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公司热电厂退休职工许国勤
一、初心
回首六十年代,在十堰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厂(红卫厂),山沟里大三线现代化的汽车厂,能在这个汽车厂工作,心情别提是多高兴啦!
可是,在年8月10号,火车到丹江口,然后坐汽车进山来到张湾变电站时,我们一车人互相都不认识了,我们的心都凉了,满身满脸都是灰尘。张湾变电站的值班人员和领导给我们准备了两口大缸,让我们洗澡。洗完澡,我们住进了变电站砖房,感到还可以。而变电站的其他职工和领导都住在山坡上的芦席棚里。吃饭要到1公里以外的红卫厂建设工程指挥部,伙食也还可以。
我了解到,当时十堰和二汽就只有一座张湾变电站,10千伏供电线路已经建好了六条,另外,还有10条正在施工中。
年9月底,二汽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正式开始大规模建设。
当时二汽建设规划,要建设五座千伏变电站,即花果、白浪、茅箭、东风、张湾。张湾已经建好,安装有两台各3.15兆伏安变压器,千伏高压线路是从丹江口水电站接到张湾变电站的。
年9月1日,我们电力连队(注:当时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单位),成立选站址领导小组,由施工、设计人员组成,我们整天在十堰大小山沟里选变电站站址。在10月份,工作结束以后,我被分配到花果变电站任站长,并组成筹备小组。有技术人员、工人共10名同志。我们就住在花果刘家沟一座山上的芦席棚里,办公也在那里,吃饭到1公里以外的(注:二汽的建筑单位)食堂。
年4月开始,我们就和施工单位人员商定平整土地和通水、通电事宜。后来,我被抽去搞设备订货。因为二汽订货会议召开多次,只批准张湾变电站一个电力项目设备已建好,另外四个变电站项目订货没有考虑。
当时二汽建设总指挥熊欣乐和饶斌同志都非常着急,说要71年出“政治车”(注:当时国家为了备战,出25Y军车)等,没有电,能行吗?饶斌同志和当时动力厂厂长田润生商定,为了二汽变电工程项目,尽快定上设备,尽快把变电站建起来,供给各个专业厂电能,在谋划着对策。
没有电,铸造一厂、发动机厂、轴瓦厂、化油器厂(现在的制动器厂)的产品怎么生产?因此,饶斌和田润生决定派我和湖北省安装公司的黄师傅立即去北京找有关单位并带着熊指挥长的亲笔信。
第二天,我就和黄师傅到红卫厂总指挥部找到了朱培基副指挥长,他说:“明天饶斌同志要接见你们,并把熊指挥长的亲笔信交给你们带着去北京”。
第三天,我和黄师傅到了饶斌办公室,饶斌端出一盘花生米和香烟招待我们,说:“这次你们去北京很重要,要把熊指挥长的亲笔信送给军委办公室,另一封信送给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办公室。到了北京以后,你们把这两封信交给汽车局领导,请他们帮助。并把二汽变电设备的订货情况及时和家里联系。”
第四天,我和黄师傅从丹江口坐火车到武汉,在湖北省经济计划委员会办理了去北京的手续。然后我与黄师傅从武汉坐火车到了北京,住进一机部三里河招待所。
我们把熊指挥长的亲笔信交给了汽车局领导以后,教我们耐心等待回答。
我们从七月份到九月份,一直住在北京等待信息。
九月二十六号晚上十点,我们接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陈秘书的“你们红卫厂的变电设备已经订货了,请你们赶快到武汉设备订货会上了解情况。”
接到电话以后,我们立即给家里打电话。田润生说:“你们赶快坐飞机到武汉,越快越好。”
我们坐飞机到武汉,赶到订货会大厅,找到有关领导并拿出四个变电项目的订货清单。我们一看清单,发现四个变电站的千伏高压隔离开关没有订上货,原因是生产厂家不配套。叫我们赶快回去,自己想办法。
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朱培基接“你们赶快再去北京,前门变电站有千伏隔离开关触头,你们买一套带回来。”
一机部开了一张介绍信,就急忙赶到前门变电站,购买了一套千伏隔离开关触头回来,交到了厂朱培基手里。并由21厂仿制四套,用它们代替外购高压隔离开关触头送电。
花果变电站在年4月,用这套千伏隔离触头受电成功,没有影响装“政治车”的任务,我们受到了总指挥部的表扬。
接着,我们花果变电站又解决住房和吃水的问题。变电站送电了,但我们住的仍然是芦席棚,吃水是河沟水,吃饭靠食堂。我们就联系有关领导,建房、打水井。我领着大伙儿,只用了十天时间,打了一口水井。职工的吃水问题解决以后,又联系相关单位,用一年时间,把职工宿舍建好了。老职工把暂时住在襄樊农村的家属接过来了,单身职工也搬进单身楼房。大家都安心了,保证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变电站前面有一条河,但没有桥。我们又联系建桥,用一年时间,桥建好了,职工进出变电站都十分方便了。包括自来水接到变电站,所有项目都竣工了。
我于年,服从组织需要,调出花果变电站,到二汽十堰供电局工作。后来,我总结经验,建设电力真不容易啊,给供配电系统职工学习。
回想二汽电力建设初期的工作,为二汽和十堰地区的光明,做了一点贡献,感到自豪和快乐。
年2月22日,襄阳一个电力施工队接受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两个月把丹江到十堰的高压输电线路架起来
二、安心
年10月份,东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文件规定,调往二汽的职工家属,在二个月内必须搬迁到湖北,一汽职工家属由一汽安排疏散到农村,因为要打仗,由于珍宝岛事件的发生,在长春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见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
我于年10月24日由十堰返回长春,组织职工家属集体搬迁,由我带队(由六名实习生协助),共20户,69人。这69人当中70岁以上二人,怀孕8个月的1人,小孩12人,其余是中年人,对岁数大的和怀孕的我做了专人护理,他们大部分没有出过远门,有的人连火车都没有坐过,一直住在长春这座大城市里,冬天房间里有暖气,地面木地板,他们想向不出来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十堰是什么样子。
在搬家的过程中,把家里淹的酸菜缸和红砖都装上火车运往湖北。可以想像这伙家属心态是什么样的。为了祖国的汽车工业,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各人的牺牲,值得。
我于年12月2日我丈夫老许把家从当时备战紧张的长春一汽搬到湖北来,由我丈夫老许带队集体搬迁,于12月2日早10点由长春市上火车,第二天早7点钟到达了北京,住在北京苏州胡同30号,住下后有的家属来找老许,想去天安门照相,被老许拒绝了。第三天,也就是12月6日,由北京乘火车到了湖北省襄樊市下火车后,我向动力厂所带领的职工家属旅途中情况做了交代,我的心情才踏实了,由所在职工带领自己的家属由汽车送往二汽仪表厂一个没有竣工的大厂房里,地面用枕木围起了一些圈子,每户人家住一个圈子,这里的电灯也不太亮,这时候是冬天,每户人家发了三床棉被,大人、小孩穿着衣服睡觉,有次我丈夫老许去我边找开水回来找不到自己家住在哪?找了半天才找到我和孩子,到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我们起来收拾东西,准备去湖北省襄樊市向阳县太平店公社八一大队正式住在那里,这些是一汽动力厂搬迁户住处,在我们想象之中,这些大队多么的好啊!用汽车把我们每家每户送到八一大队,我住在17小队一个仓库里,到了八一大队17小队一看,吓了一跳,房子上边露着天,地上放着一张大木床,木床上边铺着稻草,房子有个小窗户,没有玻璃,其余什么都没有,晚上17小队队长给我们准备饭菜,后来我把从东北长春搬迁的木箱打开拿出自己从长春搬迁的棉被盖在身上睡了一觉,一觉醒来,眼睛还可以看到蓝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到湖北第一次在这样的房间睡觉。早晨起来以后,老乡把饭送到我们家里来,叫我们叫早餐,早餐后干第一件事我丈夫老许开始修建炉灶,把天棚上边露天用报纸糊好,墙上周围用报纸贴好,小窗户用白纸糊好,屋面就暖和些。床上用稻草垫好,做饭的炉灶也建好了,既有烧煤,也可以烧柴,并开始自己做饭吃了,这些事情共干了5天。第二件事,在这里吃水成问题,这里没有水井,老乡大院内中央有一个大水坑,约20直径3米深,水坑里漂着树叶、鸭毛,我用水桶把水提上来担到家里装在水缸里,烧开喝和做饭吃,很不习惯。我和女儿经常患肠炎,后来水中放了一些漂白粉之类的东西,这样过了二年。这里老鼠非常多,有白鼠和灰鼠,有一次我和女儿在睡觉时发现女儿袖子里有一个老鼠在动,我想不能打呀,我用剪刀把女儿袖子剪开一个口,老鼠就从袖子里跑出来了。还有一次在地面放有半袋大米,有老鼠在袋子里吃大米,我就小心走到米袋旁边,把米袋口绑紧,在米袋旁边摸索着拿剪刀剪老鼠,共计剪死老鼠七只。第三件事:有一天的下午3点钟左右,我领着女儿在园子里玩,我抬着向前看,我住的房子上边冒烟,坏了,着火啦,急忙往家赶,打开门看见炉灶上锅盖着火了,火苗往上窜,我急中生智拿起铁锹把锅盖打到地上,往上面浇水,大火才没有烧起来,着火的原因是我把炉灶煤火压住了,锅里装满水,我想没有事,就领着女儿外出走走,走的不太远才没有出大事。这些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永不能忘记。住在这里不能洗澡,只有夏天我领女儿到汉江里洗澡,有一次差点把女儿淹死。春节在17小队购一头肥猪,二家平分杀了,家属高兴地说:“好多年都没有吃过这多肉。”
年的春天我由襄樊市太平店八一大队17小队搬到十堰山沟里,来的时候动力厂变电站房子没有建好,我们全家就住在花果公社刘家沟大队刘队长家里一间小房子里,很潮湿,老许接了一个电炉子,可以做饭,又可取暖,生产队队长房间里没有自来水,我就用水桶从河对面往家里担水吃,一天担3担水供家里
吃。年10月花果变电站砖结构楼房建好,我家住一楼二间房,当时感到很满意啦,可是有自来水管没有自来水,变电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在变电站里也打口水井,用水泵把水通往50米左右水管接到变电站宿舍中,每天只有做饭时才能开泵打水。当时,我女儿6岁要上学,动力厂各个变电站分散的比较远,没有学校,离变电站比较近的小学就只有建筑公司一公司小学,学校里的老师就从家属里找出来的人当老师,教室内灯光不好,又没有课桌,每个小孩上学自己准备一小木凳,一个小木桌。冬天到了天冷,每个小孩手里捉一个烧柴冒烟的小炉子,就这样我女儿念完了小学,毕业后到48厂念初中,后又上了技校。
以上就是我们为了三线建设,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了点前期的工作,回忆起感到光荣和快乐。
三、决心
79年11月份由二汽技术教育处徐科长代队,另外两女一男共四人,对我们出题考工人员要求技术很高,必须是工程师或技师,电力许国勤是技师,弱电刘山是工程师,造气姚得元是技师,我们三人负责出题考工定级,负责范围的是:二汽各专业厂配电所值班运行电工和弱电工人、造气工人(造气是指乙炔、氧气工人)出题考工。七天出题,五天考工,考工完后我们返回十堰。动力系统考工评级出题工作组住在襄阳市政府招待所,给我们十五天出题时间。回厂后我给安技处制订二汽岗位工人电工安全标准。
年主管生产厂长张善堂在生产例会指令我给各专业厂管生产厂长讲用电质量和鄂西北电网课,我如期完成任务。张善堂要求我每天画一张负荷曲线图交给他,并给调度处值班室装一块周波表,当时二汽用电非常紧张,每天拉闸限电数次并用电并造成设备损坏严重(二汽热电厂正在建设中),鄂西北电网是个小网,电源储备容量非常脆弱,就丹江一座水力发电厂,黄龙滩电厂正在建设中。从热电厂发电后以上现象就没了。
年由许国勤编写的电力安全资料汇编问世,当时受到主管生产厂长张世端和安技处黄志浩处长的重视,尽快把书印刷出版,发放到二汽各联营厂和各专业生产厂。经过徐敬初、许志勇、邹大勇、丁继兴、许颖和电厂厂办全体同志共同努力,9月份印刷完了,由电厂厂办协助把书发放到二汽联营公司和各专业厂(十堰市所有企业),各专业厂印刷红头文件,号召职工学好用好安全资料汇编工具书。二汽新闻给予刊登报道,许国勤去各专业厂讲解书中内容和讲解事故案例。
我从年到年期间,我为二汽各变电站、专业厂的配电所、十堰市企业的配电所用不同的方式培训值班电工近干人(编写安全规程和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特别是在69年12月份蒋国兴、李英、李玉山等父母亲自把子女交到我手中,教他们好好学习技术时说的一句话:“许师傅,你有技术,心眼好,我们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这句话至到如今我还在记忆中,他们当中多数现在与我都有联系,当年的讲课稿件和编写的规程我保留至今(将来交到博物馆)。
四、余热
年,厂领导知道我被外单位聘用时找我谈话说:“你是要挣大钱儿还是挣小钱儿,电厂现在需要你,我给你小钱儿,你回来不?”我毅然决定回来参加两炉一机建设,当电气技术顾问。我们的电厂是网外电厂,缺少电厂扩建技术资料。我去省电力局找来电厂发电有关规程汇编和安全通讯共多份,回来交到总工程师徐定珠手里供电厂参考使用;参加新扩建设备的安装调试;投产发电中配合安装单位,在现场保质量、保安全;编写发电投产程序;讲安全课,培训值班人员。返聘期间,正值电厂发动全体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我共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条,获得热电厂合理化建议第一推进月特别奖。
我针对电厂现场情况,提出三台发电机应安装防止轴电流装置建议,被厂里采纳,在许顺福、吴家仁等同志的配合下,自制防止轴电流装置,防止轴电流烧坏发电机大轴瓦起到保护作用,为此,我获得了厂部奖励,相关材料还刊登到省电力通讯刊物上。
我退休为二汽房地产公司、二汽车架厂开发公司、市家具厂建设三个配电所和培训值放电工和编写运行规程。
(二)我是个闲不住的老头儿……
——业余时间,我写个人回忆录的《我的人生》上下册,为长春政协文史馆等单位写回忆文章,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我共写了六篇回忆论文,都被采用,其中一篇《星光灿烂不夜城》被中组部选用,编定健身强体保健知识汇编五本。
——到外单位讲安全课、讲保健知识,并将保健知识的资料赠送给他们。到学校及十堰市供电局、市老龄委等单位讲课,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人生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向外单位捐赠早期的文物和书籍97件。
——八号楼外侧河道上有一个小铁桥,一到冬天下雪出行难,我用二十年的时间年年再铲雪,方便出行。
——家属区有五个号楼,有一年发现白蚂蚁,我没花一文钱,把白蚂蚁消灭了,受到居民的好评。
——我为多位老年人修理家用电器,受到老同志的夸奖。
——年10月25日,我应中国外交部的邀请去北京参
加新书座谈会,我和另外被邀请的向希礼同志一起于11月6日
中午到达北京,并入住钓鱼台国宾馆,为纪念年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前苏联动力专家基列夫,书名是《永恒的记忆一
一苏联专家基列夫的中国情结》。当天下午首长在中南海举行宴
会,我和苏联专家一起联欢,我的心情特别高兴。我见到了基
列夫的女儿娜塔莎,回首往事,非常激动。
一一被东风公司评为优秀党员,省老有所为贡献奖等。
二、照顾好老伴和老战友,也是我的事业之一……
(一)、我家中八十多岁的老伴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我求医问药,上山采中草药,自学会扎针,每天两次给老伴打胰岛素、测血糖和血压,做足底按摩。经过30年的精心治疗和细心护理,老伴病情基本稳定。医院糖尿病专科,学习糖尿病的护理知识;在老年大学举办的保健班学习保健知识。现在我用精细的护理方法来调整老伴的血糖和血压,主要是每天晚上唱两支革命歌曲和拍打全身穴位,和学习小动物操等。
(二)、我和于江同志50年一起参加工作,在长春发电厂
一汽热电厂、二汽热电厂一起工作四十多年,2年,于江突发脑中风,行动不便,跟前无一人照顾他,医院看病、开药、做饭,几天后,他妹妹才帮他做饭。三个月后,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姑娘全来了,决定让小儿子于志军夫妇留下在这里陪他治病。二年后,于江病重,小儿子于志军把他接回长春治疗,在此期间,有我给他开药,每月往长春邮一次及办理报销等事务。6年,于江去世,我为老战友做一点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感到特别快乐。
许国勤刘淑霞
年9月21日
(备注:作者为热电厂退休职工许国勤与他的老伴刘淑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