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口镇马坊1号的中国兵器第二〇八研究所
一个人小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很大,去哪里都很远。在我有记忆的童年岁月里,只有几次出“远门”的经历,都是母亲带着去武汉、襄樊去探视在那里工作的父亲,要从北京乘火车,有时还在中途转车,下车后还有舟船、走路的经历,总之记忆中的出“远门”实在是远啊。除了这屈指可数的几次旅行,我童年的其他时间基本就生活在家周边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这个空间对于童年的我,可是一个大的不得了的世界。
毛主席万岁山——心中的高峰所作为轻武器研究所,其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就是射击靶场,用来对各种枪支和弹药的性能进行试验。整个研究所的院子,就是依托这个靶场建成的一个长条,由北向南一字铺开,最北面的山脚下就是靶场,然后是工作区、生活区。整个院子的长度大约1.5公里,一半的长度是靶场。
研究所所属的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
靶场正对的一座山峰,被我们叫做“毛主席万岁”山,因所里的职工在文革最狂热的时候为了向毛主席表忠心,人拉肩扛,用南口当地的三宝之一“石头”一块一块在山顶铺出来的五个10米见方的大字而得名。那时候所有的山峰都是秃的,没有一棵树,所以这几个大字在很远就可以看到,成了方圆几公里内的一个地标。
那个年代的人因为生活穷困,还没有养成闲时郊游、踏青或者登山的雅好,所以一般的周末并不会见到有人去登这个万岁山。我记忆中,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两个登过几次,我第一次登上顶峰父亲还表扬了我,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和鼓励,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男子汉了。
由于所是个军事保密单位,要去登万岁山,不能从院子里穿行,而是要出院子唯一的南门,然后顺着东面墙根的一条人踩出来的小道,直到万岁山脚下。这正好要经过我们院子东边的这个自然村落,马坊村,当时是桃洼公社的马坊大队。马坊大队这个自然村落与所一样,也是从山脚下由北向南一字排开,最北边的是一小队,最南边是四小队。我们爬山要经过的,是一、二小队的全部和三小队的一部分。
昌平长峪城山头上的大字”毛主席万岁”。文革时期当地驻军所为。(文中所提及的山形似该图)
可别小看这短短的1公里的马坊村小道,这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全面的展现在童年的我的眼前。一边是国家部委的军事研究机构,一边是当年非常贫穷落后的农村,再一边是心中无比崇高的“毛主席万岁”的山峰。这就是时代雕琢的山水,镌刻在我们儿时的头脑和心中。
大壕、小壕-围堵抗日游击队的封锁沟童年的我,或者说我们,都有一种“浪漫的战争”幻想,什么事情都喜欢和战争、打仗、当兵联系在一起。这自然是受到整个国家的战争狂热情绪的影响。我们北和西要打苏联,东要打台湾和美帝,南要打印度,总之就是随时准备打仗。正巧,我所生活的环境更创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如前所述,我所生活的所,是个地道的为战争而存在的机构,她的使命就是为战争中的军人(单兵)提供好的轻武器。在那个穷困的年代,最经济和可行的装备就是士兵手上的步枪和手枪了,虽然整个世界在一战就已经进入了火炮时代,二战进入了机动装甲时代,到了60-70年到已经进入太空和核时代了,但这丝毫不妨碍世界各国对最传统和经典的火器-步枪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开发。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枪支发出的声音当中,自然就有一种置身战场的感觉,直到我在30年前的夏天听到广场的像暴风骤雨一样的枪声,才明白儿时听到的太小儿科了,哪里是什么战争,纯粹是邻家孩子放的挂鞭,《地雷战》的情节。
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的轻武器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轻武器专业博物馆。
所南面1km的装甲团里,有大批的现役和退役的坦克、装甲车,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坦克和装甲车在路上操练,那种演兵的情景能让你的肾上腺素分泌出战争所需的剂量。
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最有意义的,并不是上面介绍的那些“现实”的战争场面,而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的战争遗址,也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游戏的战场。
在所的西面墙外,山脚下,有一大片乱石满地的半荒地,所谓半荒地就是地里的石头太多,没办法大面积种庄稼,只能见缝插针一般种些果树和玉米、高粱一类的低产谷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村民的坟。这片半荒地里有长长的两条沟,当地人称之为大壕、小壕。读过抗日战争历史,或者看过相关影视文学作品的都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封锁沟,目的是把活跃在山里的抗日游击队与平原地区的村庄隔离开来,从而切断游击队的给养,降低他们反抗、作战的能力。大壕大约有3-5米宽,2米深;小壕只有不到2米宽,一米多深。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到了70年代初,他们已经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历史照片:日军封锁沟
这片地方,自然成了孩子们实践战争幻想的宝地。那时候没有什么CS的概念,战争游戏是使用“真刀真枪”的,即地里遍地都是的石子、石块,是现在的家长无论如何不会允许孩子玩的危险游戏。双方的军队各配有司令、军长一直到班长、小兵,还有明确的战斗任务,在这游戏的战斗中,孩子们表现出的勇敢与懦弱、机智与愚钝、忠诚与背叛,丝毫不亚于一场战争大片。在这片战争遗址中,那时还经常可以“出土”些子弹壳、子弹盒、破旧军用水壶什么的。
露天电影电影,无疑是儿时最最重要的娱乐活动。那时在中国的农村,基本上是没有电影看的,周边的农民朋友要看电影,唯一的机会就是混进周边的这些“吃皇粮”的院子里,但去礼堂要经过哨兵门岗,要检查证件,几乎不太可能,于是在生活区播放露天电影自然成了唯一的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露天电影都是在夏天播放,大家天还没黑就会带着小板凳来占位子,还要准备一把扇子驱赶蚊虫。对于调皮的男孩子来说,观看露天电影,绝不只是为了看电影,而是借看电影进行一次游戏大战。这种游戏是围绕着露天电影所提供的特殊环境而展开的,电影的情节、电影的音响、电影的光线变化,最重要的,是电影的观众。大家其实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以剧场影院为背景的惊险打斗场面,这就是儿时那些男孩子大呼小叫,推推搡搡,无视大人们的冷眼,并为之兴奋的所在。
70年代的露天电影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不文明,不守规矩的游戏,在当年是那么的正常和堂而皇之。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那时的孩子,都需要从这些打斗的“恶作剧”中获得快感呢?
(未完待续)
文/陈云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图/来源于网络
编辑/于鸣非
美术/褚玲
往期阅读
燕山脚下的童年
北京的偏僻小镇,身份的五味杂陈
我的
光荣的政治任务.马坊小学和西总布小学
我所认识的抗战
回想
感悟
旅行
诵读
记录真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