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回家的路上,唱一首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久,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孟浩然最擅长的是五言诗,之前华仔分享的也以五言诗居多。歌行体是孟浩然不太擅长也作的较少的体裁。这首诗《夜归鹿门山歌》就是他为数不多的七言佳作。孟浩然四十岁闯荡长安,科举失败,一度漫游吴越,云游江南数年才返回家乡。虽然不甘心,但还是无奈地做了一个隐士。鹿门山是东汉名士庞德公的隐居之所,诗人追慕古人,自然十分向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旧名苏岭山。后来山上建了一座神庙,路口处刻了两个石鹿,称鹿门庙,于是山也叫鹿门山了。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就曾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来也代指隐士的居所。渔梁:襄阳城外的汉江中,有鱼梁洲,相传是也曾在此居住。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就是此处。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荆州刺史刘表曾邀请他做官,不就。他是庞统的叔叔,相传也是诸葛亮的师傅。岩扉:石门。幽人:诗人自称。“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第一句点明时间和地点。日暮时分,山上的寺庙传出钟声,提醒着人们夜晚已经到来。鱼梁洲的渡口,人们也争着摆渡回家,显得很喧闹。前两句和孟浩然的一贯诗风迥然不同,他擅长在开局营造一种清幽冷寂的意境,然而这首诗却显得热闹非常,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山寺钟声的超凡脱俗,又有归人争渡的人间烟火,显得很温馨自然,轻快活泼。那些着急回家的人,劳累了一天,想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或许今天又有所收获,或许又可以改善家人生活,总之是背负着家人的期待,读者也应能感到他们内心肯定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对照自己下班的心情,是不是很契合呢?华仔对此是深有体会,下班的心情总是欢快的。“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人们沿着沙洲的岸边走向江边的小村,我也乘着船回到鹿门山。这两句真是自然如流水,脱口而出。虽然是平常景物,却是一幅绝美的图画。仔细品味,孟浩然和村民的方向是反的。其实这里还暗含着一个对比,那就是诗人用别人的归村,引出自己的归山。用他人的聚集而居,对比自己的离群索居。这其实也就为下文诗人表达自己归隐山林的志向,做了很好的铺垫。不过华仔这里也有疑问,那就是如果孟浩然是彻头彻尾的隐士,为什么白天出山,晚上归山呢?可见诗人不是完全的“离群索居”,而是适当地和村民接触,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因为华仔从他的作品中看出,孟浩然不是伯夷、叔齐那样的坚定,也不像陶渊明那样的躬耕田园。否则为什么不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样整日劳作呢?他虽然是一介布衣,还是将自己视为士大夫之流的。“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升上天空,四处一片幽静。丛生的树木,笼罩着一层烟雾,走着走着,忽然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里又回到孟浩然的一贯风格了,只不过在诗的后半段稍微晚了一些。而且通过换韵,使得整个意境变得幽暗冷寂起来,仿佛不在人间的感觉。一个“开”字,生动形象,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态,因为诗人是乘船回家的,船在水中穿行,自然就在雾气中穿行。而烟雾笼罩的树木,由远及近,就产生了“开烟树”的视觉效果。“忽到”二字,显得有些吃惊,是诗人对此地不熟么?还是诗人若有所思,一时出神,并没注意行程?华仔觉得都有可能,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提醒我们注意,这才是他这首诗的重点,前面的写景只是为引出庞德公而服务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庞德公当年隐居的地方还是那么的寂寥,松间小路已经很少有人行走,只有我这个幽人独自往来了。自从东汉庞德公隐居鹿门山之后,此地不再有人隐居了,诗人也发出世风不古、隐士不存的感叹。襄阳曾经是诸多隐士的隐居之地,其中就有著名的庞德公、庞统叔侄二人,也有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在大雪天遇到饮酒高歌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四人也是隐士。只可惜,现在的鹿门山已经没有高人隐居了,是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么?也未必吧。孟浩然的隐居,可以说是理想破灭之后的淡然。华仔这里要延伸一下,那就是汉唐以来中国“隐逸文化”的衰落。隐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德才兼备,但又不愿意和统治者合作,从而选择隐居山林。比如伯夷、叔齐、庄子、严子陵、庞德公、竹林七贤、陶弘景等。早期的隐士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很大的言论自由。他们德高望重,备受推崇,讲学收徒,著书立说。统治者甚至都要寻求合作,屈尊派遣使者前去讨教,比如楚王就曾经邀请庄子出山,陶弘景就是著名的“山中宰相”。而到了唐宋时期的隐士,大多是纯粹的文人,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罢了。统治者甚至因为文人的一句话而不录用,比如孟浩然“不才明主弃”,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虽然统治者不再礼贤下士,但总体上还是宽容的,并没有迫害。中国的隐逸文化最终衰亡在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急需人才,但一些隐士不愿意出山,他就下令将不合作的隐士抄家问斩。从此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那种博学宏儒、有经邦济世之才的隐士了。因为统治者变没有以前那么开明宽容了,也没有那么虚心求教了。他们要钳制天下人的思想,更不允许有非官方的隐士产生社会影响力。到了清代更丧失了言论自由,大兴文字狱,举报告密之风盛行,人人自危,是不可能有那种强大社会影响力的隐士的。所以我们说“人心不古”,不仅有普罗大众的原因,也有高压统治的原因。远处传来山寺的钟声鱼梁洲的渡口挤满了归家的人群他们沿着沙岸回到江村我也乘着一叶扁舟返回隐居的鹿门船儿在水中飘荡月光照在树上打开那一片烟雾迷茫猛然抬头一望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岩石和松路早已被人遗忘只有我这个幽人独自来来往往画意唐诗+宋词三百首注音插画版幼儿园、小学生经典全集阅读书儿童绘本淘宝¥54¥购买这首诗是孟浩然夜晚回到隐居的鹿门山写的,描写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悠然自得的归隐心情。从山寺的钟声,到喧闹的渡口,再到月开烟树,到岩扉松径,沿途所见的景物的转换,实际上也是从凡尘俗世到隐逸之地的转变。这首诗动静结合,视角丰富,用素描的笔法、平常的语调和淡然的心态,为我们呈现了他寻求超凡脱俗的心情。而且也通过对庞德公的追慕,隐约表达了对隐逸文化逐渐衰落的慨叹。最后一个“幽”字,集中概括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前人也评价此诗为“幽绝”、“幽秀”、“精幽”。而这一个“幽”字,正是最能体现孟浩然诗歌风格的一个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yw/1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