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长明.鲁肃传[J].电影文学,(24):-.
[2]彭治宇.“榻上策”与“隆中对”能否兼容?鲁肃:联刘抗曹的坚持者[J].国家人文历史,(23):82-87.
[3].关云长花样虐鲁肃[J].万象,(25):28-29.
[4]魏依凡.透过《隆中对》和《榻上策》看诸葛亮、鲁肃早期战略思想之异同[J].丝绸之路,(02):-.
[5]张卫红.《三国演义》中鲁肃形象的嬗变及其成因[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40(03):26-29.
[6]赵育辉.论鲁肃形象的文化意蕴[J].唐山文学,(09):-.
[7]纪建秋.《三国演义》中鲁肃形象演变史[D].渤海大学,.
[8]柳昕呈.论京剧《群英会》中鲁肃与诸葛亮的形象塑造——以四版音配像为例[J].新世纪剧坛,(02):64-70.
[9]刘咏涛,龙静.三国历史和文艺作品中的鲁肃[J].文史杂志,(02):63-67.
[10]王娟.《三国演义》中鲁肃人物形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34(05):13-14.
[11]刘继国.鲁肃研究[D].湖北大学,.
[12]贾光峰.呈现忠厚木讷儒生本性的鲁肃形象之惑——从鲁肃衬托诸葛亮的创作角度谈当代鲁肃研究[J].阴山学刊,,30(03):68-72.
[13]钟海平.鲁肃籍贯献疑[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33(01):18-22.
[14]曾志诚.浅析赤壁之战中鲁肃的大局意识[J].领导科学,(18):47-48.
[15]王强.论《三国演义》对鲁肃形象的改写[J].许昌学院学报,,35(01):57-61.
[16]张文学,宋国庆.试论《三国演义》中鲁肃人物形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12):-.
[17]柯昌勋.鲁肃形象的演变与传播[D].陕西理工学院,.
[18]周淑红.论鲁肃形象的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30-34.
[19]吴跃平.从几个重要历史情节看鲁肃[J].小说评论,(S1):-.
[20]孙楠.浅析《三国演义》中鲁肃的“战略家”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08):24-26.
[21]王鑫义.善“解大数”的东吴政治家鲁肃[J].襄樊学院学报,,31(10):23-27.
[22]郑佩鑫.鲁肃三策与东吴建国[J].春秋,(06):35-37.
[23]胡莲玉.明代戏曲选集中的《单刀会·鲁肃求谋》辨析——兼论《三国演义》对三国戏曲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04):68-73.
[24]王伟.从纯文本角度看《三国演义》中鲁肃形象[J].文学教育(下),(10):24-27.
[25]崔积宝.论《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形象[J].学术交流,(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