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瞬间,你是否会把物理空间想象成一个人?如果抛弃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你眼里的城市还会是什么样?
“我们的城市是一位小姑娘,”《新周刊》说,“急于追逐所谓的时尚而不惜在自己的脸上一再动刀动枪,靓,却没了人样。”
谁是《新周刊》,他为什么这么说?
本文发于AC建筑创作年第1期《建筑传播》
文|本刊记者小明编辑|chen
全文约字,阅读大约需要19分钟
年-年间《新周刊》城市专题杂志封面
“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城市十大败笔”“体验之都”“第四城”等等,大概是大众印象最深刻的城市话题。最近,“奇葩建筑”与“非人街道”也作为两大城市病症,成了坊间讨论“低美感社会”时的热词。夺目语言符号的背后,“说话的人”就是《新周刊》。
他自己的故事,开始于年8月18日的广州
彼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土地改革、社会变化、城市化都在快速成长中。从非农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比例来看,年的9.8%,相比年的4.2%增加了1.33倍。
在《新周刊》提取的7个96年度关键词:股市、城市化、香港回归、下岗、再就业、奥运会、足球中,城市化就是一个重点,也成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