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晓波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王晓东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关于端午习俗的源流关系,中国当代学者何星亮先生认为:中国端午节是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端午节是流。端午节传到相邻国家和地区之后,与当地的文化整合,形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端午节。”韩国、日本两国的端午节及其习俗的形成与发展,也正如何星亮先生所言。不过,由于国内有关端午习俗韩、日传播的探讨不多,致使人们不能真正了解韩、日两国的端午。
也正是缘于此,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获批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事一出,立即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国内对韩国的做法质疑之声一片。质疑的主要理由在于中国是端午的发祥地,韩国申遗不合情理。同时这也使中国端午应该申遗的呼声高涨。在这一背景下,年,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的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
现在看来,之所以韩国、中国的端午节都能成功申遗,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端午习俗的确是有巨大影响力和重要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二是韩国、中国的端午有着各自的体系。
韩国、日本也过端午节,可能和湖北人有关首先,关于中国端午及其习俗的起源,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闻一多、黄石、刘德谦、冯骥才、何星亮等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过探讨。学者们大多认为,端午的概念大致出现在年前的夏商时期,其起源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节气变更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周期、人的健康等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创造了阴阳、五行理论。与端午的概念及其习俗起源有关的恶日说、夏至说、浴兰节说、吉辰说等正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物。后来,介子推、伍子胥、勾践、屈原、曹娥、陈临、秋瑾等不同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被人们当做祭神附加在端午上,使得中国的端午习俗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综合体。学术研究和民间传说都表明,中国端午在起源上呈现“非一时、一地、一族群起源”的特点,而在习俗上又是南北各异、东西不同,呈现出“多流派”格局。不仅如此,中国的端午很早就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本土化端午。前面提到的韩国和日本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一)韩国的端午习俗可能是湖北移民传入
历史研究表明,由于地理上的便利,韩国的先民很早就与中国大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由于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今天的韩国饮食、服饰、节俗等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着大陆的诸多元素。在这一点上,端午习俗极为突出。端午在韩国被称作天中节、重午节、戌衣日、水濑日。韩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端午的概念及其习俗起源于中国。据韩国学者考证,早在檀君开天时代(前—前年)就有端午(五月五)祭祀活动,但缺乏切实的证据。
笔者管见,最早记载朝鲜半岛端午习俗的是陈寿的《三国志》。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韩国学者多认为,《三国志》所记时代即是其端午习俗的开端。笔者以为,既然那个时代已经存在,说明其出现的年代应该更早些。
高丽时代的僧人一然(—年)所著《三国遗事》(成书于—年之间)载:年,驾洛国国王首露死,建首陵王庙,“自嗣子居登王泊九代孙仇衡之享是庙,须以每岁孟春三之日、七之日、仲夏重五之日、……丰洁之奠,相继不绝”。此为朝鲜端午祭庙的最早记载。
从文献记载推断,至晚在《三国志》所记的公元前2世纪—公元4世纪之间,朝鲜半岛已有端午祭祀习俗。这个时期,正是朝鲜半岛的三韩时代(前2世纪末—公元4世纪)。
我们再从中韩两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考察韩国端午的起源。通过对中韩关系史的研读,我们发现,从公元前11世纪至唐,伴随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断有大陆人移居朝鲜半岛,较大规模的就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是箕子朝鲜时代(约前—前年)。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殷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人马出走朝鲜半岛,并建立了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第二次是卫满朝鲜时代(约前—前年)。文献记载,公元前年(汉惠帝元年)燕人卫满率一千余人攻打箕子朝鲜,获胜后自立为王,史称卫满朝鲜。
第三次是汉四郡时代(前—公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卫满朝鲜,获胜后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西北朝鲜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版图。这一时期,来自大陆的四郡官吏及随从、军队等也一定将自己的文化带给了朝鲜半岛。当然,期间也有很多人为避战乱移居朝鲜。例如,高丽学者金富轼年所著《三国史记·髙句丽本纪》载,故国川王十九年(公元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又载,山上王二十一年(公元年),“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
第四次是五胡乱华时代(公元4-5世纪)。西晋时期,塞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部落常大举南下攻打中原。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到朝鲜半岛定居。更有高句丽趁乱袭扰辽东一带掠到朝鲜半岛的“被移民者”。金富轼的《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记载三年(年),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护八千人,移之平壤”。同书《故国镶王》条记载,“二年(公元年),夏六月,王出兵四万袭辽东。……遂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
第五次是隋代(公元-年)。隋政权存在的三十年间,曾四次征伐高句丽。特别是在年和年,隋政权曾分别发兵30万和万征讨高句丽。不过,四次征伐均以惨败而告终。其结果,使大批兵士滞留髙句丽,成为新移民。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卷)载,贞观十五年(公元年),上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使高丽,“……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数日后,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王钦若编修的《册府元龟·奉使部·机变》(卷)中也有类似记载。
第六次是唐代初期(公元-年)。唐初的-年之间,唐廷8次征高丽。征后,唐廷设置郡县。据刘昀的《旧唐书·地理志二》(卷39)记载,“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治于今朝鲜平壤)。”
从上面的介绍看,大陆人移居朝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逃亡、躲避战乱、征讨驻军、被掠者等。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其结果都一样——大陆人成了朝鲜半岛的居民。更重要的是,各时代的大陆移民给朝鲜半岛带去了大量新的文化元素,而端午节习俗作为早已在大陆有广泛影响的民间习俗文化,一起被带到朝鲜半岛也是自然之事。根据对文献及历史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朝鲜半岛的端午习俗是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7世纪之间,由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中国大陆移民传播过去的。而且,总体上看,移民中北方人居多,因此朝鲜半岛(包括今天的朝鲜和韩国)所传承的端午习俗基本属于北方系。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地“江陵”以及市内的“襄樊”“兴山”“汉川”等地名与我国湖北的江陵、襄樊、兴山、汉川等古老地名一致,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江陵一带的端午习俗最初很可能就是湖北地区的移民传过去的,他们该是韩国现代江陵人的祖先。虽然端午习俗在朝鲜半岛出现较早,但直到16世纪初,端午才真正成为民族节日。年,朝鲜中宗李怿把春节、端午、中秋定为民族节日。其中,端午节在阴历的五月五日。7年,江陵端午祭进入韩国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名录;1年,慈仁端午祭被认定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年,江陵端午祭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的端午祭已经成为韩国保存最完整的传统习俗文化之一。
(二)将中国端午习俗传到日本的或是韩国先民
在文献方面,中国古代文献中没有提及日本的端午。但在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有些零星记载。例如成书于公元年的《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二“推古天皇(—年在位)”条载言:“十九年夏五月五日,药猎于兔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会明乃往之。栗田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领。是日,诸臣服色,皆随冠色。各着髻花。则大德小德并用金。大仁小仁用豹尾。大礼以下用鸟尾。”同书的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条记载:“五月丁酉朔辛丑(五日),天皇御西小殿。皇太子、群臣侍宴。于是,再奏田舞。”公元年成书的《续日本纪》卷第十七“圣武天皇”条载:“天平十九年(年)五月庚辰,天皇御南苑,观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用菖蒲为缦。比来、已停此事。从今而后,非菖蒲缦者、勿入宫中。”
日本古代文献的记述表明,在公元6—8世纪之间,日本宫廷的生活中已有端午习俗。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公元8世纪之前的中日文化交流情况。实际上,在公元8世纪之前,曾有两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大规模的日本传播。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中国的稻作文化传入日本并为其带来了农耕文明,催生了弥生文化。第二个时期是公元7—9世纪之间。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曾十几次派遣大规模的使节团(即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这些使节和留学僧带回的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考虑到中国的端午习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之前早已存在,因此很难断定,端午究竟是在哪个时期传到日本的,或许两个时期都有部分元素传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8世纪之间,中国的端午习俗传到了日本。当然,还有另外一条路径可以考虑,那就是日本人从韩国先民那里了解并引进了端午习俗。因为毕竟在地理上,朝鲜半岛距离日本更近,在历史上这两个地区的交流非常频繁,且日本使节也常借道朝鲜半岛来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或许韩国先民充当了中国端午习俗文化的传播使者。另外,端午习俗传入日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作为“宫廷行事”为贵族等上流社会的人所享用。在武家政治时代(公元年—年),端午习俗普及到武士阶层。直到江户时代(公元年—年),幕府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公家节日”后,端午习俗逐渐民间化。现如今,作为“国民祝日”,端午节全国放假一天。
韩国、日本是这么过端午的在探讨了中国端午习俗韩日传播的时间及路径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传播之初,端午习俗中的哪些元素传到了韩日两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中、韩、日三国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及端午习俗活动的内容做了归纳和抽取,分别列表如下:
(―)韩国、日本的端午起源都有哪些传说?
对表1的分析发现,中国作为端午习俗文化的发祥地,有关其起源的说法就有十二种之多,涉及的时代、地域也十分复杂,充分体现了中国端午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相比之下,韩国的端午起源说比中国要少。而且,在七种起源说中,只有“阳辰说”、“屈原说”两种来自中国。韩国学者金迈淳的《洌阳岁时记》(年)中说:“国人称端午曰水濑日,谓投饭水濑享屈三闾也。”“阳辰说”与中国的“吉辰说”一样,都认为五月五日为大吉之日,值得纪念。据韩国学者考证,阳辰说出现在三韩时代(中国的秦汉),是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物。在端午起源说方面,日本只有“屈原说”—种,因此日本端午中国源的问题自然无可争议。另外,据此我们也可以判断,日本引入端午及其习俗很可能比韩国晚,当在屈原说已经成为中国端午起源的主流观点之后。这个判断,也印证了前面推断的合理性。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韩日两国只是部分地承继了中国的端午起源说?我们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时代,二是人的因素。从时代的角度讲,在中国,各种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是在不同时代出现的,最早出现的恐怕就是吉辰、夏至、恶日等与阴阳理论、节气变化相关联的说法,后来才有了伍子胥、介子推、屈原、曹娥、陈临等说法。韩国的阳辰起源说,很可能是箕子时代移居朝鲜半岛的中国人带过去的,而那个时代在中国大陆恐怕该起源说最有影响。当屈原起源说出现以后,其影响力逐渐扩大,以致最后几乎吞没了其他起源说。特别是唐代以后,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因此,屈原起源说能够传播到韩国、日本也就不足为奇了。人的因素主要指端午习俗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端午的起源十分复杂,不论是移居到韩国的中国人,还是来到中国的日本人,所了解的或接触到的可能都是某个区域的端午习俗,故此其传播的也只能是那个区域的端午习俗文化。
(二)韩国、日本过端午都做些什么?
在表2的中、韩、日三国端午习俗活动内容的比较发现,三国端午习俗活动中有一个共同的元素,就是挂艾(悬菖),显然这个习俗源自中国。不过,调查表明,中国端午的挂艾(悬菖)习俗南北有别。一般来说,南方以“悬菖”为主,北方则主要是“挂艾”。这恐怕与菖蒲、艾草的地理分布有关。关于挂艾、悬菖的作用,中国古文献中亦有记述。例如,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言:“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清顾铁卿的《清嘉录》中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文献的记述告诉我们,挂艾、悬菖的目的是为了驱邪、驱鬼、禳毒等,这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平安、健康的心理。韩国、日本承继这个习俗或许也是基于同样的心理需求。习俗方面,中国、日本都有“食粽”“供钟馗”,韩国、日本都举行“石战”。毋庸置疑,日本的“食粽”习俗一定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石战”则恐怕是从韩国先民那里学来的。还有,韩、日两国的端午习俗中都有“菖蒲浴”,似与中国无关。但笔者认为,该习俗是从中国传入的。理由是,中国古人曾有端午沐浴兰汤的习俗。《大戴礼记·夏小正》有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些记述都证明端午沐浴是中国人的习俗。只是这个习俗并未普及并延续下来,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但可以推想的是,在韩国、日本的先民在接触中国端午的年代,中国人是有端午沐浴习俗的。以上起源说、习俗活动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在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过程中,中韩日三国间都是有交流的。特别是日本,不仅从中国,也从韩国继承了端午的部分元素。另外,从深层次上讲,中国端午除了有纪念屈原的基本意义外,还有阴阳五行观念、驱邪扶正、祛病强身等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层面的元素。应该说,这些深层文化元素也随着端午习俗一起传到了韩国和日本,成为两国人观念层面的重要元素。
韩国、日本是怎么将端午本土化的?在表1、表2所列的关于端午起源说及习俗活动中,显然有很多元素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具有很强的韩日本土特点。这一点说明,端午在进入韩国、日本后,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换言之,韩国、日本都对来自中国的端午进行了改造。
(一)端午起源说的本土化
在端午起源说方面,日本只是继承了屈原说,并没有自己的创造。与日本不同,韩国除了继承来自中国的阳辰说、屈原说外,又创造出了祭神、纪念金庚信、韩将军、苏定方、苏茂等说法。当然,这些新起源说并非凭空捏造。研究证明,在7世纪左右,新罗时代中后期(前57—年),江陵地区出现了端午节是为纪念金庚信(大关岭山神)的说法。慈仁地区则有纪念韩将军的说法。庆尚北道军威地区有纪念金庚信、苏定方(唐朝名将,年帮助新罗灭百济)、李茂(苏定方副将)三位名将的传说等。毋庸置疑,这些与端午起源有关的说法是各个时代的韩国人为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感谢、感激、追忆等情感而附加在端午节上的产物。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人把那么多的历史名人附加在端午节起源上如出一辙。
(二)端午举办时间的本土化
在端午习俗活动举办的时间方面,中国基本上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天,而韩国则是农历四月至五月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日本原本与中国一样,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但随着年(明治六年)以公历取代农历后,端午节也就改成公历5月5日了。
(三)端午习俗活动的本土化
1.韩国。在端午习俗活动方面,韩国人虽认可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在其端午习俗活动中却没有这个主题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据说,此与年政府颁布的“训民正音”有关),而是把赠扇、贴辟邪符、祭祖、荡秋千、击球、石战、端午装、食艾糕、赏巫舞等一系列活动填充在端午之中,使得端午具有了浓重的韩国味道。特别是“荡秋千”“击球”等本属中国北方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活动,韩国人显然是把中国清明节的元素移植到了端午上,这也是一种创新吧。更值得一提的是,江原道江陵地区的人们历经千年,凝练出了一套基于儒家礼仪制度的乡土神祭祀仪式——江陵端午祭。这个仪式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开始到农历五月六日,一共需要50天的日子。”整个活动围绕祭祀大关岭山神金庚信与大关岭国师城隍及国师女城隍,包括酿神酒、寻找大关岭山神、供奉神树、官奴假面剧演出、农耕舞、放河灯(灯笼)、荡秋千、摔跤、投壶、打马球、跆拳道、长跪、下棋、祭神、送神等20多种活动。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乡土神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最多、最完整的民俗活动。因为该民俗活动的特殊意义,韩国在6年将其列为国家级“第13号无形文化遗产”,年又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日本。在端午习俗活动方面,日本与韩国一样,虽然承认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但却没有承继中国纪念屈原的精神与活动,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元素。首先,日本人把以纪念屈原、驱邪扶正为主题的中国端午发展成为希望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为主题的“儿童节——男孩节”。其次,在习俗活动方面,除了食粽、供钟馗外,还增添了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打石战、食柏糕等中国端午习俗中没有的元素。其中,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鲤鱼旗是用布料缝制的鲤鱼形长筒状旗帜,据说源于中国的神话故事“鲤鱼跳龙门”,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时期(—年)。端午竖煙鱼旗,反映了日本人希望男孩子苗壮成长,能够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出人头地的心理诉求。陈列五月偶人的习俗大致出现在室町幕府(—年)至德川幕府时代之间,偶人形象的原型基本都是日本历史上的著名武将,包括伊达政宗、直江兼续、上杉谦信、武田信玄、徳川家康、真田幸村、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源义经等人。日本人选用这些武将作为端午偶人,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向英雄学习,将来名扬天下。另外,打石战是一种由几十或几百名相邻村落的男儿在野外分阵对垒、投掷石块以决胜负的打仗游戏。这个习俗的出现年代不详,笔者以为或许与韩国端午习俗中的“石战”有着某种关系。当然,日本端午习俗中的这些新元素并非同时出现的,而是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需求逐渐附加上去的。特别是“竖鲤鱼旗”“陈列五月偶人”等习俗都是武家政治时代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日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韩国不同,曰本的端午习俗活动全国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高度整合的特点。
(来源《世界民族》年第5期本文不代表省情中心观点)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