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沙沟河村移民拒绝搬迁到龙

一波三折的沙沟河试点外迁

年6月4日 星期四 晴

沙沟河村移民拒绝到龙王镇,初识汤杰祥

六里坪镇沙沟河村是今年试点移民外迁村,该村是年由原原后湾村、庙湾村、绵羊洼三个村合并而成。按规划外迁至襄阳区龙王镇白集、柏营、松树坡三个移民点。听说移民抵触意见比较大,工作难开展。上午在均县镇采访八腊庙移民后,我决定一个人进村里真实地了解下移民的思想。走到关家垭遇到我姐夫的弟弟陈良生,我让他跟我一起进村,因为他们老家就是庙湾村的,那儿人他都认识。

来到庙湾后,在陈良生的指引下,我先找到沙沟河村主任黄朝海,说明来意后,黄朝海说:“外迁到襄阳区安置点条件太差,村民不愿意外迁,想后靠就地安置,其实我们这儿后面山头上开个几百地完全能够安置下移民。十堰市政府不是向山要地几万亩吗?开几座山,置点地不就行了?村里大部分人在十堰、六里坪打工,剩下的人在这儿春天拉金银花、逮蜈蚣都能挣钱。再说那边安置点也太分散,政府不叫我们去看点,我们偏要去看。群众的意见有三条,要叫我们外迁,一是要求集中安置,而现在规划是在三个安置点;二是要彻底解决吃水问题,那里的水质太差;三是就凭补偿的那点儿钱,我们一部分人盖不起房子,咋解决.”

黄朝海接着说,我给你喊向几个移民,你具体采访他们。他喊来了一个叫汤杰祥的移民,汤杰祥首先要看我的证件,问我是哪里的新闻记者。我给他看了我的证件。他今年68岁,有两个儿子,全家共11人要搬迁,两个儿子在镇上都买有房子。汤杰祥说:“我将移民政策还有新闻报道订了好几个本子,在学呢,移民政策本子上说,移民外迁要有四个确保,一是确保安置地条件优越于现在,而我们移民自发地去看点后,龙王镇哪一点儿也不能和我们庙湾这儿比。我们村人平7分水田,人平三、四亩柑橘园,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儿吃水不要钱,龙王镇那里严重缺水。政府不让我们私自去看点,我们就自己去看,今年大概在3月27号左右吧,我们每人集资60元钱,自发去看。早上5点半从老河口下的高速,一路打听到龙王镇,我们了解了当地的农民。他们那儿一亩地需要斤化肥,光这一项得多元,还不说是机耕,机收啦。我们搬迁过去,每人1.5亩土地,最多能产斤小麦,按8角钱一斤,元钱,除过费用按45%计算,一个人一年也就是元的纯收入,搬迁过去后所有的生产生活就是靠这1.5亩地。我们这儿山场面积大,到处都能挣钱,龙王镇自然条件说天都不能和我们这儿比,这也叫三个优先吗?现在搬迁是和谐搬迁,又不是像第一次搬迁时,强制执行,以水撵人,不搬也得搬。我们真正的想法是,南水北调让北方人喝我们这儿的水,国家建设我们要支持,但上级必须要替我们老百姓考虑,我们的要求是:一离城市近,二学生上学就医要方便,三我们这儿年轻人中年人到十堰打工骑个摩托车30分钟就到了,我们去必须在城边上。我们村60%的人在十堰、六里坪买有房子,你说我们搬迁了这些房子咋处理,国家能给我们赔偿吗?60年代外迁的丹江口市移民改革开放后返迁回来了5万多人,几乎是70%的人都又回来住了。想不通,国家为什么不吸取教训,非要我们外迁,白白浪费那多钱,我们像十堰市那样,随便开几座山不是有安置的地方吗?”

中午在黄朝海家吃饭后,我到庙湾下边的后湾村,找到移民郑家龙,他也是不愿意搬迁到龙王镇的移民,以下是他的采访实录:“我们群众自发组织到龙王镇看了点后,不说移民点分散,就说第一次我们搬去的移民,去了多人,现在在那里只剩下60多人了。他们人平4亩地都不能致富,我们去了人平1.5亩地就能致富?当时我们自己去看点的二十几个移民代表就有十几个人哭了,叫我们安置到那儿呀,现在是和谐社会不是强迫性的了。我们要求必须集中安置,要达到山边、水边、城区、路边这四个条件。”

他们给我拿出上访信:

丹江口市六里坪沙沟河移民求助

尊敬的湖北省移民局、十堰市移民局、丹江口市移民局领导:

你们好!

我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沙沟河村(原后湾村)一位移民,现代表全体后湾村移民向你们反映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移民安置的意愿问题。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移民的项目进度,将我村作为移民试点对象。我村多名村民将进行集体搬迁,迁入地是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龙王镇白集、柏营、松树坡等3个自然村。

按照鄂政发第53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但据我村部分村民的实地探访和我在网上的查询结果,发现迁入地和迁出地存在着较大差异,比较如下:

1、土地问题:原后湾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盆地之中,是六里坪镇20个行政村土地条件最好的,泗河和沙沟河在此交汇,目前有3/5水田、1/5坡地,1/5泥沙地,土地肥沃,人均2亩耕地、5亩经济林(桔园等),生活富裕;而迁入地土地皆为坡地,水田较少,还没有水源,且全为红粘土质,土地贫瘠,当地村民人均6亩地还不能解决温饱,何况现迁入移民只有1.5亩贫瘠的土地,怎能生存?据我们深入了解年迁入的移民情况,现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非常贫困。

2、副业问题:原后湾村主要的副业是养殖业,即养猪、养鸡、养牛等,饮水便利;而迁入地水源短缺,不仅不能进行养殖,而且人的生活用水都无法保证。现住村民每天只能供应1小时的水源。

3、烧柴问题:目前原后湾村自育经济林充足,家家都有柴烧,还能作为香菇木耳等经济产物的原材料;迁入地没有柴禾,不能解决烧柴问题。

4、生活问题:原后湾村农作物品种较多,蔬菜齐全,迁入地农作物品种较少,因严重缺水,土地不适应种蔬菜。

5、民风问题:后湾村民风淳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老百姓互帮互助,生活怡然自得;据迁入移民反映当地偷盗、打斗等刑事案件屡有发生。另外当地民风彪悍,欺负外来人,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白集移民点共迁入移民二百余人,由于各种原因,现只剩60余人。其余全部返迁。

除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差异情况,还有部分问题:

1、乡镇一级干部对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太了解,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到目前为止,从未组织移民实地了解,而且对自费到移民点了解情况的移民进行恐吓,造成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信息,造成恐慌心理和过激言论、情绪;

2、村镇干部不替百姓说话,原村干部无一外迁,充当两面派,对上说老百姓愿意搬迁,对下告诉老百姓搬迁是国家的强硬政策,一味恐吓,只图完成任务。而且由于缩减村镇干部编制,我村与庙湾村合并成立沙沟河村,在新的村支部中我村没有一人当选。这也意味着没人替我们说话。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想向各位领导提出意愿。我们拥护国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科学决策,也理解移民搬迁的工作。但既然是移民搬迁试点,就要起到试点的积极作用,为以后搬迁起到示范作用。

为了我的生存,也为了我们的后辈儿孙,我们全体移民强烈反对迁入目前的迁入地——襄阳区龙王镇白集、柏营、松树坡,要重新选择搬迁地点。为此,我们要求:

1、畅通信息渠道,迁入地的选择让老百姓选派代表参与,让老百姓真正了解迁入地的情况,重视民意,不能强迫老百姓。以免重韬三峡移民的复辙,为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2、农民以土地为生,没有土地就相当于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机会,遇到类似金融危机的情况不能打工的情况就会饿死。因此迁入地应该有充足肥沃的土地。

3、水是人生存的根本,我们强烈要求,迁入地必须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全村移民要统一安排,统一规划建设住房,统一规划给排水等。迁入地必须解决老百姓的烧柴等生活现实问题。

4、迁入地能建立养殖业等经济产业。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

原后湾村是一个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我们深厚的感情。金窝窝银窝窝,不如我的穷窝窝。但是为了顺应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我们考虑国家,也请国家考虑我们。

恳请各位领导给予   星期三   晴转阴

汤杰祥自己写移民对联抒发感情

庙湾村做为六里坪坪首批移民搬迁,时间确定为3月13日,农历正月二十八,地点是襄阳区古驿镇和火牌镇,即襄阳区农业局的富庄农场。地点咋变的?移民是咋接受的,这里有必要交代下,年5月,六里坪镇政府在上级领导压力下,组织多移民去襄阳区龙王镇松树坡去看点,一个60多岁的移民当场躺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我来,我就死在这里。”他这一哭点燃了移民不满的情绪,他们不让照相,不让机械场平施工。这个点是看来不换是不行了。

湖北省移民局的意见是在试点阶段移民对安置点不满意就随便调整的话,那以后大规模外迁移民不满意咋办?六里坪沙沟河村对龙王镇不满意要求另外选点可以,但必须是在襄阳区范围内选点,不能超除襄阳区。

丹江口市移民指挥部反复考虑权衡,将地处丹江口市偏远的江北石鼓镇的部分迫切要求搬迁的移民到龙王镇的松树坡、白集、柏营三个点。石鼓镇的移民看后基本满意,原来进行的基础设施继续有效,年11月,石鼓镇搬迁到这三个安置点的移民开始建房。

丹江口市按省里的要求,在襄阳区再选点。经两地政府多次考察协调做工作,确定沙沟河村的试点外迁移民原庙湾村移民分别搬迁至襄阳区农业局原种场二分场和三分场两个安置点,后湾村移民搬迁至襄阳区富庄农场。六里坪镇为了完成移民外迁试点任务,采取果断措施,将沙沟河村再分开为原来的庙湾村和后湾村,然后重新在两个村里选干部,配强村级组织,培养移民骨干,一一击破,移民点定后经千辛万苦地做移民工作逐步得到了移民的认可。年8月庙湾村迁往富庄农场的两个安置点开始建房,紧跟着后湾村的移民点也开始建房。如今庙湾村的移民点已具备的搬迁入住的条件,政府确定在农历正月二十八作为首批移民搬迁,只要庙湾搬迁成功,开个好头,那么后湾再搬迁就不成问题了,也为下一步六里坪大规模外迁造好声势,奠定基础。

昨天晚上我到达六里坪镇后,今天早上和镇宣传干事张家国一起到庙湾村。想起我去年采访的移民汤杰祥,我就跟踪采访他。

 进入村里,村头的桃花已经开放,到处是搬迁的标语,到处是六里坪镇干部和市直驻村移民工作队收拾东西、拆除房屋忙碌的身影。

汤杰祥在路边开了个商店,他在当地也是数得着的能人。年初中毕业回到家乡后就当起了生产队会计,当了21年。改革开放后,他抢抓发展机遇,在村里当起了信用社代办点的信贷员,为乡亲们搞服务,同时还开了个小商店,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开到现在,他在村里的威信很高。去年春天市镇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动员移民外迁时,他说什么也想不通,“就是死也要死到这里”无论工作队员怎么说,他就是两个字:“不搬!”不愿意离开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为了消除移民的抵触情绪,移民干部们常常站在屋外忍受移民的谩骂,十几次、几十次地上门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机会拉近与移民群众的感情距离,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帮助移民算政策帐、时间帐和资金帐,汤杰祥的思想终于做通了,他还将各级报纸上刊登的有关移民方面的文章剪贴下来装订成册,给家人看。

汤杰祥说,各级移民干部一年多来一直在村里做移民工作,他为之感动,移民骂他们,他们骂不还口,移民有什么困难他们总是热情帮助,他们图了什么?六里坪镇党委书记纪道斌反复给移民宣传:外迁国家定的事是不可抗拒的,你们迁走了,不是说你去了就不能回来了,你今天迁走,明天回来在六里坪,我们欢迎,你们在六里坪、十堰、老营(武当山镇)买的房子照样住,生意照样做,有什么影响?搬迁到襄阳,相当于在那里又开辟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移民才慢慢接受了现实,思想抵触情绪才慢慢得到缓解。

汤杰祥是移民代表,他告诉我,搬迁下去后是这样规划的:他们家外迁11个人,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大儿子汤清海在六里坪神龙大道买有一套楼房,开有面包车做生意,大儿媳在六里坪镇东兴铸造厂上班。二儿子汤旭在十堰电信部门工作,在十堰也买有房子和车子。在襄阳移民安置点他们盖了一幢一层楼房,两个儿子不可能都到安置地居住,只有他和老伴要到那儿居住,继续经营个小商店。11个人,人平要分1.5亩土地,一共16.5亩地,够他们老两口经营。   “移民安置地离高速公路比较近,两个儿子都有车,想到襄阳看我们了也就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想回六里坪看看了,安置地离高速公路都比较近交通非常方便。”

他告诉我,他还自己编写了两幅对联,以表达他的心愿。他将对联展示给我看,一幅是:“离故土满载财富 搬新家欢聚宝地”横批:“万象更新”;另一幅是:“老中青自愿移民 党政群服务搬迁”横批:“前程似锦”。

当天中午,六里坪镇政府在移民陈治章家门前摆下了七八桌,让已经扒了房子的移民吃大锅饭。

正在吃饭时,汤杰祥拿出自己的电喇叭给移民喊话:“大家扒房子千万要注意安全,中午千万不要喝酒,以免出安全事故,大家要走了,安全的走。。。。。。”我在想,老汤的思想境界还很高呀,他自己竟然买有电喇叭,可见他平时很有威信,但他也是个多变的人,这是后话。

午饭后,在庙湾村部,六里坪镇正科级女干部马锐、张启明召集工作队员开会,市直驻村移民工作队有市公积金办、市环保局、市供电局、信用社。马锐和张启明强调,明天必须把房子扒完,扒完一户兑现一户移民资金。人均搬迁费元,85户有60多户都不用车,不搬货物,只有20多户要用货车。不用车的把运费兑现给移民,拼车的移民一辆货车运费0元,给移民朋友算好帐。所有包户干部必须和移民一起同吃同住,一直到安置地。不料正说着,有一户移民上房拆除房屋过程中掉下来,摔伤了两根肋骨,医院送。马锐他们赶紧又召集所有工作队员,再一次强调安全。

年3月13日 星期六   阴

每人分得14.33元,庙湾村顺利搬迁

昨天我在村里一直跟着老汤,刚好是3月12日植树节,汤杰祥带领两个儿子去给祖宗上坟,我说你们顺便在山头上种下了几棵树,愿库区的山更绿,水更清,他连声说好。晚上工作队员们在他家院子里燃起了一堆大火,加班装货,一切看来比较顺利,不料在13日早上移民出发时,他鼓动移民不上车。12日晚上镇里将移民全部用大客车拉到镇上分别住在几个宾馆里,早上八点统一在镇宾馆吃饭。饭后移民正准备上车走时,汤杰祥用两手搭在嘴上做喇叭状给大家喊话:“大家听着,镇里给他们10个移民代表每人发了元钱,不行,我们不搞,要发都得发!”镇党委书记纪道斌解释说,今年在镇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村里干部移民代表先进个人一共奖了0元钱,这是应该的,他们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往返于襄阳和六里坪之间,付出了很多苦。经老汤一鼓动,移民都跟着嚷。眼看移民车队不能按时出发,纪道斌说,这0元钱全部退出来,平分!黄朝海他们一算,每个人平均14.33元。搬迁到二分场的移民由郑家根负责发给每个移民,三分场的由郑家雨负责发。 至此,移民搬迁车队才顺利出发。

 襄阳区委副书记张杰、副区长罗兴合12日到六里坪迎接移民到襄阳安家,市委书记郭新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贤忠为移民送行,人大副主任王清堂、陈光斌分别将移民送到安置地

10时40分,移民的车队从襄樊北下高速公路,抵达古驿镇,我跟随汤杰祥到达二分场安置点。

进入移民点的道路两旁挂满了欢迎标语,彩旗迎风飘飘。10时50分,车队抵达二分场移民安置点时,襄阳区的腰鼓队敲起了鼓乐。在简单的欢迎仪式结束后,移民们奔向各自的新家,47户移民房屋门前都站着一个当地负责包保帮扶的干部,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的名官兵整齐地站在移民点房屋门前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每户移民门上都贴有一张古驿镇便民服务卡、一份襄阳区人民政府致移民的一封信和一张移民新区周边示意图。移民陈清祥家门上的便民服务卡这样写道:“户主:陈清祥,家庭人口中:6人,包保帮扶干部:杨有安,工作单位:古驿镇政府,联系”杨有安一边招呼陈清祥进门,一边指着移民新区周边示意图给他们一家人介绍,这是镇政府所在地,这是村、组单位,这里是学校,医院,这里是集贸市场。陈清祥走进新家,客厅里放着崭新的电话机,陈清祥试着给家乡的朋友拨了个电话,一拨就通了。杨有安祥细地给陈清祥介绍:襄阳区、古驿镇政府联系电信部门给每户移民免费安装了一部电话机,里面有10元话费,话费打完后,愿意安装电话就安装,不愿意安不勉强。供电线路全部接好,每户送5度电;闭路电视免费一个月,供水免费供三天。陈清祥走进厨房,只见厨房里放着白菜、萝卜、黄葱、姜。杨有安说,政府考虑到移民到这里一时间买菜不方便,就给每户送了20斤大米、20斤白菜、15斤萝卜、5斤黄葱、2斤姜。

陈清祥每个房间转的看了一遍,襄阳区派的帮助搬家干部和官兵走进了家门:“你们坐车辛苦,不要动手,我们来下货。”

汤杰祥一家货物装了满满一大车,他将家乡的柴都带来了,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的28名官兵一字排开,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将货物全部下完。

11时58分,六里坪镇干部李晓艳将“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移民外迁移交清单”交给了古驿镇干部吉付林手中:“从现在开始我这6户移民就交给你了,请你一项一项检查核对。”“好,他们现在已经是我们襄阳人了,你们放心。”

12点钟所有移民和两地的干部统一安排在移民点旁边一个仓库里吃饭。

下午两点,按原先给移民的承诺,到安置点后,在安置点给移民兑现的农机补贴等几项共计元钱,要立即给移民发放。农业银行襄阳分行工作人员在移民点现场发放。我看到有不少移民将这个钱一领,将门一锁,掉头就回六里坪了。

 在移民点旁边的一间小屋里,襄阳区委副书记张杰召集由古驿镇政府、六里坪镇政府及当地公安、土地、城建、农业等七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号移民专题会议。移民搬迁过去后,由原来农业局富庄农场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两个安置点分别属于襄阳区古驿镇和火牌镇管理。“我们的干部要把自己当作来看待,六里坪镇请你们安排一名干部留在这里,扶上马送一程,移民对我们这里的干部不熟悉。明天开始复核土地,尽快把土地分到个个人,移民做为一个生产组,立即明确一名干部,进入村两委,在这一个月内,移民局、农业局、古驿镇、村每天要安排一名干部现场解决移民的困难,帮扶干部要一帮到底。。。。。。”

在新家里,商店开张,生意兴隆,新生活由此开始。

3月12日,植树节,汤杰祥带领两个儿子在故乡山头上种下了几棵树,愿库区山更绿,水更清,一江清水早日送到北京

年3月17日 星期三 阴

庙湾村搬迁背后的故事

庙湾村移民虽然顺利搬迁了,老百姓从开始的不接受到最后的接受,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我在六里坪移民指挥部分别采访了郑杰、马锐及移民工作队员袁臻等。

去年4月7日,六里坪镇移民工作组进驻沙沟河村。都说移民是天下第一难事,究竟有多难呢?工作组进村后,移民见到工作组同志来了,就啪一声将门关了;上坡做农活,工作组队员跟到东坡上,移民就跑到西坡上。甚至有些移民看到自家的狗追咬工作队员也不赶狗,以至于有好几个工作组队员被狗咬伤。移民工作组住在村部里,白天队员全部出去了,晚上回来发现床上的被子被人扔到秧田里,水龙头被人下掉。移民宣传标语刚挂起来就被人拆掉了。不见面、不说话、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配合,这“六不欢迎”是对当时移民工作的真实写照。从去年4月开始移民多次到上级政府上访,甚至要到北京上访。症结在哪里?用汤杰详的话说就是:“我们六里坪这里柴方水便,有山有水,有比我们这儿更好的地方吗?”他们认为移民为国家做贡献,国家补偿标准太低,不想外迁想就地后靠。

十堰市委书记陈天会说,水库移民是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不仅是搬房子,更是搬的人脉资源,他们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到新的地方,交际圈变了,生存方式变了,耕作方式变了,要融入当地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移民发点牢骚是很正常的,对移民的抵触情绪一定要多一分理解。国家规定移民人平一亩五分土地是不能变的,移民外迁是不能变的,移民点是不能变的!

六里坪镇沙沟河村移民不配合、不支持的僵持状态持续了一月有余。工作组队员有打退堂鼓的,有畏难情绪的,甚至于还有人怀疑六里坪的移民工作还能否进行下去。面对困难,六里坪工作专班住进沙沟河村,历经一个多月,挨家挨户地收集移民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梳理后发现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移民个人期望值过高问题等。六里坪镇党委、政府经过对收集的问题分析,决定首先解决村组织涣散问题。沙沟河是由原来的绵羊洼、庙沟、后湾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在合并前庙湾村历史遗留问题多,村委会换届选举曾经4次没有成功,合并后更是矛盾重重。对此六里坪镇党委、政府果断地将沙沟河村分为后湾和沙沟河两个村(原庙湾村是沙沟河村的一、二组),大胆启用了一批在庙湾有影响的人当村干部,配齐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让他们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工作组成立了5个由名移民党员组成的移民工作临时党支部。围绕移民试点工作召开了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政治素质好、宣传移民政策好、以身作则好、帮助移民安置好、遵守移民法规好、完成移民任务好等“六好”争做活动和“移民党员先锋”争创活动。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自治制度,把通晓事理的明白人、关心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具有致富门路的带头人推选成移民代表或理事会成员,让他们分别负责移民工作过程中的政策宣传、矛盾化解、宅基地划分、移民建房、土地分配等具体事宜,发挥移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作用,去年夏收期间,移民工作组队员帮助移民收割油菜、小麦。移民哪家有红白喜事,工作组队员上门送礼看望。很多移民在十堰、丹江口、武当山等地打工,工作组就利用晚上他们下班后去找他们做工作。移民汤清山、汤清雨在四川地震灾区汉源县打工。村里、工作组多次联系他们回家签搬迁合同,他们都说顾不得。市供电公司工作队员陈斌、朱延聪坐火车赶到四川,终于找到了他们打工的地方。汤清山、汤清雨见到家乡的干部作风这么扎实,感动得不说二话签了搬迁合同。农行六里坪分理处移民工作队员袁臻所包的三户移民中,有一户叫郑朝忠的身患肝病,妻子王厚芬患胆结石,术后留下了后遗症,一家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郑朝忠是一个多次赴省、十堰市上访的移民,村干部不敢上门做工作,连邻里乡亲见了也绕着走。袁臻通过三番五次地到他家里拉家常交流感情,帮助郑朝忠买药,终于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去年7月,村主任黄朝海带领自己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带头签订了在襄阳区的建房合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在黄朝海的带动下,一下子有74户移民签订了建房合同,到8月份开工建房挖地基时,全村88户移民全部签订了建房合同。

 采访环保局驻村移民干部邵详武:

去年4月,市移民工作队进驻六里坪镇沙沟河村后,环保局包了7户移民,我联系的这一户是郑家忠。郑家忠是村里出了名的老憋子,第一天我去他家一提移民,郑家忠就关上门上坡做农活了,给邵祥武来个“闭门羹”。我决定请郑家忠吃顿饭,和郑家忠进行勾通。于是我带着酒菜来到村支书家里,请组长去请郑家忠过来吃饭,没想到被郑家忠一口回绝。我向村里人打听郑问家忠有什么爱好,喝酒不?他们说不喝,抽烟不?抽!我心里有了底。过了两天,又去郑家忠的这家,我一见面就说:“老哥子呀,不能因为移民工作你不想走,接你喝酒你不去,也不是说我接你喝了酒,你就答应搬迁,我们主要是交交朋友,你心里有什么话我们在一起说说”。我边说边掏出两包烟,“老哥子呀,今天我给你带了两包烟,是专程从丹江带来的,我想中国烟你抽了很多,但是你可能没有抽过越南烟,你尝尝外国的烟是什么味道的。”郑家忠硬是不要,我硬是塞给了他。第二天,郑家忠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跑到村部里了,我马上给倒茶,递烟,趁机宣传移民政策:国家南水北调投资几千个亿,你不走行吗?我也是移民,当时搬迁时,我只有7岁,我们被送上车,我娘哭的不上。宜昌三峡移民移民也不想搬迁走,最后不都走了吗?你是过来的人,将来水涨了,你不搬迁行吗?再说了,你庙湾村祖祖代代在这里生活,有一个工厂吗?你有没有了解襄阳那个地方,诸葛亮当年刘备三顾茅芦之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纵横交错,搬迁后,对你这一代可能没有什么帮助,但对下一代也许是对整个家族都是一个转折点。

邵详武第五次找上门时,郑家忠这回没让邵详武吃闭门羹,邵详又给他塞了一包烟,和他拉起了家常,了解他家里的情况,郑家忠自豪地说,他大儿子,大儿子在十堰办了个厂,小儿子在六里坪开了个沙厂,儿媳妇在镇上开了个茶馆,女儿在白浪汽配城打工。他思想虽然了松动,但村里组织去襄阳看移民点时,任凭怎样做工作,就是不去,村里80%的人都去看了,看点的人回来的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但大部分人都认可了。一个月后,郑家忠找到邵详武要接邵详武到他家喝黄酒,邵详武又带了几瓶二锅头酒,几根火腿肠,易拉罐啤酒,到了郑家忠家。郑家忠说他的火烧馍烙得好,给邵详武做火烧馍,邵详武烧火,郑家忠做饭,两个人边做饭边拉家常,郑家忠说:“我们这个地方柴方水便,吃鸡蛋不要钱,烧柴不要钱,用清水洗衣服,下去了哪能和我们这儿比?”邵详武说,你不能老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交谈中,郑家忠说想把他的儿子媳妇带到襄阳去看下。邵详武立即请了一辆面包车,把他们一家人拉到襄阳去看了点,在车上邵详武进一步宣传襄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午返回时邵详武在老营请他们全家吃了顿饭,至此,郑家忠才答应搬迁。郑家忠的儿媳妇夏先梅说,邵叔叔,我们娃他爸天天跑车,我又开茶馆,我们家的帐呀,建房了什么的,全权委托你了,省得我们操心。

环保局移民工作队员帅卫民包的户,包移民户的叫曾国林,开始他也是对外迁想不通,邵详武找听到曾国林有一个大哥叫曾国华在镇上住,当过兵,威信极高,邵详武就找到曾国华说,国华呀,你当过兵,我也当过兵,我们有共同语言,我们给你们曾国林算了一帐,他和你老爹住,5个人,搬迁下去,一人平1.5亩地,一共7.5亩,如果不去种,租出去一亩地一年平均元,国家农药化肥补贴费元,一年就是几千元,还有每个人一年元的后期扶持,国家优惠到什么程度,老三他该杀猪还照样杀猪,一点儿也不影响。曾国华当即给弟弟打要支持工作队员的工作,将搬迁合同签了。

采访六里坪农行移民干部袁臻:在农行所包的三户移民中,有一户家庭因病而导致贫困,工作很难开展。户主郑朝忠身患肝癌,妻子王厚芬患胆结石,术后留下了后遗症,一家子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由于生活一度贫困,他担心搬迁到襄阳了,没有在家乡这么好的人缘关系,怕没人管。加上对移民政策不太了解,对搬迁后的生活没有信心,存在着抵触情绪,郑朝忠成了一个多次赴湖北省、十堰市上访的移民“钉子户”,村干部不敢上门做工作,连邻里乡亲见了也绕着走。袁臻第一次到他家里的时候,郑朝忠家堂屋里放着两口棺材,桌子上放的是药盒子、药瓶子、药罐子,屋里散发出浓烈的药味。看到包户对象家里一贫如洗、线上资源又少的情况,袁臻的心也是一片凄凉。

通过三番五次地到他家里拉家常、扯亲戚,他家姑娘出嫁,袁臻去送礼道贺,过年后不久,又专程登门拜年。村工作组长张启明也常常上门帮郑朝忠解决一些遗留问题。即使这样,还经常遭到冷言、冷语、讥讽,辱骂。以前袁臻在银行上班,客户围着转,而现在他围着移民转,说尽了好话,还受尽了委屈,使他无比苦闷,一度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看到离时间节点越来越近,而包户对象还迟迟未签协议,袁臻真是心急如焚。

正如镇党委书记纪道斌所讲,移民工作的成败,干部是决定因素。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不接受,说明方法没到位,工作没有做到家。越是群众不了解政策,越要宣传政策,越是群众误解、有怨气,越要理解群众。在最艰难的时候,袁臻不断地给自己鼓气,绝不能放弃,放弃一户,就会影响一村,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影响到整个六里坪镇移民试点的工作进度。

一次,袁臻到郑朝忠家里,正赶上王厚芬的病情发作,病疼难忍。听说她家里几天没有药喝了,袁臻拿出了自己平时喝的“胆石通”给她喝,她惊奇地问:“你咋也有这病?”袁臻说:“是的,也还比较严重,经常痛,没断药。”接下来,袁臻又给王厚芬买了几瓶药,给郑家送去了困难慰问金,使郑朝忠一家深受感动。通过主动帮他们解决困难,他借机给他宣讲移民政策,给他们讲安置区的发展前景,给他们讲国家对移民的优厚政策,给他们算移民搬迁补偿帐。渐渐地,他们的情绪缓和了,愿意和他交流了。

经过不懈的努力,年3月6日,郑朝忠终于签下了最后的几份移民外迁合同。拿到这份珍贵的合同,袁臻忍不住流出了泪水。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水,是委屈的泪水,这泪水,是喜悦的泪水。这泪水,释放了袁臻一年来所有的苦与累。这泪水,流得真痛快,值啊。

袁臻很惭愧,袁臻没有做到“不流泪”,但值得庆幸的是,袁臻做到了“不掉队”,按要求完成了工作任务。

年3月11日晚,也就是搬迁的前一天,满载着郑朝忠家俱的货车驶向六里坪集镇。当乘坐在大巴车上的郑朝忠一家快到六里坪镇宾馆时,王厚芬的肝区疼痛,老毛病再次发作,袁臻一边安抚她,一边帮助联系“”急救车,把医院治疗。安置停当后,已是晚上十二点,袁臻才放心回家吃饭。

第二天一大早,袁臻立即赶到卫生院院去看望王厚芬,讯问病情,看到王厚芬病情稳定下来后,他才如释重负。中午,又又掏了元钱给王厚芬买了6盒药。袁臻问:“老郑,老王这病影响明天搬迁吗?”没想到郑朝忠倒爽快,说:“不影响,这是老毛病了。”

3月13日,郑朝忠一家顺利迁往襄阳区古驿镇。

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晴

后湾村移民顺利搬迁至襄阳

丹江口电视台要给我做一期专题报道,我是全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电视台记者周容翼跟我一起,拍摄我采访移民工作的镜头。今年移民大搬迁,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没日没夜的连轴转,一个乡镇一个乡镇的跑。每次外迁,我先拿报道计划,然后安排市新闻中心和电视台记者落实。一般一个地方搬迁提前三天到村里,寻找报道对象,然后跟移民一起到安置地。早上3点起床,晚上返回市区。这次后湾搬迁一切正常,我采访了几户移民,拍摄了一个老移民。今天下午到达襄阳区黄集安置点后,只见移民新村的路牌上写着“后湾路”、“丹江路”,他们不忘故乡呀。此次共搬迁户,户,搬去的移民成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村。

年夏,我再次来到这儿采访,只见村里非常荒凉,村头只有几个老人坐着晒太阳。一个老头说,我们来后,土地流转出去了,天天没事干,早上起来坐到村头晒太阳,晚上再回去。在家乡,我们能养猪养鸡养狗,寂寞时和狗说说话,到菜园去刨刨地,窜窜门,到这里两眼望生人,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在等死呀。现在村里除了老人和村干部,其他人都回六里坪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dd/1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