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了襄阳地区地方风俗。
《史记》(影印件)秦汉时,襄阳地区今襄阳及以南(宜城)、西南(南漳)一带属南郡;今樊城及以北、谷城、枣阳一带属南阳郡。分属不同郡的地方,风俗也不同。
《史记·货殖列传》:“越、楚则有三俗。夫自准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
译文:越、楚地带有西楚、东楚和南楚三个地区的不同风俗。从准北沛郡到陈、汝南、南郡,这是西楚地区。这里民俗剽悍轻捷,容易发怒,地贫,少有蓄积。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啙窳偷生,无积聚而多。”
译文:楚越地区,地广人希,以稻米为饭,以鱼类为菜,刀耕火种,水耨除草,果蓏蠃蛤,不须从外地购买,便能自给自足。地形有利,食物丰足,没有饥饥馑之患。因此人们苟且偷生,没有积蓄,多为贫穷人家。
《汉书·地理志》也有近似的记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水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无积聚,饮食还给,不忧饿,亦无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由上可知,襄阳地区今襄阳及以南(宜城)、西南(南漳)一带,地广人稀,刀耕火种,种稻捕鱼,自给自足,没有积蓄;人民剽悍轻捷,脾气暴躁。
襄樊二城《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未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准。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译文:颍川、南阳是原朝人居住之地。夏人为政尚忠厚朴实,还有先王传留下的风尚。颍川、南阳人敦厚老实。秦朝末年,曾经迁徙不法之民到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面临汉水、长江、准水。宛也是一个都市,当地民俗混杂,好事。多以经商为业。居民以压抑强扶弱为己任,与颍川地区相交往,所以直到现在还被称做"夏人”。
由上可知,襄阳地区今樊城及以北、谷城、枣阳一带,人民忠厚朴实,敦厚老实。外来人员杂居后,民俗混杂,好事,好打抱不平。
经余年的隶属变化,人员的不断迁徙、频繁交往,风俗得于互相影响、渗透、融合,慢慢趋同。但有些风俗仍未改变,如:襄阳地区南方人的迅捷、细腻,北方人的随意、豪放等。
司马迁画像(杨立武)
彩色详解史记全本4册正版原版青少年文白对照白话文配文言文司马迁学生史记选读初高中版历史书籍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旗舰店¥49.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