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对曹操来说也许是流年不利:先是本家兄弟西线主将夏侯渊被杀,5月汉中失守被刘备夺取,6月东三郡易手,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兵困曹仁和吕常于樊城和襄阳,一时之间曹魏风声鹤唳。襄樊一线对曹操来说非常重要不容有失,于是曹操调兵遣将,于禁和庞德是第一批援军,徐晃是第二批,就连曹操自己都驻扎在摩陂随时准备策应。不仅如此,曹操当时还调动了其他地方的部队这当中就包括张辽,《三国志-张辽传》提及“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也就是说张辽其实也在征召之内,只是还没等他赶到,徐晃就击败关羽,关羽已经匆忙撤军回救荆州了。
张辽和关羽的关系天下皆知,两人惺惺相惜,早在徐州之时就认识,关羽投降曹操之后两人更是成为生死之交,所以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张辽之所以姗姗来迟没赶上和关羽作战,一个原因就是张辽不想与关羽为敌,也不愿和关羽在战场上生死对决所以就故意拖延,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分析一下。
要理清这个问题需要明白两点,那就是张辽当时在哪里?张辽是什么时候动身的?我们先看第一点。《张辽传》提到“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就是说年曹操到合肥巡视逍遥津之战(年)之地,发了一大通感慨,估计是想到张辽乐进李典三人当时以区区七千多兵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的不容易,就给张辽增加了人马,让他驻屯居巢,年濡须口之战后张辽仍然驻屯居巢。居巢在合肥附近离襄樊前线远着呢,差不多要穿越大半个豫州和半个北部荆州才能到,而徐晃的宛城离襄樊前线就近多了。
再看张辽是什么时候动身的?张辽驻屯居巢主要就是防备孙权对合肥的进攻,三国时期东吴和曹魏在合肥一线打了五次大战,可以说合肥是双方对峙的最前线;自逍遥津之战后,孙权从内心里就惧怕张辽,有张辽在合肥一线曹操很放心。当时孙权和曹操在合肥一线应该还是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的,《温恢传》提到当时的扬州刺史温恢对兖州刺史裴潜说“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从这点来看,孙权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夕或期间在合肥一线应该有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
后来关羽进展太过迅速,于禁投降庞德被杀,襄阳和樊城岌岌可危,此时的孙权有点坐不住了,一方面如果关羽拿下襄樊对他也不利,另外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个偷袭关羽荆州后方的好时机,于是“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孙权暗中联系曹操是在十月,“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
上述记载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孙权是十月”称藩“,第二,曹操是看到孙权从合肥撤军回荆州才”除合肥之守“的,也就是说孙权不走,张辽也不走,孙权一走,张辽就跟着西进救援曹仁,所以说张辽至少是十月份才动身前往襄樊前线,此时襄樊前线徐晃的第二批援军已经赶到了,双方都快短兵相接了。
所以并不是张辽顾忌和关羽的关系而故意拖延时间和放慢行军速度,实在是因为路途遥远,动身时间晚,再加上手下大部分都是步卒(从逍遥津之战张辽带步卒袭击孙权大营可以看出,曹操留给张辽的骑兵很少)没法加快速度,这些原因才导致张辽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