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发源地
——邓州九龙镇犁陂村
早就听说“宛梆”剧种起源于咱邓州市九龙镇犁陂村,看着舞台上正在上演着的大型古装戏《敬徳打朝》,演员们的“花腔”等艺术表演让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这才是原汁原味的老梆子腔。”仔细端详舞台的前脸,剧团还拉起了醒目的横幅“邓州市犁陂宛梆剧团”,看到这一行黄字后,不知作为邓州人的你可否满怀好奇?
“犁陂?”
“不错就是‘犁陂’,就是邓州九龙镇的犁陂村。”
“‘犁陂’?‘犁陂’”有‘宛梆’?”
“有,有,犁陂的‘宛梆’已传承了几百年,至今活跃在城乡的犁陂‘老梆子’剧团,那水平绝对是顶呱呱的。”
“啥老梆子?”
“‘老梆子’、也叫‘土梆子’,就是众所周知的‘宛梆’的俗称和前身。说白了,咱邓州犁陂村可是‘宛梆’的老祖先,是‘宛梆’的发源地,是‘宛梆’的祖根啊!”
听到这里,想想邻县宛梆剧团早打出“天下第一团”的标语,是不是有点迷糊?有点纳闷?有点怀疑?别急,这就去一探究竟。
民国《邓县志》载:“苦藜陂,俗呼‘犁儿陂’”,后人们又将其简称“犁陂”。清、民国初属下禹里,年属半店联保,年属半店乡,年属姚营寨乡,年属文渠公社犁陂大队,年底属文渠乡,现在属九龙镇。
犁陂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九龙镇邓西文厚路南1公里处。东以舟陂村为邻,西与淅川县相交,南与姚营村相望,北与白庙村接壤,自白庙通往姚营寨村的水泥路从村中间穿越而过。
犁陂村土地肥沃,地灵人杰,自清以来,文化人物层出不穷,村民酷爱戏曲,清后期村人潜心研究音律曲调,自成一派,形成“老梆子”(即后来的“宛梆”),成为这一剧种的发源地。据说村民中有12人曾得到“老梆子”真传,在周围十里八乡颇有名气。
在市文化艺术学校校长马德功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深入九龙镇犁陂村,在犁陂村文化中心,与现任犁陂村宛梆剧团负责人,即犁陂村宛梆的第五代传承人王振刚、李改娥等,以及犁陂村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和“犁陂宛梆剧团”的老艺人们一起对“老梆子(宛梆)”的渊源、发展、现状,进行了漫谈、回忆、梳理。
宛梆到底起源于何时?究竟来自哪里?为何在犁陂扎下了根,开了花,结了果?目前首先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宛梆本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率起义军从陕西转战河南时,闯王的部队里搞宣传的兵卒,大概相当于后来部队里的宣传队、文工团吧,这些人员无意间把高亢的秦腔带到河南南阳、邓州一带,后有心人与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
还另有一种说法,据《中国戏曲手册》载:明朝末年陕西一带的秦腔艺人因灾荒和战乱,向东流浪,沿途以演唱谋生,把秦腔融入南阳民间曲调,其唱腔优美,风格独特,逐渐形成当今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不管哪种说法,都认为我们现在的“宛梆”与西部“秦腔”有一定的关系。也许正是这些历史渊源,早期人们称“宛梆”为"西调"、"南阳调"、"乱弹"、"老梆子"、“土梆子”。
文革后宛梆渐趋衰落,目前人们熟知的恐怕就是内乡的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了,殊不知在咱邓州犁陂村还有这么一班人马,还在执着地传承着本发源于这块厚土上的这一古老民间艺术——“老梆子”(宛梆)。
俗称老梆子戏的“宛梆”,作为河南一个特有的戏剧剧种,它以独特的唱腔和优良的传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它的发源地就是邓州市九龙镇犁陂村的说法也并非捕风捉影。
据悉,九龙镇犁陂村宛梆剧团就保存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经考证,此碑是光绪皇帝钦赐于宛梆创始人杨士才的。碑文上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皇恩钦赐登仕郎杨公印士才字杰齐老夫子德教碑”的字样。
杨士才何许人也?与“老梆子”有何关系?据该村几位王姓老人回忆,犁陂村的“老梆子”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多亏了当初村里“两学一院”的先生杨士才。提到“两学一院”和“杨士才”,那还真有一些故事呢——
据老艺人介绍,大概在清道光年间,犁陂村东边的土岗上建造了一座“二学一院”(书院),书院里有两位先生,其中一位就是杨士才。他多才多艺,能拉能唱。每每夜幕降临,他常常拉起自制的丝竹小弦,甩开嗓子唱上几段,自娱自乐。
那时激越高亢有板有眼的唱腔迅速传遍四野,使得邻近的村民们慢慢地都听得上了瘾,也有个别好奇的小孩要跟着学唱。可是旧社会唱戏的社会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人们就是不让孩子学唱,说什么唱戏的是下九流,丢人现眼,死了也不准入祖坟。
后来村民们出资收养了几个无家可归的乞讨儿童,在杨士才先生的调教下,三几个月的功夫,这些小孩便能有模有样地唱起来,一来二去由这一群小演员组成的小戏班,在周边十里八村也慢慢地有了影响。
据说,到了咸丰(—)年间,捻军反清农民军在与清军的交战中,一度烧毁了犁陂村东岗上的“两学一院”。战乱过后,邓州知府在犁陂村民的一再请求下,上书清廷请求重修“两学一院”,还历叙了杨士才先生办学的辛劳和业绩。庆幸的是朝廷很快批准重建“两学一院”,还下旨特表彰杨士才先生,钦封他为“登仕郎”。
从此犁陂村的老梆子戏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杨士才带领人们修建了学堂,很快恢复了“两学一院”。受封的杨士才先生教徒唱戏的劲头大涨,与当时的村官王朝祥还一起亲自去汉口添置了戏衣,又特意请来上等木匠用上等槐木做了戏衣戏帽专用大木箱。由戏箱正中的太极阴阳图可知当初对戏箱也做了精致的彩绘。在戏箱的边角处还都用特制的加厚铁皮扣钉加以保护,使得这个木箱经过一百余年的风雨岁月,虽褪了容颜但仍坚固如初,至今仍被犁陂村老梆子戏(宛梆)第五代传承人王振刚、李改娥们悉心保存着。
清光绪十二()年,犁陂村老梆子戏的创始人杨士才去世,邓州地方官员和犁陂村周边百姓无不痛心惋惜,一致要求地方官上书朝廷,请皇帝表彰杨先生的功绩。不久朝廷旨下,特派“五品钦侯”王崇光具体操办此事。本就出身犁陂村的王崇光很熟悉杨士才先生的情况,也十分敬佩杨老先生,受朝廷委托在犁陂村东岗上“两学一院”大门边为杨士才立下“蛟龙碑”一通,碑体正面上书的正是“皇恩钦赐登仕郎杨公印士才字杰斋老夫子德教碑”几个大字。
自此,当地的民众看到朝廷如此褒扬杨先生,对犁陂村老梆子剧团也是刮目相看了;戏班里的每个人也更深受鼓舞,唱念做打更是一丝不苟,演出的劲头更足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犁陂村老梆子戏班子人员曾多达50余人,戏装道具配置更全,不时上演《马三保征东》《樊梨花征西》《雷振海征北》等大型戏。那个时候,犁陂老梆子戏早已在邓县周边、湖北襄樊、老河口一带有口皆碑,各地的人们甚至纷纷来犁陂请老师教戏。据犁陂村宛梆剧团现任负责人介绍,内乡县宛梆剧团的老师都是犁陂村宛梆剧团老传承人(即他们的师爷)教的。
在上世纪初,由当地百姓编的顺口溜“想看富娃(玉富,犁陂戏团老演员)戏,多跑十几里,富娃唱一腔,迷了八道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烧汤。”足可以看出犁陂村的老梆子戏当时有多火。
实际宛梆的兴盛时期是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前后,南阳各县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当时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庄稼地里喊乱弹"的民谣。宛梆从明末算起,大概已有三几百年的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年才改名为“宛梆”。
清末民初“老梆子”班社遍及南阳各县,仅邓县就还有磨户张班、构林班、林扒班、库粮房班、肖店班、蒋庄班、桑庄班、汲滩班,后因战乱等诸多因素,各地梆子戏大多解散。
犁陂村的老梆子竟艰难地坚持下来,传至第五代的犁陂村老梆子剧团如今还有20余人,犁陂村就占16人,从事这项事业的的不乏杨士才先生的后人以及徒弟的徒弟。
据犁陂村老艺人分析,咱这地方的宛梆唱腔与河北梆子有同有异,尤其是慢板、流水、二八等旋律多处一致,但不同的地方是,男角一般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狂豪迈、奔放明朗之感,女角则用花腔“呕”音,委婉清亮,配合主弦发出的的“唧唧”声,宛如鸟鸣,给人以鲜美动听之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至于犁陂村的宛梆剧团,犁陂村的老艺人们都提到了还最应怀念的那时的老戏主——王十三,后人敬称为“十三爷”,“十三爷”当时为犁陂村第一富,家业大,当时剧团的吃喝拉散全由“十三爷”一家全管。
据说有一次犁陂村宛梆剧团到内乡演出,演得好,谁知对方动了歪念不让剧团回来了,想让在那里常待教戏。戏主王十三听说后,带上烟,去了内乡,见到内乡的戏主后,只吸烟不说事,一晃几天已过,使得对方没了辙,憋不住说道“你还不是为戏而来?好说好说”。
一次庙会上,犁陂村宛梆剧团的主角在正式开演前,随口唱道“八月桂花香,九月菊花黄,犁陂出了个‘十三王’,供台宛梆甚费心肠······”这临时编的几句唱词就是典型的鼓子词,亦称叫板,它也很准确地表达了演员的心声。
据犁陂村宛梆艺人介绍,宛梆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它用以烘托感情的假腔为高八度无字行腔,堪称一绝,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豫剧、曲剧等地方戏的兴起和迅速流传,宛梆渐趋衰落,至目前邓州只剩下犁陂村一家宛梆专业剧团还在各地专业地上演着宛梆传统剧目《雷镇海征北》、《马三保征东》、《刀劈杨凡》、《樊梨花征西》、《包头山》、《黄三耀对抓》、《敬徳打朝》、《防苏州》、《天齐庙》、《化心丸》、《火焚东宫》、《火烧马登云》、《收陈鹏》、《背公公》、《董家岭赴宴》······
犁陂村宛梆剧团负责人王振刚告诉大家,犁陂村宛梆剧团现在每年演出场次达多场,可以说那些正规的专业剧团也难以达到这样的成绩。目前主要活跃在镇平,唐河,湖北襄阳,枣阳、老河口等地,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深受观众的欢迎。
邓州九龙镇犁陂村宛梆剧团坚持以“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做为服务理念,自带汽车、自带锅灶、自带被褥、自带桌凳、自带舞台的特色服务,并将高科技电脑字幕、影视频融入进来。
犁陂宛梆剧团长年服务各地,尤其乡镇传统古庙会、物交大会,普通人家红白豆事、行业部门专场晚会,开业庆典、促销宣传等各类活动,可灵活承办客户需要的大型戏曲演出,真可谓“红白喜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扬。哪村春季唱宛梆,全年吉祥喜洋洋。”
犁陂的老梆子至今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唱腔,与内乡宛梆剧团演员的慢板、流水、二八等唱法有点出入,有点出入的是咱邓州犁陂宛梆的原汁原味和他们在传唱过程中的改变。
虽然内乡宛梆剧团在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让咱犁陂村的老梆子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犁陂村宛梆剧团负责人及一些老艺人都有迫切愿望,希望能将这个珍贵的剧种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让它后继有人,让邓州这一独特艺术早日扬眉吐气,让犁陂村老梆子的起源地得到社会认可!唉!既然他人已捷足先登,打出了“天下第一团”的牌子,我们邓州犁陂剧团每次演出时,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悬挂上这样一条横幅——“宛梆发源地——邓州市犁陂村”。
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声腔高亢豪放。无论是唱腔艺术抑或全国惟一性,宛梆都称得上是一个珍稀的剧种,被誉为“一绝”。邓州市九龙镇犁陂村宛梆剧团负责人发出誓言:“决不能让宛梆在我们这一代毁掉,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它更上一层楼!”
相信在犁陂这一群艰难行进在文化苦旅征途上的乡村文艺者的耕耘下,邓州犁陂宛梆必将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相信在犁陂宛梆剧团带头人的努力下,在市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邓州犁陂宛梆必将活跃在更大更广更宽的舞台上;
相信深深地扎根于邓州市犁陂村的宛梆,定会使田间地头、乡村闹市,凡有人的地方都能听到它正宗的独特的清脆如鸟鸣的“唧唧声”,必将成为人们的精神大餐!
补充资料——
一、建国后,犁陂村关于杨士才的蛟龙碑被扒掉。年刁河发大水,犁陂村人将蛟龙碑放到沟上当作桥板。年水冲桥塌,该碑陷入泥沙之下。于年春夏,杨氏家族后人经老人指点,将碑起出,使得古碑重见天日。南阳文物考察队曾考证确认,南阳电视台年春播放了录相。
二、犁陂村因唱戏出名故称“梨陂”,意思是梨园盛行。因时代变化,有人认为光唱戏并不能完全吃饱饭,还得靠这一亩三分地。于是“梨陂”改为“犁陂”。
作者“笑熬浆糊”与邓州市犁陂村宛梆剧团团长王振刚在一起
作者简介:笑熬浆糊,本姓尚,乃今日头条“图说邓州”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