阳盆地”;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襄阳曾为东汉荆州首府,今荆州街有“荆州古治”拱券门。东晋朱序坚守襄阳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今存遗迹“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故居在涧南园;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襄阳公园”,港、台地区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韩国江原道还有“襄阳郡”。以“襄阳”为背景,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张潮《襄阳行》,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襄阳曲》等。当地民谚:襄阳有金,一天三分;襄阳花红,香飘千里;鱼梁坪的萝卜脆,襄阳的鳊鱼贵……——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上一级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始设襄阳郡,延续于三国、晋、隋等;北宋宣和元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其中,元代“襄阳路”大致相当于今鄂西北全境;年由鄂北道改称的“襄阳道”,辖钟祥、京山、潜江、天门、荆门、当阳、远安、襄阳、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均、郧、房、竹溪、竹山、保康、郧西20个县,占全省面积的1/3,为古今“襄阳”所涵盖的最大范围。显而易见,在饱经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领率周边县、市却不具“襄阳”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风物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以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一朝更名“襄阳”的实质所在。作为当地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上下左右开始“名正言顺”地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促进社会长治久安。作为市属“襄阳区”的前身,原襄阳县早于年由襄樊市区移至县境张湾镇,年改县为区。依现行地名法规,一旦“襄阳”用于市名,襄阳区则须同时更名:该区并非市人民政府驻地,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局面势必误导社会,故以古襄阳县曾为“襄州”治所而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地化解矛盾于一旦。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年积淀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广袤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继往开来的亮丽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作者系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本文发表在《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学会编,王胜三、浦善新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年6月出版)

《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要目

李立国提高治理水平保护地名文化宫蒲光扎实推进地名普查及管理工作柳拯区划地名:空间治理的视角王胜三地名研究当前亟须深化的几个问题彭军砥砺奋进正当时决战普查谋新篇范今朝王剑荣蒋瑶璐论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逆向调整”王开泳陈田地名更名对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邹涌泉对建德市建制村名称的几点思考王建富浅谈古人对海岛通名的认识牛汝辰新时期政区命名对策研究张清华传承文化与方便群众相结合妥善处理地名重名现象胡阿祥改“鄂”为“楚”?何必折腾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溯源华林甫高茂兵卢祥亮论清末民初政区剧变及其现实意义庞森权刘静制定少数民族语地名汉字译写标准的基本规则林辰美国地名工作的启示商伟凡实至名归话“襄阳”高钰计算机在地名译写中的应用鄂栋臣第一个中国命名的南极地名陈溥陈晴什刹海名称由来之疑

《方舆·行政区划与地名》每册定价:50元,年计划出版2册,年计划出版4册,需要订购该书的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ly/15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