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银行追债恒大“心累”:过亿借款只收回百万余元房地产业不良居高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卢岳)湖北银行追债恒大,过亿借款只收回了一百多万元。3月18日,恒大及其实控人许家印等被下发限制消费令,申请人为湖北银行咸宁分行。天眼查显示,该分行状告恒大偿还借款1.03亿元,这与湖北银行披露的年上半年末的恒大不良贷款余额相一致。
3月24日,恒大撤回境外债务重组申请,有市场声音认为这是对其推进破产清算的环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恒大”系公司在内,截至年上半年末湖北银行前十大不良贷款借款人中房企独占4席,不良额合计6.06亿元。然而,目前这些企业皆已沦为“老赖”或被限消。
向恒大追债1亿余元
湖北银行成立于年2月,由原宜昌市商业银行、襄樊市商业银行、黄石银行、荆州市商业银行以及孝感市商业银行采用新设合并的方式组建,早可追溯到年成立的湖北省银行。
3月18日,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披露,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两则限制消费令,限制对象为中国恒大及其法定代表人许家印,以及隶属恒大的咸宁恒阳置业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韩金辉,申请人为湖北银行咸宁分行。原因是前述两家公司在与湖北银行咸宁分行的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
(图片截自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
天眼查显示,上述案件涉及的执行标的金额为1.03亿元。3月21日,该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尚有未履行金额1.02亿元。据悉,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财产暂时无法处置的案件,执行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将暂时终结案件执行程序。
(图片截自天眼查)
记者从湖北银行招股书获悉,截至年上半年末,该行前十大不良贷款借款人涉及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20.79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0.81%。其中,涉及咸宁恒阳置业有限公司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3亿元,与上述执行标的金额相一致。
(图片截自湖北银行招股书)
彼时,湖北银行在招股书中透露,该行公司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截至年上半年末,湖北银行上述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合计占比59.60%。
房地产业不良居高,从湖北银行前十大不良贷款借款人中,房企含量较高可见一斑。招股书显示,截至年上半年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最高的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共有4家企业属于房地产业,除了咸宁恒阳置业有限公司之外,其余三家分别是武汉中民置业有限公司、恩施自治州众信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汇霖置业有限公司。这4家企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6.0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显示,这些企业目前皆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或被下发限制消费令。除了“恒大系”公司之外,其余3家房企的借款是否已偿还?若否,鉴于目前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湖北银行是否有望收回相应借款?记者就此向该行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恒大撤回债务重组申请
作为湖北银行的债务人之一,3月24日晚间,中国恒大宣布,撤回境外债务重组申请。据恒大发布的自愿性公告,该公司及其两家海外子公司已向美国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承认各自在香港或英属维京群岛的境外债务重组协议安排。鉴于公司共同及各别清盘人的委任,预计协议安排将不会以目前的方式进行。
(图片截自恒大集团 公告显示,恒大及其两家海外子公司的前外国代表的法律顾问已于年3月22日向美国法院提交文件,撤回原定的境外债务重组协议安排申请。此前,据恒大年8月所发公告,该公司正在按照计划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不涉及破产申请。
有行业人士认为,恒大此前向美国法院申请境外债务重组,实则是想利用美国法典第15章,阻止债权人在美国对其提起诉讼或冻结资产,为其争取更多的重组时间,旨在进行破产保护。不过,鉴于香港高等法院此后对恒大颁布了清盘令,这意味着恒大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环节,其破产保护申请自然作废。
对于撤回申请后将作何安排,恒大表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仍专注于履行其职责为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保全、最大化及返还价值。在现阶段,所有方案仍有待考虑,共同及各别清盘人将提出新的申请以支持其认为必要或适当的方案。
恒大的新动向,对于湖北银行追讨欠款将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该行面临来自房地产业的压力毋庸置疑。年10月,联合资信对湖北银行出具的“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指出,近年来,得益于较大的资产处置力度,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但考虑到其投放一定规模的展期贷款,且贷款投向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比相对较高,相关资产质量变化及信贷资产质量向下迁徙情况须持续 此外,作为湖北省第二大地方法人银行,湖北银行早在年就已提出上市口号。在年年报中,该行确立了“一年调整、两年晋位、三年赶超、四年达标、五年上市”的“计划”。经过7年等待,年11月湖北银行才终于披露招股书,拟于上交所敲钟上市。
然而,摆在湖北银行上市路上的“绊脚石”并不少。近年来,该行经历了原副行长与董事长接连“落马”、涉多项违规事实收到百万级罚单、因“财务数据”打架受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