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波谲云诡,我们为您探奇解密,始终如一
客观的说,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在不同阶段的平均国力处于最末位。而在蜀国国力达到顶峰之际,曾分别发动对曹魏孙吴的征伐战争,大有天下归汉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蜀汉方面决策频频失误,不仅使一次绝好的统一天下的机会白白断送,还硬生生从喜剧变成了一场悲剧。
▲曹操剧照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家族势力又很庞大,可以看到,在他得势后,阵营中的许多名将都是其本家人。吴国孙氏家族盘踞东南,至孙权时已是第三代,孙家经营数代,政权之稳固自非其他二者可比。比起“创业”的基础,刘备较之曹孙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大耳”刘玄德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是自己皇族贵胄的身份,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殊不知,中山靖王刘胜共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身份真假暂且不议,几百年下来中山靖王后代恐怕比比皆是了吧。
▲刘备剧照,有没有发现什么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刘备算得上是汉朝皇室成员中最有雄心壮志的一个了。比起其他皇亲国戚的浑浑噩噩、自甘堕落,出于皇室偏支没落贵族之家的刘备,早就立下了归复大汉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宏愿。他的一生都在为此努力奋斗,尽管有许多失误和冲动之举,终究瑕不掩瑜。
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而归,孙刘势力趁机反扑,白手起家的刘备在战争中获益最大,不仅化解了身死人手、家底覆灭的危机,更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荆州位置显要,孙刘二人曾在荆州势力划分问题上多次发生龃龉。后来在刘备提议下,孙权同意刘备以地易地,用江夏郡换取南郡。
▲荆州
孙权深知南郡战略意义重大,还做吃亏买卖与刘备交易,是出于几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孙权其时的主要战略方向仍在北方,以曹操为主要敌人,而曹操主要战略方向也是孙权。孙权认为过多地与刘备纠缠,难免在西方浪费国力,不利于北抗曹操。第二,孙权此举也有拖刘备下水,令刘备势力分担北方曹操威胁的意图。荆州是三方势力博弈最前线,孙权独力抗击曹操不免有些勉强。
▲孙权剧照
除此之外,此举还能稳固孙刘联盟关系,打击孙权体制内部的保守反刘派。要知道,此时孙刘刚经历联合抗曹,正处于政治外交关系的“蜜月期”。作为江东领袖,孙权必须在不同时期给予亲刘派和反刘派不同的对待,这是符合江东集团整体利益的。
于是乎,刘备孙权各得其利,荆州势力归属问题的争议暂时告一段落。
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隆中对之时,诸葛亮曾提出蜀国夺取天下的战略构想,即兼具荆益,交孙伐曹。既然荆州已然基本上掌握在手中,那么进取益州的日程就不送耽搁了。年,刘备正式对益州用兵,未到两年即获得成功,刘备自领益州牧。击败曹操势力的染指后,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一个顶峰。
▲诸葛亮剧照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蜀汉国力达到顶峰之际,战略决策上的频频失误,生生断送了蜀汉的大好前景。
刘备夺取益州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对曹魏集团发动北伐,进攻要地襄樊。万人敌就是万人敌,关羽主力北上,一路势如破竹,无人可挡,水淹七军之役更是令曹魏胆寒。关羽威名一战而成,曹操为避其兵锋,甚至一度考虑迁都。
关羽专注于对北方曹魏集团的攻伐,对背后的“表面”盟友孙吴却缺少防范。曹魏抓住孙吴对蜀汉政权日益壮大的担忧和对收回荆州的渴望,并以封授江南给孙权等条件作为筹码,成功鼓动孙吴出兵攻取荆州。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俘。
▲关羽剧照
当时曹操刚刚经受汉中之败,又在襄樊方向遭受重创,政权岌岌可危。此时的蜀汉,国力士气达到顶峰,是距离灭亡曹魏最近的时刻,不料关羽败走麦城,将一切又恢复原状。
之后,刘备悲痛于关羽之死,更对东吴的背信弃义大为恼火,排除异议,率蜀汉主力东向伐吴,致有夷陵之败。时隔数年,蜀汉连经两次惨败,国力大损。刘备从赤壁之火中起家,又在夷陵之火中走完自己的一生,不仅令人感叹世事无常,兴衰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