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马一生,
参加过平津、辽沈、抗美援朝等多个重要战役
深藏10枚功勋章
他,投身油田会战,为国献油30年
先后参加大庆油田会战、江汉油田会战
为祖国摘掉“贫油”帽子战天斗地
他,为祖国石油献青春
并对子孙言传身教
现在,祖孙三代从事着石油工作
他就是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
襄阳输油处离退休职工——89岁的齐柏年
让我们一起走探寻他功勋章背后的故事
了解他为国找油、战天斗地的故事
听听他的石油情管道梦
十枚功勋章
解放前,年仅16岁的齐柏年就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华中南、抗美援朝等多个重要战役,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十枚功勋章是国家对他英勇无畏的赞誉。
▲第2排右3为当兵时的齐柏年
儿子齐大庆和孙女齐慧,从小都是听着听齐柏年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可这十枚功勋章他们从没听齐柏年讲过,更没有见过。
在中国石化的一次采访活动中,齐柏年才从柜子深处,小心翼翼地拿出十枚沉淀着岁月印记的功勋章和立功证书。
▲儿子和孙女第一次见到齐柏年的功勋章和立功证书
为国献油心不悔
年,齐柏年怀着“为国争油,为民争气”的决心,服从部队命令,投身大庆石油会战。当时的条件有多恶劣,这个时期齐柏年的妻子最有发言权。
00:48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齐柏年毫不退缩,抱着“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信念,带领同事们建成油井保温房,他所在的井场被评为“明星井”,他个人也被评为“会战明星”。
▲当时齐柏年获得的奖状
解决20万人吃饭的难题
年,齐柏年调入输气队当队长。
他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天然气不够用,井场炊灶技术落后,燃烧不好,20万人吃口热乎饭都难。齐柏年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他带着技术骨干,学习到红外线节气技术。
在缺铁、缺钢的年代,他建土窑烧瓷,代替钢铁,历经上百次实验后做成了陶瓷炉,并大批量生产,彻底解决了油区20万人的吃饭问题。
不管是大庆油田会战中零下40度的考验,还是江汉油田会战中血吸虫、血丝虫、出血热等地方病的威胁,齐柏年就是一句话:“只要功夫下的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凭借着这股子拗劲,齐柏年用信念和毅力完成了一个又有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后来,他转战到南阳油田、襄樊长输大队(今襄阳处),始终战斗在石油石化行业的第一线。
祖孙三代石油情
“我为祖国献石油,献完青春献子孙”是很多“油三代”家庭的真实写照,齐柏年的儿子、孙女也都沿着他的足迹,为石油事业贡献着力量。
齐柏年给儿子取名“大庆”,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大庆,更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和“三老四严”精神,自足岗位做贡献。
儿子齐大庆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从基层一点点干起,从工人到技术员到党支部书记,一直坚守在基层站队前线,直到退休。
孙女齐慧深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放弃了原本优厚的工作待遇,放弃了与爱人相守成都的机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回到了爷爷和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无论是在偏远小站倒班,还是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她始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做事。
这就是齐柏年功勋章背后的故事
他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
就是我们的身边的张富清
这就是齐柏年的石油情管道梦
是祖孙三代用了一个世纪的光阴
与石油石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89岁高龄的齐柏年
依然心怀祖国
依旧惦念着石化管道
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每一个英雄都是一座丰碑
指引着新一代央企人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听党话,跟党走
时刻铭记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奋斗
致敬,奋斗者
致敬,追梦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