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013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奋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3年发展情况  2013年,全省县域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整体实力稳步提升。一是县域经济正由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变为重要支撑。201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4590.44亿元,增长12.1%,增幅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58.0%升至5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91.14亿元,增长14.5%,高出全省规模工业2.7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63.5%升至64.4%;财政总收入首次跃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235.56亿元,增长23.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64.78亿元,增长28.6%,高出全省8.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总额达到5911.1亿元,增长15.2%,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二是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413.6元和8673.8元,增长10.5%和13.1%。三是一批经济强县发展壮大。GDP过300亿元的区市发展到18个,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江夏区、仙桃市GDP过5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发展到32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大冶市、宜都市过30亿元。大冶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位居第94位,比上届前进3位,宜都、仙桃、潜江、枣阳紧追其后,奋力冲刺“全国百强”。  (二)“四化”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13年,规模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占比由上年的46.9%升至49.3%。二是信息化稳步推进。以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切实推进县域信息化,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达到8.14%,比上年提升2.66个百分点;县域省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发展到178家,比上年底增加71家。新兴信息服务业规模壮大,对县域工业产业和企业的支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3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5.5%,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22个县(市、区)的城镇化率在50%以上,比上年增加8个;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小城镇功能显著提升,城镇布局体系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层级合理、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四是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146.3亿元,增长19.3%,其中食品产业收入首次跃上6000亿元台阶,达到6358.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发展到36个,比上年增加9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38家,比上年净增281家。  (三)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一是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86项,比上年减少120项;县域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模扩大,承接项目和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截止2013年底,县域95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到1465.36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230.6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97家,增加1215家,占全省县域规模企业总数的59.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0.1亿元,增长35.5%。重商崇企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汉川、仙桃、天门、大冶、宜都入选“2013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二是引资投资稳步推进。全年县域累计引进省外资金4568亿元,增长8.7%,实际利用外资25.45亿美元,增长2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84.3亿元,增长29.8%。一大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层次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落驻县域,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三是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11127家,比上年底净增1832家;30家县域企业跻身湖北百强企业行列,稻花香、兴发、枝江、冠捷、三宁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年销售规模过百亿元。四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32个县(市、区)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一批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批产学研项目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543.3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9.5%升至9.8%。  (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产业发展多元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特产业初具规模,建成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队伍扩大到30个,比上年增加5个;产品结构提档升级,县域企业“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增至107个,比上年新增30个,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新进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14个行业的89家企业淘汰任务。全省县域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36%。二是区域发展多极支撑。“一主两副”领跑全省县域经济,武汉城市圈县域生产总值、投资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黄冈、荆州、孝感、荆门、黄石等县域经济发展提质提速;十堰、鄂州、咸宁、随州、恩施、仙桃、潜江、天门发展亮点纷呈;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帮扶贫困地区县(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有了新发展。三是转型方式各具特色。不少县(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引进技术、品牌、资本、管理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项目,加快转型发展。比如,大冶专设5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和支持绿色、生态、环保型企业,引导生态产业发展;仙桃建设投资规模超200亿元的“华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枣阳以技术创新升级工业,全市有11家企业拥有专利36项、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个“中国名牌”产品;恩施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4A级以上景区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居第一。  二、问题与挑战  2013年,我省县域经济做大了总量、提升了质量,取得了新突破,但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强力推进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还不适应“四化”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湖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中部地区仅高于安徽,还未实现全省县(市、区)全覆盖,县(市)交通网络尚不健全,县域企业物流成本较高。部分县(市)的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尚未完成,与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后的用电需求不适应。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老化毁损失修问题严重,尤其是“家门口”工程和田间“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  二是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增效的新阶段,提质增效升级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缺乏强县支撑;结构层次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升级较慢;市场主体偏少,尤其缺少有影响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资源和环境约束持续加剧,要素长期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大;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增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急需提高。必须更大力度地依靠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任务艰巨。目前我省已经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近五分之四的人口在县域,而县域居民收入低于全省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不平衡仍然过大,特别是占全省面积45%、人口23%的特贫山区工业化、城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造血功能较弱,居民收入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70%,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地带”。同时,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够充分、小城镇建设滞后、城乡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战场在县域,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连片特贫山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四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当前,省域之间、县域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也是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我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赶超了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一批经济强县在全国崭露头角,但与先进省比、与中部兄弟省比,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  ——与先进省比,差距仍较大。江浙两省的106个县(市)聚集了全国近40%的百强县席位;条件与湖北相当的辽宁,“全国百强县(市)”数量由2007年的5个增至2012年的10个;“块头”小于湖北的福建,“全国百强”中占据7席。我省大冶市虽跻身“百强”,但部分经济指标与全国经济强县比仍然偏低。  ——与中部兄弟省比,优势不明显。2012年我省64个县(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1.25亿元,居中部第二位;县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7.14亿元,居第四位。“全国百强”的数量,湖南有4个,河南3个,江西2个,山西、安徽和湖北各1个,居第四位;“中部百强”的数量,河南有26个,湖南15个,安徽17个,山西和江西各13个,湖北16个,居第三位。  ——与“全国百强”后十位县(市)平均水平比,我省强县经济实力不强。2012年,“全国百强”后10位的县(市)分别是浙江临海市、江苏赣榆县、吉林公主岭市、湖北大冶市、江苏东海市、浙江嘉善县、福建长乐市、江苏扬中市、浙江象山县和江苏仪征市(以下简称“百强后十位县市”)。我省在“全国百强”外位次靠前的是宜都、潜江、仙桃、枣阳四市。四市的平均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均超过“百强后十位县市”平均水平,但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百强后十位县市”平均水平的6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为67.6%,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比为78.2%。2012年湖北与江、 浙及中部五省县域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
  省 份
(市)
(个)
县市GDP
占全省
比重
(%)
县市地方公共
财政预算收入
占全省比重
(%)
县均
GDP
(亿元)
县均地方
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
(亿元)
全国百强
县(市)
数 量
(个)
湖 北6443.5025.06151.257.141
江 苏4850.3436.13566.9144.1227
浙 江5852.0438.34311.0122.7518
河 南10869.438.21190.227.223
湖 南8757.630.65146.726.284
安 徽6248.832.5135.549.411
江 西8159.650.595.218.552
山 西9659.833.175.425.231
 
  三、2014年主要工作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之年。当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活;我省“五局汇聚”、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推进期,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将加快释放。面对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省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发展新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县域经济各领域,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快“四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力争2014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的工作目标,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基础支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新能量。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维护市场稳健运行中的政策调控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用市场的办法逐步构建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消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加快向社会、向基层放权赋能,消除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障碍,全力为县域经济构建稳定透明、规范化、法制化的营商服务环境。三是创新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拆除妨碍“四化同步”的体制“藩篱”;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四是构建区域协作、错位发展的县域发展新格局。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打造经济的升级版、建设先行的排头兵,建成一批GDP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农产品主产区域的县(市),加快发展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化,加强集约化的产业平台建设,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县(市)要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红线,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和提升物流、旅游等服务业,由“输血型”经济向“造血型”经济转变。五是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分区域、分类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定位的县域经济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引导和促进各地在竞相发展中,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更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一是树立和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绿色GDP。工业发展决不能搞遍地开花,一定要入园发展、集群发展,实现循环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制度,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和环境管理政策,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扩大优势产能,实现产业的脱胎换骨。四是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等新兴绿色产业,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标准的监管和引导,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三)调结构转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由速度优先向效益优先、由以量取胜向质、量并举转变。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扶持手段,健全产业和企业政策体系,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在转型中做大做强。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抓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是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优势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对接传统产业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四是积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培育新兴的电子商务带动制造业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四)加强园区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一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抓好105个县域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过千亿元的工业园。二是理顺县(市)开发区与乡镇园区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投融资、招商与管理,逐步形成以省级开发区为主、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园为辅的“一区多园”发展布局。三是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用好产业集群专项资金,重点扶持8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等手段和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平台,积极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大力培育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行业领军企业,建成一批销售规模过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二是研究出台扶持促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成长工程”,做精做强做大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小巨人”企业。三是以“123企业家培训计划”为平台,抓好优秀民营企业家系统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四是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企业”的工作思路,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和全覆盖、及时性、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  (六)立足城乡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域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一要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农村小型水利等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供重要支持。二要加快户籍、土地、就业、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要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镇建设,实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等“多规合一”,促进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四要立足自然风貌、乡风民俗、历史文化、产业特点,建设一批品质高、功能强的特色精品小城镇。四要提升城镇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制度化水平,推动城镇与农村同步升级、一体化发展。  (七)坚持民生优先,以更大的力度改善和保障民生。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坚持就业为民生之本,着力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推动公共教育、文化服务、卫生保障等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集中解决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不断提升县域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四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新一轮“三万”活动为契机,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s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