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从刘邦的胜利中寻找刘备的败因

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主宰了时势?

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拓者,刘备预示着大汉王朝最后一点气息的淹灭!

一个代表了一个王朝的开端,一个象征了一个王朝的结束!

刘邦和刘备,两位都有仁爱民本的思想,刘邦有约法三章,刘备有万民相随,各自所处的时势也类似,都是朝代之末、群雄并起的乱世,可一个是胜利,一个是失败,为什么结局截然相反?

纵观刘邦的王者之路上的战争历程,笔者认为可以以“鸿门宴”、“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两个点为分水岭。

鸿门宴之前,刘邦的军事行动对象是秦国军队。由于项羽的实力远大于刘邦等其他反秦军队,所以在与秦军的战争中,项羽面对的是秦国主力,所以攻入咸阳的时间比刘邦晚。在此阶段的军事斗争中,刘邦面对秦朝军队可以说是摧枯拉朽,基本上没有军事上的持久对峙和重大失败。所以说刘邦要打赢秦朝军队不在话下,水平绰绰有余。子婴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迅速聚拢民心和积累实力。虽然楚怀王有约“先入咸阳者为王”,但是,随着项羽在巨鹿的胜利。在军事实力、个人声望等方面的对比,刘邦已处于劣势。于是就有了鸿门宴。

鸿门宴之后,刘邦的王者之路基本上就是与项羽的斗争。也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楚汉之争。论打仗,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万人敌,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当然,刘邦也有自己的优势,即在政治、民心上比项羽强多了。尔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羽的短板逐渐显现,即在国家治理和人心归附上越来越糟糕。其他的这里暂且不表,大家可以查一查史料。这里值得一说的是项羽账下的执戟郎中韩信觉得自己不够重用,毅然投汉,投入刘邦的阵营。韩信起初在夏侯婴的推荐下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郁郁不得志,离开汉营,准备另谋出路。这事让丞相萧何得知,萧何在韩信离开的路上将韩信说服并追回。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在此阶段,项羽称王,刘邦隐忍俯首听命,处于待机和力量积蓄时期。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均,在国家治理的能力方面不足,加之自己的残暴好武,最大的败笔是杀害义帝,给蠢蠢欲动的各诸侯王落下联合的反楚的口实。项羽和刘邦在这个时期相比之下,项羽集团的实力是下降的,刘邦集团的实力是上升的。尽管如此,刘邦在军事上还是打不赢项羽,这在后来的彭城之战中得到印证。论打仗,刘邦比项羽还是差太远了。项羽从其他战场上抽身的3万人对刘邦的56万人,结果将刘邦打得全线溃逃,死伤数十万人。

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韩信,以求刘邦重用韩信。结果韩信被刘邦任用为大将军执掌兵权,参与灭楚的军事谋划和决策,随着韩信的逐渐被重用,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刘邦集团倾斜。韩信是兵仙神帅,在楚汉战争中创造了许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韩信北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真可谓国士无双。虽然项羽也是勇冠三军,在军事打仗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和刘邦比胜出许多,但是和韩信相比,项羽的差距就太远了。项羽的军事水平只停留在打仗的勇猛之上,而韩信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非项羽能望其项背,韩信是高水平、顶尖级的军事家,有着非常卓越的统帅才能。从战争水平上来看,项羽败在韩信的手里一点都不冤,尽管韩信还曾是项羽的部下。项羽自杀时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到自杀的时候都还弄明白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仗没有打赢。其实他是败在五百年不世出的兵仙韩信手下。

对于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也有过自我总结,并且被大家公认。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通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嬽而侮人,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有一次刘邦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自我总结在与项羽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是得益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张良是黄石公的弟子,一代谋圣。萧何为丞相,治理国家,保障战争所需粮草供应。韩信是杰出的军事统帅,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正因为有这三人的加盟和辅佐,刘邦才得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胜西楚霸王项羽。

我们再来看刘备,我个人觉得,看刘备的王者之路可以以“三顾茅庐”、“夷陵之战”为刘备的人生转折点。

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参与的重要军事行动有灭黄巾起义军、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徐州之争、新野之战。在此阶段刘备的班底由最初的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后来赵云加入,这些都是武将,文臣谋士方面也就是孙乾、简雍、糜竺之辈,在谋略权变方面还不是很厉害。后来有徐庶的短暂加入,但是属于顶尖级水平的徐庶最终还是被曹操使用手段争取了过去。刘备参与灭黄巾军的战争还只是初涉战争,与十八路诸侯参与讨伐董卓的战争也只是在与吕布的对阵中展露头角,并在诸侯中成名,但是并没有聚集强大的军事实力或占据城市地盘。而此时的曹操则是在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中迅速地积聚了力量,并通过一系列的谋划,比如迎接天子等,迅速广集人才、积蓄力量和扩充地盘。此时,因机缘巧合,刘备则是在北海孔融的引荐下,在徐州牧陶谦的再三歉让下,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徐州。刘备也就有了自己发展和积蓄力量的机会。可是好景不长,徐州随着吕布的来投,到后来张飞酗酒,让吕布找了借口导致徐州丢失给吕布,再到后来联合曹操破吕布。结果吕布在刘备的“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终殒命白门楼。一代战将就如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足足可惜!徐州的争斗以曹操的大胜为完结,附带还吸纳了曹操慧眼识得的英雄刘备精英团队的加入。曹操可谓大获全胜。

其实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和吕布都被曹操耍了。刘备第一次守徐州与曹操对阵,曹操后来退兵那是因为有吕布在后方对曹操老巢兖州的袭扰,并不是因为曹操不敢打刘备,也不是因为打不赢。这点在后来吕布来徐州投靠刘备就显现出来了。刘备写给曹操退兵的信,曹操卖给刘备的面子实际上就是个骗局。这里为何要细表此段。从此段上足以看出刘备在军事谋略上的弱智,和大枭雄曹操相比差一大截。从另外的角度上讲,此时期刘备阵营中顶级谋士的匮乏。曹操向刘备卖个虚情,给自己找个由头退军迷惑了刘备,刘备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而是沾沾自喜,沽名钓誉。认为曹操这样的大人物实力派能够念及以往的交情卖自己的面子觉得很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不然,大军事家曹操只是顺势使用了一个诡计迷惑了刘备。试想一下,或者是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当第一次曹操以为父报酬之名(报仇为假,抢地盘为真)攻伐徐州之时因为吕布的袭扰退军回防兖州与吕布对战。如果刘备在第一时间内反应曹操退兵有诈,卖自己面子是假,曹操退兵的真实意图是要回防兖州与吕布对抗,等把吕布摆平了还会继续来攻打徐州。如果刘备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曹操退军之时迅速率领部队与吕布同时夹击曹操,使得曹操首尾不能相顾。那么顶级武将吕布加一流谋士陈宫,这边刘关张也是顶级战将加徐州的陶谦旧部一起攻打曹操,试想这局面脚跟未稳的曹操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不见得应付得过来。此刘备有失之一。

有失之二是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在虎牢关有一仗,刘备集团和吕布是仇人。吕布和曹操干架和我刘备没什么关系。这里就要说叨说叨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应该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刘备当时没有摒弃与吕布的前嫌,与吕布联手对攻曹操这是第二点失误,充分体现了刘备的机变不足。当然,曹操与吕布的战争预测,刘备和刘备的阵营中没有像曹操阵营中的顶级谋士郭嘉一样对战争、领袖人物和军事集团的准确预判,包括对战争结果的准确预知。刘备一是不知道曹操与吕布的这场战争不知道谁输谁赢,二是也不清楚曹操的军事水平和吕布的军事水平的差距,表面上看论打架吕布打遍天下无敌手。随着曹吕战争的落幕,曹操的胜利,吕布的失败,刘备开始慢慢清醒。所以后来吕布兵败来徐州相投刘备,刘备不顾关羽、张飞的反对,欣然接纳吕布,并安置在小沛,以为犄角,稳守徐州。

有失之三是刘备集团没有准确的时势分析,因此没有认识到徐州真正的对手是曹操,所以徐州最终还是为曹操所攻占,并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最终为曹操与当时实力最强的诸侯袁绍的战争增添了很多的加分项。比较直接的就是官渡之战上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袁绍两员大将颜良、文丑,间接地支持了曹操。

有失之四是吕布的任用。吕布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武将,更是逐鹿中原的利器。董卓拥有吕布足可以震慑诸侯,并称雄于诸侯。后来在王允的美人计下董卓与吕布被离间,最终导致董卓身死,朝局失稳,引发李傕、郭汜之乱。吕布是当世猛将,非一般战将可比,刘备如能很好地收服和任用,其战斗力和功勋绝不在关羽、张飞、赵云之下。只可惜刘备没能任用好吕布,而是将吕布放置,自己和关羽去攻打袁术去了,恰巧让张飞守徐州,让吕布钻了空子,结果一盘很好的棋和局势被搞个稀乱,一塌糊涂。结果还自引曹军一起来对付吕布。吕布被抓时还站在曹操的一边,让曹操杀了吕布。其实曹操有收吕布之心,奈何刘备点醒,就算按照刘备说的吕布防主。那让曹操和吕布在一块说不定吕布直接将曹操斩杀也未可知。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可惜了!

再后来刘备逃出曹操的控制,重新占领徐州,后曹操发兵来攻,一两个回合直接将刘备打败。徐州明明可以坚守,结果被曹操略施小计,将刘备从徐州城引出来,予以轻松歼灭。纵观徐州之争。曹操和刘备相比,刘备集团的谋略、军事水平、整体实力远不及曹操。换另外一句话讲,单论打架,刘备干不赢曹操。

徐州之争失败后,刘备投靠袁绍以求自保。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又打败袁绍,刘备又失去了保护的屏障,转投荆州刘表。在荆州,刘备遇到荆州名士徐庶,徐庶在三国谋士谱上也是顶级谋士,他在新野帮助刘备大败曹军大将曹仁,这是刘备集团起事以来独立作战少有的胜利,徐庶中曹操诡计,与刘备临分别之际推荐了诸葛亮。徐庶的这个推荐,预示着刘备集团将拥有三国的顶级智囊谋士,无疑给刘备的人生插上了华丽的翅膀。

三顾茅庐,大家都知道,就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略。在寻访诸葛亮的过程中碰到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介绍了两位顶级谋士诸葛亮和庞统,并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间接地坚定了刘备寻访顶级谋士的决心,为三顾茅庐埋好了伏笔。当然从后人的分析中,当时司马徽也提醒了刘备在拥有人才的同时也要识时务、通机变,不要固守成法,要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正确决策才能够将顶级人才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并产生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目的。

刘备在诸葛亮隆中对中对时势的准确分析和规划指引下,东联孙吴,北拒曹操。通过赤壁之战,刘备占据了荆州为根据地,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的运作下,又有庞统的加入。武将方面也有黄忠、魏延的加入。此时的刘备集团在文臣武将方面都有当时一流水平的人才。雄踞荆州,足可与当时的任何一方势力抗衡。远不是刘备占据徐州时与曹操争斗时的情形可比。

占据荆州后,不出诸葛亮的预料,张鲁要攻打刘璋,结果有张松献图、法正为内应。借此机会,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入川,谋取成都。对于如何谋取成都,刘备入川后咨询了庞统,庞统向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注意,庞统是先说上策,再说中策,最后说下策。结果刘备权衡之后取中策,并对庞统解析了不取上策而取中策的理由:“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西川之主刘璋来慰问会晤,成都又有法正等为内应,面对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竟然默守仁义的陈规,不通乱世的时务机变,不抓住机会采纳把握,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因此,刘备在决策上又没有充分发挥顶级谋士庞统的作用。因为这一决策失误,结果导致了连锁反应。庞统领兵在落凤坡被埋伏身死。正应了那句话,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现在分析一下庞统的身死对刘备集团的影响。表面上看庞统的身死为刘备攻取益州找到了理由,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你刘备入川就是抢地盘的,东吴孙权,北边的曹操都看得懂。乱世之秋历来都是大吃小,强吃弱,刘备大可不必遮遮掩掩,懂得的人都能够看到你的内心,你那做秀的仁义只能忽悠忽悠小孩。所以庞统正是刘备决策失误的代价。庞统一死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了刘备的夷陵之败。如果庞统不死,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部署和谋划,刘备和庞统迅速攻取成都,整合益州的军事力量以为根本,同时扫清汉中张鲁的障碍。与此同时,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占据荆州,应对东吴孙权和曹操。按照诸葛亮的预测,待天下有变、时机成熟,刘备庞统率兵经由当初韩信从汉中出川进入关中平原的路线,诸葛亮、关羽、张飞则联合东吴孙权共同讨伐中原曹操,就算曹魏集团再强大厉害,应该也经不住两方面顶级智囊和武将的强大进攻。因此,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后来的大家都看到了,庞统一死,诸葛亮必须入川,因为刘备身边没有顶级谋士了。刘备没办法,只能安排关羽守荆州。因为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担心关羽守不住,所以临行前还叮嘱关羽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结果关羽估计听是听了,但是没运用得好。结果被东吴吕蒙用计钻了空子,身死城失,一败涂地。随着事件的发酵,张飞又被割头嫁祸东吴。

当然这里有个插曲,在关羽荆州的襄樊之战之前,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和曹操的失败而结局,使得曹操集团在军事上稍处劣势。站在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角度来看,刘备实力大增,这三足鼎立的一强两弱有了微妙的变化(曹操强),站在曹操和孙权的角度公认刘备强,此时的刘备在文臣武将方面都是超一流水准,文有诸葛亮、法正等,武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阵容在三国时期已经比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胜出了。但是三国毕竟是三国,这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不允许任何一方独自势力扩大或快速增长。所以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虽然关羽有防备东吴孙权,但是孙权在曹操的鼓动之下,毕竟还是对关羽在背后下了黑手。所以,在刘备的心态变化上,站在刘备的战略角度上,曹操和孙权比,孙权是弱小方,先选择吃掉孙权,更何况我连曹操都不怕,也将在汉中大趴下了,难道打败你孙权还没一点信心?!所以,诸葛亮的联吴抗曹走到了尽头。

和东吴的夷陵之战像徐州之争一样,正好又重复显示了刘备的短板。夷陵之战中和刘备的徐州之争,在实力等情况上刘备的实力要强得许多,在军事实力上,刘备集团比孙吴集团强,但是刘备还是战败了。夷陵之战之前,刘备在军事上的重要谋士法正去世,这也是导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刚愎自用,不听马良劝阻,最终被陆逊钻了空子。在这里又要问,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首席谋士诸葛亮随行呢?很明显,刘备安排诸葛亮在成都是为了准备军队所必须的源源不断的粮草器械,这是战争胜利的必须,顺便也是镇守大后方。刘备被陆逊战败后退居白帝城,悔不听军师诸葛亮之言,在悔恨之中的生命尽头,估计刘备还没有反省到自己王者之路上的失误。如果刘备反省到了自己的根本失误,估计也不会失败后只呆在白帝城,而应该重拾信心,返回成都以图事后再战。这点刘备和刘邦比就差远了。刘邦彭城之战56万大军对项羽3万,结果抛妻弃子,刘邦没有像刘备这样,失意消沉,无信心重整旗鼓,而是回头重整兵马再战。

作为一个王者,最重要的不是打仗,而是变通、使用人才和正确的决策!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几百年以后,类似的事情又有重演,在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诸侯的争雄称王中。刘伯温提出的向元廷假意请降,稳住张士诚,先灭陈友谅的战略主张显示其有多么的前瞻性和高明,也充分体现出了顶级谋士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开始刘伯温献策时朱元璋还没有反应过来,反而将刘伯温臭骂了一顿,逼得刘伯温请辞。但是随后的局势变化让朱元璋马上明白了刘伯温的计策。朱元璋来了个度的大转弯,又恭恭敬敬地将刘伯温请了回来,并言听计从。

刘邦通权变,充分信任和任用人才打败了强大的项羽,而刘备不通机变,对顶级人才的意见认识不够导致连孙吴陆逊这样的黄口小儿都没有打败,这或许是刘备没能统一三国,像刘秀一样为大汉续命的原因吧!当然,刘邦和刘备比较起来好像是刘邦更为幸运,刘邦幸运的是遇到了五百年不世出的人物兵仙韩信。这个偶然性或许正是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让司马懿逃脱时的感叹:可叹天公助曹而不助刘!

牛角三少

哥不是在写作,就是在写作的路上。

牛角三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