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张家塘公社”, 十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名的土特产品有燕耳、油桐、 龙须草、五倍子、生漆、茶业、杜仲、木瓜等等。古今名人有被尊称为中华诗祖的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据传他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诗经.大雅》中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表达的是周王朝老臣忧心国事的咏叹。
据说尽人皆知的陈世美,是“湖广均州人氏,清代顺治年间官员。史载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当时有名的清官,与传统戏曲《秦香莲》、《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相差甚远。
此外,还有“二·七”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者之一的施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杨献珍等。
(四)与襄阳的一点瓜葛
老灯知道襄樊(襄阳)这个地方,时间还是蛮早的,起码在没有读书识字前。原因很简单,早年,老灯湾子里就有两个人在襄樊安家落户。一个是老灯的邻居春生爹,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后就分配在襄樊工作,他的妻子儿女一直在我们村子里生活,到八十年代中前期才举家迁往襄樊,在那儿生根落户。没有举家外迁之前,春生爹隔个两三年总要回家乡探亲一次。那时,从农村走出去一个人很不容易,一旦这个在远方工作,吃国家饭的人回村,对生活在闭塞乡村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件新鲜事。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在前去串门的大人们的身后看热闹,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谈论外地的风情。由此,老灯也对襄樊有了一点点感性认识,如靠近河南,庄稼以为小麦为主等等。
另一个是比老灯仅大五六岁的安新哥,跟老灯的三哥是同龄人。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没有参加工作时,他经常来我家找三哥玩,有时三哥不在,也陪我玩一会。八十年代末,他从铁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郑州铁路局襄樊机务段,然后在那儿成家立业,回乡的次数就逐渐少了。九五年春,老灯在乡政府工作时,有一天在办公室字纸篓里发现了一封被人拆了封口的信件,捡起来一看,乖乖,竟然是他的单位为他入党所需的外调材料寄来的联系函,不知被谁拆开看后扔到垃圾篓子里了。老灯连忙将他单位需要的关于他的出身、家庭状况等政审材料写好,又找办公室主任说明情况,在政审材料上盖上了乡党委的大印,给他寄了过去,算是帮了他一个小忙。
跟襄阳沾点边的,还有一件事。九三年,老灯在《湖北农民报》上写了一篇短评《沉重的主题》,评的是襄阳农村青年唐惠英的小小说《外婆的家》。现在,原作者好像已经是襄阳作协的作家了。
当然,对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书本。比如历史名人诸葛亮在出山前曾躬耕南阳,后来穷途末路的刘皇叔三顾茅庐,诸葛亮抛出隆中对,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故事。还有那个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孟浩然也广为人知。作为唐代有名的田园诗人,孟襄阳的诗作“恬淡清真,语出天然,淡语天成”,成为山水田园诗中的精品,历来为人们传唱不绝,经久不衰。
关于襄阳的名胜,老灯知道的不多,除了跟三国有关的古隆中、卧龙岗等之外,就知道还有一个米公祠,是纪念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襄阳)的。因为没有去过襄阳,至于这些名胜景观的情况,老灯就无从得知了。
襄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史的东西咱就不扯了,说点野史的话题。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名著,有很大的篇幅描写宋元之间的襄阳之战。话说郭靖在华山论剑中,按照古怪灵精的黄蓉定下的比赛规则,夺得了天下第一的名号,最终得到黄老邪的认可,成为黄老邪的准女婿。在返回桃花岛的途中,他们得知蒙古人正在猛攻大宋北部屏障襄阳城,计划攻下襄阳后沿汉水南下,直取南宋半壁江山。为了保卫大宋,郭靖、黄蓉两位爱国青年毅然推迟了婚期,赶赴襄阳,带领襄阳城百姓拼死守城。这一守,就是10多年。后来,他们的女儿郭襄、儿子郭破虏都在襄阳出生、长大成人。襄阳大战后,江湖五绝重新排名,在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中,郭靖因为在襄阳舍生忘死,被人们尊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北侠,名重江湖。郭襄因为有了他老爸郭靖、外公黄老邪、大哥哥杨过,还有老顽童等等这些为保襄阳而聚在一起的顶尖高手的栽培,终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成为峨嵋派的开山祖师。她的那柄倚天宝剑和后来的屠龙宝刀,又引来了江湖上无数的血雨腥风。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老灯没有去过襄阳,现实中也没有襄阳的朋友,但网友倒还有一个。从与这个网友的交往来看,感觉襄阳的网友对人很热心,很真诚。8年,老灯刚装宽带不久,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在添加网友时,胡乱在各地选了一些加为好友,但彼此从没有聊过。有一次上网时,我不慎将输入法的标志弄到屏幕中间,不知怎么还原。我随机请教了一个名叫“皓月”的襄阳网友,他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还原的方法。我搞好后,只顾自己上网去了,也没找他聊天。过了一会儿,他又主动来问我弄好没有,这让我心里一热。我们此前并没有接触过,这第一次接触他就这么热心,很让人感动。后来,从与他的交流中,得知襄阳城有点像是咱们武汉,汉水从襄城和樊城中间穿城而过;到武汉后,又从汉阳和汉口之间穿流而过。武汉和襄阳,像是一对遥相厮守的情人,一个在汉江尾,一个在汉江头,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样说起来,武汉和襄阳也算是一水相牵一脉相承了。
关于襄阳,老灯的见识仅止于此。
(五)印象山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每次听到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都会对山西这个地方充满无限向往之情。
山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河南一样,山西也是中原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春秋时期,山西为晋国的中心,在众多的诸侯中,雄才大略的晋文公首先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依靠他打下的雄厚基础,晋国前后称霸百年之久,是五霸中称霸最久的诸侯国。随后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又为战国七雄中贡献出三个强国。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和儿子李世民一道扫平天下,建立了强大的唐朝,成为世界史上罕有的封建盛世,将封建社会推进到顶峰时期。这些都是古史,暂且不提。
首先说说山西在中国的重要位置。山西关口众多,历来是中原人民抗击外族入侵的重要战场。秦汉时期,山西北部边境就是汉族和匈奴的分水岭,雁门、代郡,都是汉朝出兵北击匈奴的地方,至今这里还保存有古代中原人民为抗击匈奴而修筑的古长城的遗址。契丹人兴起后,雁门关成为中原人民阻止契丹入侵的主要关口,北宋王朝派了青史留名的老令公杨业及其后人长期驻守雁门关,演绎了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金庸巨著、煌煌百万言的《天龙八部》,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围绕中原群豪在雁门关伏击契丹武士这一事件而展开的。抗战时期,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民抗击日寇取得的第一场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娘子关战役,也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军进军步伐,为忻口会战争取了时间。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主力都在山西,山西成为抗战的最前沿。
再来说说山西的人物。在中国,儒家鼻祖孔夫子被称为圣人,是文圣;而被称为武圣,没有当过帝王却被民间称为“关帝”的三国人物关羽就是山西人。在中国现当代史上,山西有过很多著名的人物。如解放战争时期,得到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题词的文水县云周西村的女英雄刘胡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风云人物陈永贵;被毛泽东誉为“你办事,我放心”的第二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粉碎四人帮的“英明领袖”华国锋;连民国时期人称“阎老西”的大军阀、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山西王阎锡山,也比一般军阀的名声显赫得多。
山西被称为中国地上文物之都,现存的地上文物占了全国的七成,如晋祠、应县木塔、五台山寺院建筑群、平遥古城、乔家大院、黄河大铁牛、恒山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等等,数不胜数。
山西特产众多。最有名的当然是老陈醋、汾酒、竹叶青酒了。此外,上党的“党参”、晋祠大米、运城黄河鲤鱼、高平丝绸、平阳木板年画、大同艺术瓷、铜器、平遥推光漆具均属名产之列。资源里面,山西的煤矿全国有名,煤老板全国最多,搞出的动作也最大,什么用麻袋装钱去北京买豪宅豪车,花七千万嫁女,斥巨资请警车为女儿婚礼开道等等。这些,都为山西名动中国增添了资本。
山西,真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