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
城市生活
吃喝玩乐
福利多多
这里的一切,都与你深爱的襄阳有关
爱襄阳爱范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名存几世回忆。路名、村名、城市名……时光流淌,熟悉的家乡符号行将作别,几多曾经的传说化作流水。年头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一季聚焦故乡的名字。有一期关于襄阳地名的变迁故事,捡拾群体记忆里的旧日时光和明日期望。襄阳,湖北省所辖地级市。这里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回的三国演义中,36回关襄阳。这里走出了米芾、孟浩然,二人均号“襄阳”。闯王李自成在此称王,张自忠将军抗战中,殉国于此。然而,这里一度称作襄樊,直到年,放还襄阳古称。
地名更替,来回往复。我们究竟是找回了千年前的襄阳,还是丢了一个甲子的襄樊?
1你还记得襄阳吗?某90后本土歌手曾自己写首歌:“他们思念的,其实是襄阳的牛肉面、古城墙、汉江,把这些元素写在这个歌里,是因为家乡有这些让我们眷念。”
他愿意把襄阳元素融进自己的音乐里,襄阳年厚重的历史,足以让他的音乐韵味悠长。不过,他出生时家乡叫“襄樊”,“事实上我们平时还是乐意说,快点回襄樊吧,然后有时候说,我们不是改名了嘛,那就说,快点回襄阳吧。”
2丢了“襄阳”,丢了一座城池古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隔汉江与樊城相望。新中国成立后,襄阳、樊城合二为一成为襄樊市,隶属襄阳地区。年,襄樊成了地级市,而襄阳则成了它的下辖县,后又改为“襄州区”,当地人戏称“襄樊吃掉了襄阳”。
释贵明当年在襄樊市委工作,经历了那一次的改名风波,“那时候只是考虑到照顾一些同志的情绪,而且襄樊市当时确实是在全国好多事情都叫得响的。全国新兴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典型。当时,我们忽视了襄樊市把襄阳两个字丢掉,是丢掉了几千年的文化,丢掉了几千年的文明、几千年来襄阳人民创造的历史,但这种遗憾,当时谁也不能说。”
襄阳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自古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隆中对”,年前,诸葛亮出山,天下三分。
襄阳市社科联原副主席刘克勤说:“襄阳是三国的策源地,整个三国的落幕又在襄阳。三国把襄阳作为一个争夺的焦点形成了很多故事,比方说马跃檀溪、刮骨疗毒、刘备携民渡江等等,都在这儿留下了印记。”↑图为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襄阳大战的拍摄场景。金庸笔下,从郭靖、黄蓉到杨过、小龙女等,一个个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襄阳。
释贵明说,“襄阳城如果会说话,会讲出非常悲壮的故事,在宋蒙的战争中,6年,抵抗蒙古军队。成吉思汗来直接指挥。为了迷惑蒙古人,给猪喂大米,让猪跑出去,被元人抓到猪破开肚子,认为猪都吃白米,城里还有很多粮食。”襄阳古城墙,用土层层夯筑,大块青砖垒砌。每次登上城头,释贵明都会感叹这座千年古城历经的岁月沧桑。
释贵明说:“这就是明代修的城砖,这是洪武16年的,用石灰加糯米形成了襄阳古代的水泥,非常坚硬。这个城墙作为一种战争防御体系,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当年襄阳改襄樊,由于地名变更,好多信,邮递员无法投递,只能以“死信”处理。尴尬不止于此。刘克勤说:”当时襄樊出去招商引资到韩国、到日本,市委书记跟别人一介绍说:我们是中国湖北襄樊。襄樊是哪里啊?都要绕个圈,襄樊就是以前的襄阳,啊,襄阳我们知道,三国演义、诸葛亮,马上就找到共同语言。论证将襄樊改回襄阳,刘克勤是专家组组长,在他看来,丢了一个名,便如同丢了一座城。刘克勤:地名为什么说那么重要呢,我觉得它不仅是传承文化,它也代表了当地人、千百万人的集体的记忆,包括游子们的乡愁。3襄樊人?襄阳人?年,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有人笑称,又夺回了千年古城。释贵明说,“《女驸马》第一句唱词就是“春风送暖到襄阳”。当时我们把襄阳改过来以后,安徽省黄梅剧团专门来祝贺我们襄阳,我记得那天我在现场看,冯素贞出来一唱这一句,全场鼓掌。”“便下襄阳到洛阳”、“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古诗句里的襄阳似乎又回来了。↑图为“汉江帆影”今昔对比图。襄阳市民说:“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这是指的襄阳,一江碧水穿城过,你看汉江划过来,一边樊城,一边襄阳。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阳那边,你看,青山都挨着城了。↑图为樊城汉阳码头今昔对比照。古隆中景区导游:“游客会问,只听说过襄阳,襄樊都没听说过,一般他们听说襄阳也都是从射雕英雄传里听的,郭靖守襄阳,更名为襄阳对我们旅游的发展也是比较有利的。”
↑图为樊城汉阳码头今昔对比照。刘克勤说:“这个文化传承就是润物细无声的。”
↑图为汉江大桥今昔对比照。有人叫好,也有人觉得,一座城市的名字,改来改去,太折腾。有人觉得“找回了襄阳”,也有人觉得“丢了襄樊”。刘克勤说:“年轻人反而不赞成更名。襄阳襄樊不都是一回事吗,不就是一个名称嘛。”年轻人说:“从建国到现在,这里有两三代人对襄樊有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就是本地人有的时候说,我是襄阳人,我是襄樊人;这里是襄阳,这里是襄樊。有时候也分不清楚。因为在我们脑海中,这两个都是十分重要的。”
年轻人更喜欢“襄阳”这个名字,但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称自己是“襄樊”人。“襄樊”用了60年,也许也要等上几十年,大城市“襄阳”才能重新烙回到人们的记忆里。▍内容来源:中国之声
▍图文编辑:鸣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