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话说寒山寺

作者简介

杜武成,男,年生,大学文化,高级讲师。年在本溪县草河掌公社下乡插队,后经师范学校培训二年,分配工作。在职期间参加成人高考,被辽宁师大录取,取得本科学历。曾任本溪市12中教师,年后从政,历任本溪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团委书记;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本溪市教育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本溪市教育局纪委书记;本溪电视大学党委书记;中共本溪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曾先后当选为共青团本溪市委委员及共青团辽宁省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本溪市党代会代表。多次荣获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

曾在《辽东文学》《本溪日报》发表数篇散文,著有散文集《旅人心语》。

杜武成原创

话说寒山寺

在苏州城西阊门外的枫桥镇,有一座颇有名气的千年古刹,因唐代名僧寒山子曾任住持,后人用其名字命名了这座寺庙,这便是有我国十大名寺之称的寒山寺。

说到寒山寺,人们便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唐诗人张继,正是他的那首绝句《枫桥夜泊》,使夜半鸣钟的寒山寺声名大振。从此诗韵钟声,绝唱千古,誉满天下。多年前,我曾游览了仰慕已久的寒山寺,对其盛名天下颇有感触。

寒山寺枕运河而建,河水缓缓地从寺庙前流淌而过,河上多有石桥,寺前便有一座石拱桥,这应该就是张继诗中那座著名的枫桥,也是其当年泊船题诗之地。

古时运河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干线,舟楫往来水运繁忙,是当时重要的官道。官府为了检验过往的物资,防患水匪倭寇,便将寒山寺门前的江、枫两座桥梁作为水上关隘。白天正常通航,每到夜间便封闭航道,当时称之为封桥,运河上往返的船只赶上封航便纷纷夜泊于江、枫二桥河道之下。

唐天宝九年秋,一个襄樊进士张继赴京铨选落第,失去了进入朝庭为官的契机,只能由长安返乡襄樊,所乘之舟夜泊枫桥之下,深秋寒夜,功名未就的张继由于愁绪难耐,彻夜难眠,凭弦远眺,朦胧的夜色中,残月西沉,渔火点点,万籁俱寂,不时传来几个栖鸦的啼叫,夜半时分寒山寺洪亮的钟声突然响起,悠扬的钟声划破夜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正是这种标新立异的钟声惊觉了远道而来张继,诧异之余,诗兴萌生,便挥笔题写一首触景生情感怀之诗《枫桥夜泊》,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清新隽永的江南秋夜图景。写出了枫桥夜色的清幽,也写出了寒山古寺空灵的禅意,抒发了诗人悲凉孤寂功名未就的羁旅愁思。令张继始料不及的是这首诗竟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寒山寺由此名传天下。当年状元的声名早已无从可觅,铨选入朝为官的人也无证可考了,而世人皆知有张继,落第的一介书却因此诗而青史留名。

《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撼人心魄的诗韵钟声便声名远播。突破了时空限制,走进人们的视野,凡读过此诗的人,受其感染慕名向往寒山寺,自然在所难免。我们一行游人纷纷聚集在石拱桥下,意欲寻觅张继当年泊船的遗踪,捕捉诗人当年的心境,感悟这里迴荡千载而不肯散去了的诗魂。蹬上古旧斑驳的石拱桥,扶栏遥望不时有小船从桥下穿梭而过,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唯有河水依然一如既往静静地流淌。

走下枫桥,便随着人流步入寒山寺,去寻觅千年鼎盛的禅院古钟。钟、鼓本为古之礼乐之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钟与鼓被引进寺庙,成为佛教的法器。凡寺庙必建钟、鼓二楼,高悬钟、鼓于其中。清晨鸣钟,意蕴击破长夜,警醒睡眠,表明一天的开始;日暮击鼓,宣告一天的佛事结束,僧侣依此起居行事,大凡寺庙多恪守晨钟暮鼓的清规戒律。寒山寺超越戒律,夜半鸣钟自然令人称奇。每日半夜正交子时钟声就会响起,这种佛门独特的习俗,民间称之为“分夜钟”警示人们新的一天开始,寒山寺夜半钟声便由此而来。

观览了《枫桥夜泊》的石刻碑文、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及寒山、石得二位僧人石刻雕像等古迹,匆匆游览了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枫江楼等,便随众人一窝蜂地涌进那座六角重檐的亭阁,这便是寒山寺誉满天下的钟楼,现今这里悬挂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当年的那口古钟历经兵燹早已无存。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那口大钟虽已失落,却留下两个传说,一说当时“遇倭变,销为炮”,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康有为则认同后一说法,他曾著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终因徒劳而无功,从而留下了千古之谜。

我们今天在寒山寺所见的大钟,系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虽钟声宏亮悠扬,余音绵长,终因非唐时原钟而多有遗憾。

明月高悬,钟声依旧,寒山寺夜半听钟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每年新年之夜,中外游人纷纷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消除烦恼,祈福平安。真不知道这种宗教习俗还能传承多少年?

游完寒山寺,我便对文人有些刮目相看了。当年,一介书生偶然挥笔,抒发所见所闻所感,仅寥寥数语的一首小诗,竟然与一座寺庙和鸣千载而不衰,这是一座文学的圣殿,还是一座宗教的道场,着实让人难以区分。读这首诗,便想到了这座寺,游这座寺,便想到了这首诗,这文学竟能产生如此奇妙魅力,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6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