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前几日,我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华第一青铜马
入选了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优秀云讲解项目。
据介绍,“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征集推介活动”旨在优选推介文化遗产云传播年度精品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文化遗产故事。
中华第一青铜马:年10月襄阳市樊城区菜越墓地出土。灰绿色。面颊平,双耳直立如削竹,两目凸出,翘鼻,张口露齿,双耳间立一扁长条状纛,额部錾刻有阴线流苏,长颈丰腴,上部有直立鬃毛,作引颈嘶鸣状。马呈站立状。两前肢微外张,后肢直立,马尾下垂。
中华第一青铜马缘何获此殊荣?
我国出土的青铜马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是精品迭现,姑且不算作为我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但就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两架青铜马车,也是精彩无比。
那么凭什么说襄博里面陈列的就是中华第一青铜马呢?通过查阅资料后,小编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仿真性”十足
众所周知,秦始皇兵马俑之所以为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与其按照真型大小参照制作的艺术性价值密不可分。同理,中华第一青铜马虽然没有精致的结构,夸张的造型,但就体量而言身高体长均为cm,完全是按照真实马匹的形体以一比一的比例用青铜浇注而成,重达斤,迄今出土者无出其右。
“表现性”十足
该马呈站立状形体精干、肌肉结实,头小微昂、咧嘴作嘶鸣状、颈短而粗,腿短而有力。前腿绷直,后腿抓地,显得炯炯有神,写实性很强。
同时,该马还采用了抽象的手法表现其特点。耳呈三叶片状,颧骨扁平。前腿膝盖微凸,前额上部直接铸出象征的卢的花纹,双耳间的额头上还有插璎珞的纛,又表现出了该马的功能性特征,好像随时准备让主人骑上它冲向战场。
从造型来看,该马似乎兼具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双重特征,可能属二者的杂交品种。这使得它既有蒙古马的强大生命力,又有汗血宝马的速度和耐力。
“历史味”十足
年10月,在樊城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夫妻同穴葬墓,共清理出了18大类件文物和近万枚铜钱,不少为罕见的珍品。
青铜马被放置在古墓前堂西北角,马头朝南,呈站立状,正对男主人的木棺。马左侧放置有较多的铜、铁生活用器和大串铜钱,这匹马似乎一方面在继续引导主人前行,而另一方面还在护卫着主人的财富。
据文物修复专家易泽林介绍,由于青铜器易碎,工地施工打桩时,这一国宝级文物当场被拦腰斩断,后半部破成30多块碎片。当时是8个壮汉才将残缺的青铜马抬进修复室的。历时8个多月,文物修复专家终于成功完成“尊重原貌,修旧如旧”的修复工作。
通过详细考证后认为这是一座东汉末年或三国早期的古墓。墓主人身份相当于二千石以上大将军,州刺史一级的官吏。结合男主人棺中出土的2件金丝铁剑和前堂出土一柄大铜刀的情况来看,男主人极有可能是一位将军,而墓中多件器物的独特风格和铭文内容揭示出他来自西北。
或许这位将军生前有一匹蒙古马与汗血宝马杂交的良驹,它跟随主人南征北战,不仅立下汗马功劳,甚至还多次营救主人性命。这匹马死后主人便用青铜铸造出了同样的一匹马,并跟随他来到地下,犹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一般。
中华第一青铜马有何历史价值?
“如果不打碎,很可能是国宝级。打碎了也应该是一级文物。”原襄樊市考古研究所馆员刘江生惋惜地说道。
如今,该青铜马的发掘,对研究魏晋时期马的品种提供了实物见证。同时,该墓葬为夫妻合葬墓,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墓葬的殉葬规律及“前庭后寝”的墓葬习俗,也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