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生活了那么多年,你知道襄阳各地地名怎么来的吗?
襄阳是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印迹,在这里的城镇、村寨、山川河流中俯拾即是,而它们的名字,就是这里文明的沉淀和外溢。
襄阳各地的名称是从哪里来的?从今年4月起,襄阳晚报开辟《襄地解码》专栏,对各地名称来历进行了解析。今天,小编选取各县(市)区地名,和有代表性的乡镇、村庄(社区)的名字,对其来历进行解读。襄阳
古人在以方位对某地命名时,称山南、水北之地为阳。湖北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秘书长叶植介绍,襄阳由“襄水之北”得名是目前最准确的说法,襄水指的是襄阳古城南边的一条独立水系。
襄水源头在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现在仍有数孔冒水的泉眼,泉水沿宋家仓北侧,经子山、官路口向北流,经麒麟店至岘首山向南流,从观音阁旁注入汉江。
明代襄水改名为襄渠,清代沿用襄渠之名为止,襄水都是有确切地理方位。“襄”字何意?古时大多解释为逆流、升上、漫上、冲上的意思。樊城“樊”的地名始于殷商时期。公元前—公元前年,仲山甫在周宣王时期受封为“樊国”之君,“樊”地建城,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秦朝时期,樊城属于南阳郡;直到西晋,樊城属于襄阳郡管辖。西魏时(公元年—年)建樊城县,隶属河南郡。到年1月10日,樊城解放,设立樊城区政府至今。年1月10日,樊城区火巷口考古工地上,从钱币和瓷器,到水井、砖铺路面、地窖和神台……
古樊城城墙东起迎旭门(鱼梁洲樊城桥头西南),西至火星观(米公祠旁)。樊城城墙是由土堆成,只有城门用长条石或青城砖建造。南漳据《襄阳府志》记载:“漳水,县南一百里,源出荆山,县之立名以此。”说明“南漳”是因为在县南一百里有一条漳河,县因水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北方有一条漳河,发源于太行山,人们俗称北方的漳河。然而《山海经》中有“荆山,漳水出焉”的记载,明确指出在南方荆山山脉还有一条漳河,就是地处南条荆山的漳河,俗称南方的漳河,“南漳”就是由其简称而来。南漳县城远眺保康保康建城之前,曾被称作“川陕楚老林地带”。土地空旷,人烟稀少,是省内外流民逃荒避难的佳地。
明朝弘治十一年(年),朝廷派兵平息四川盗匪后,在房县东境置保康县,从此,老百姓才得以安宁。
“保康”一词来自北宋。北宋雍熙三年(年),升房州(房县)为保康军(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与州府同级)。寓意“保靖康民”“保民安康”,取“保障人民安居康乐”的意思。保康县界碑宜城宜城的由来,历史上并没有十分确切的记载。其前身为鄢城,是公元前年楚昭王南迁前的故城,老百姓习惯称为“楚皇城”。鄢城或因城西南的鄢水及周朝的封国“郾(古通鄢)子国”得名。
秦国的白起曾引水打鄢城,使鄢城破坏严重,大量老百姓逃亡或被淹死。同时,白起征用大量戎夷之民参战,这些人由此在衰落的鄢城繁衍生息。后来,鄢城被改名为“夷城”。
“夷”除含有野蛮、不开化的意思外,还有消灭、杀戮的意思,而同音字“宜”则有安适之意。西汉惠帝刘盈时期,夷城更名为“宜城”。宜城博物馆内的楚皇城沙盘谷城据《九域禹贡志》记载:谷城是神农最初尝试种植五谷的地方,是神农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在县城北面有一座谷山,也叫谷神山,谷神即指神农氏。谷城的前身是古谷国,西周早期,周武王分封天下,封嬴姓为谷伯爵,所在的封地称为谷国。远古的谷城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好,是种植谷物的良地,也是我国谷姓的发源地之一。谷城老街枣阳“枣阳”一词的来历从史书记载中说,由设县治前的一个古村落“枣阳村”而来。曾改名为广昌县,在隋朝因避讳皇太子杨广的“广”,又变更为枣阳。关于“枣阳”的由来,民间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
一说枣阳原来叫“棘阳”,一个七品芝麻官来到这里,他嫌这个“棘”读起来不洪亮,讲起来也不高雅,于是就把并排的两个“朿(cì)”字上下一摞就变成了“枣”(枣的繁体字为“棗”)字。从此,棘阳就变成了枣阳。
还说以前科举考试中,棘阳经常出现舞弊的人并被考官发现,于是朝廷规定,凡是“棘阳”的考生均不得录取。后来,有个“狡猾”的考生故意将考卷上棘阳的“棘”改为“枣”,结果考上了状元,从此棘阳便改成了枣阳。枣阳地标建筑“龙飞白水”老河口老河口市境内在夏代以前叫阴国,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行政中心在今袁冲古城水库淹没区内。
秦开始实行郡县制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一带。年,酂县改为光化,此名称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老河口原是光化县的一个集镇,最初叫新集,年改称新镇,是汉水流域的重要商埠,被商人、游客称为“河口”“老河口”。年曾被定名老河口镇,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老河口镇独立设市,又两度回归光化县。直到年老河口镇再度设市,之后光化县撤销,并入老河口市。老河口旧时繁忙的码头鱼梁洲鱼梁洲由汉江、唐白河、小清河长期冲积而成,它诞生的具体年代目前没有最准确的记录与考证。关于鱼梁洲的得名,民间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应是“玉娘洲”。讲的是神农氏(汉族古老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有个妹妹叫玉娘,她心地善良,长相美貌,一直在深山生活。玉娘长大后独自出山,乘船顺着汉江往下游走,途经襄阳时,喜欢上一个草木茂盛的大沙洲,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她用自己带来的胡萝卜籽,教洲上的农民种植,结果长出来的胡萝卜甘甜味美,远近闻名。加上玉娘平日为襄阳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们便将这个沙洲称为“玉娘洲”。
汉代以前,襄阳古城的东门外统称为鱼梁洲,是一块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半岛。唐朝时期,现在的鱼梁洲在枯水期仍与今天的鱼梁坪(现与鱼梁洲隔江相望的庞公部分区域)相连。鱼梁洲生态环境优良东津
西周时期,襄阳地区分布着很多方国和部族,如邓国、卢国等。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襄阳地区归楚国统治。
北津戍位于襄阳古城西南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因为地理位置优越,逐步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城邑——襄阳城。
“渡”的释义有“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之意。东津的“津”,就是“渡口”的意思,也就是说“东津”的意思指的是“一个东边的渡口”。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津在汉水的东边。如同“北津戍”,“东津”的名称也可能由此而来。
东津老街
石花古时候,石花境内就有了石溪和苍潭两镇,两镇之间隔着一条石溪河,河上有一座石溪桥。 每当汛期来临,桥面被淹没,只剩下桥栏杆上的“莲花”露出水面。汛期过去了,桥就又浮出水面,在大太阳的中午,贴着脸透过“莲花”仰望的天空,犹如繁星闪烁的夜空。于是,“石桥现花”“宝石开花”因这座桥传开。
石花镇上外来的商人很多,他们观赏了石溪的街市和“石桥现花”之后,都称赞“真是个漂亮的‘石花’街”。“石花”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石花广场上的地标建筑“宝石开花”双沟双沟镇位于樊城东北30余公里处,是襄阳市区东郊一座古老而繁华的集镇。双沟地势东高西低,分为岗地和河地。镇内地势低洼,原东西南北直角相交的四条主要干道,类似“井”字形,镇周围筑有牢固的环城堤防。“双沟”一词由来已久。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凤凰落在此处,这只凤凰年复一年地面向西边,立于东岗。后来,以这只凤凰的嘴为界线,形成两条大沟,南边沟水从凤凰嘴左侧,由正东门蜿蜒流入唐河,北边沟水从凤凰嘴右侧注入唐河,所以后来人们便将此地称作“双沟”,双沟遗址至今犹存。双沟镇池阳社区歇马歇马镇位于保康县城南50余公里处,背靠荆山腹地,沮河发源于此。歇马原名“野苗洞”“野舒洞”,传说苗人分居此地,后迁入云贵地区。“歇马”一词缘何而起及歇马镇内部分地名的由来,都得谈及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当年关羽奉刘备之命驻守荆襄,巡视边关,曾在此歇过马,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武圣”,一直沿用“歇马”之名至今。地标《歇马赋》孟楼湖北老河口孟楼和河南邓州孟楼街道相通、地相连。关于“孟楼”一词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孟楼居民最早是明洪武三年从山西大槐树来的移民。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姓孟的铁匠在此地建起铁匠铺,搭起了包子铺,一面卖铁器,一面卖包子,后来他挣了不少钱,盖起小楼,起名“孟楼”。久而久之,周围渐渐形成小集镇。
在河南孟楼镇的文化广场中,建有一个六角亭,里面立着“孟祖碑”,碑文如下:宋称“新兴街”,金改“新兴集”。清同治年间,孟姓在此建楼,称孟家楼,简称“孟楼”。
还有一个说法则是想努力将孟楼的历史底蕴拔高,说孟子的后人曾在这里设坛讲学,故将这里称作“孟楼”。湖北、河南两孟楼的界碑石仙人渡离老河口15公里的汉江边上有一个渡口,叫仙人渡。相传楚国名将伍子胥遭奸臣陷害逃到江边巧遇仙翁搭救脱险而得名。古有“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之称,也曾是汉江上的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另有传说此地本名落阳镇:善良的贫民黄根背母在此遭强盗追打,遭遇仙人变身艄公,在此渡他二人过江。后来,黄根在此摆渡,落阳镇由此改名仙人渡镇。“仙人古渡”牌坊鹿头鹿头镇位于枣阳市东北部,东与随州市接壤,北隔新市镇与河南唐河、桐柏毗邻,西南与市区相连,是枣阳市离城区最近的一个乡镇。据《枣阳县志》记载,旧时有石鹿一对,年代久了开始显灵,每到夜晚就出来蹂躏庄稼,农民都叫苦不堪,就组织一批人将其中一只石鹿的头砸掉。因为古人都将鹿视为吉祥兽,所以仿刻了鹿头重新按上,与另一只鹿成偶,放置在街南小庙旁,“鹿头”地名因此传承。鹿头镇的石鹿雕像尧治河尧治河村属保康县马桥镇,位于马桥镇西北部,也位于房县、神农架和保康三地交界处,平均海拔多米,是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个被世代称颂的好国君“尧”。可他的长子朱却从小不成器,后被放逐到南方的丹水之侧去做诸侯,被人们称作丹朱。谁知丹朱心生怨恨,到封地后反叛尧,反叛失败又跳水自杀。他的灵魂化作一只鹞子,投水地便被称作鹞子河。
鹞子河由于有老龙作怪,经常发洪水。尧知道后,将老龙打入死牢。从此,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鹞子河遂改名尧治河,河边的村庄也称为尧治河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的尧治河村施营施营社区位于樊城王寨办事处,此地地势低洼。明朝时期,这里由过去的汉江叉口变成荒滩一片。据《襄樊市地名志》记载,明初有位施将军在此驻扎,为开垦荒地,在其原籍安徽凤阳府寿州县招募族人,由官家提供生产和生活费用,来此定居。后因生活不习惯,陆续返回。施将军又在外地招募三十六姓人家来此,人们便称三十六郡家。最后仅剩施、乔、王、韩、贾、郭、聂、詹等姓氏定居。此村系施将军所建,故名“施官营”,人们将其简称施营。施营社区居民集体活动来源:襄阳晚报稿件库等责编:西门町元千岁谢绝
白癜风是什么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