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为什么石家庄特色美食是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14.html

上个月,河北省会石家庄因为新冠肺炎封城。几天之后,微博上就有人感叹,当初武汉封城的时候大家都说“热干面加油”,之后是乌鲁木齐封城的“拉条子加油”等等,唯独石家庄都封城好几天了,还不见此类言论出现,可见石家庄实在是没啥好吃的。

随后便有石家庄当地网友指出,其实石家庄的特色美食名叫“正宗安徽牛肉板面”!这还没完,紧接着《河北日报》官方微博竟然真的喊出了“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加油”的口号。

此种怪事勾起了我的考据癖。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这并不是开玩笑,最近几年有许多石家庄人感叹本地到处都是板面馆,俨然成为了“板面之都”,媒体中也不乏此类报道。例如年11月5日的《河北青年报》便刊载了一篇名为《学府路板面摊那叫一个火》的文章,称在学府路有一个板面摊特别火爆,到晚上有50多人同时就餐,30余人排号,工作人员用扩音器叫号。许多人专门开车过来吃板面,路边停靠着奥迪A6、Q7,丰田霸道、凯美瑞,雪铁龙,别克君威。还有网友称曾在这家板面摊见到了价值百万元的捷豹豪车。

年8月3日,《河北青年报》与《燕赵都市报》同时报道了石家庄出现元一碗的“天价板面”。记者在去该店采访时看到价目表上共有6种面,其中3种的价格比较正常,另外3种分别为元的“火鸡豪华板面”,元的“豪华牛肉板面”和元的“豪中豪牛肉板面”。“豪华牛肉板面”注明食材为1.2斤澳洲龙虾一只,冬虫夏草一根;而“豪中豪牛肉板面”的食材则是“天上四种、地上四种、水里四种”。面馆负责人否认元的板面是炒作,并称定价高是因为食材昂贵,而且是由12名“国字号”厨师制作的,顾客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饭店仅准备食材就要一个月,厨师制作则需一小时。“豪华牛肉板面”已经推出了半年多,一共卖出去4碗。记者随后联系了物价局,答复是饭店明码标价,物价局无权干涉。

对于石家庄为什么有这么多板面店的问题,其实网上早有讨论,年11月30的《河北青年报》也刊载过一篇名为《安徽本地并无“牛肉”板面》的文章。文章援引一位安徽宿州网友的说法,称自己在老家并没有听说过安徽牛肉板面,第一次听说安徽板面还是年去天津上大学的时候。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安徽省内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流行板面,传说中“安徽牛肉板面”的发源地是位于安徽东北部的阜阳市下辖的太和县。但是,太和当地网友、在石家庄经营板面馆的太和人以及阜阳市餐饮业从业人员都表示在太和只有羊肉板面,没有牛肉板面这一说,当地的店铺招牌基本上都是“太和板面”。因为北方人不太爱吃羊肉,所以来此开店的太和人就把羊肉换成了牛肉。至于为什么石家庄人偏爱板面,他们的解释是河北地区盛产小麦,北方人也比较爱吃面食,所以板面比较有市场。

那么,板面是否有资格称为石家庄特色美食呢?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看一看板面产业在太和的现状。我查询了阜阳当地媒体的报道,发现板面已经成为了太和县的支柱产业。太和羊肉板面制作技艺是当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还编制了《太和板面制作规范》。据太和县烹饪协会及相关部门年的统计,当时太和县在全国各地从事板面经营的人员达4万人左右,相关的从业人员总数达10万人左右,而太和县户籍人口只有万。太和籍板面从业者分布在全国三分之一的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最为密集,还开到了马来西亚等国家。

其中,旧县镇大张村有“板面之乡”之称,当地人在广场上塑了一座铜像:一位男童端坐在桌前,手持碗筷;一位小伙则拉开架势,准备往锅里下面条。这里的群众宣称太和板面的发源地就在他们村,全村多户村民中,有近户外出卖板面。

文化地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食物景观”(foodscape),板面就是个例子,它已经成了太和人地域认同的重要载体。有人创作了一首《太和板面之歌》:“有那么一个地方,它名不见经传,却有着很多的小吃特产。贡椿、粉鸡、还有油茶,最牛的还是太和板面。常年在外的人呐,回来要吃一碗,解一解那么多年思乡的情感。上学的孩子们放学要吃一碗,所以才会考出那么多状元。再叫个鸡蛋,这才是重点。走遍了各地的人呐,看尽了世间的人生百态、苦辣,尝一口家乡的板面呐,什么困难、艰苦都不是事啊!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坚信生活有不同奇迹发生,尝一口家乡板面啊,相信家乡会有大好前程……”

对于太和板面的起源,通常的说法如下:

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道、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添加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颍(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

在我国各种小饭馆的墙壁上经常会看到此类故事,当不得真。此前在微博上有一些人探讨过中国各地特色美食的渊源问题,结论是许多自称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美食,真实的历史往往相当短,甚至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

为此,我在读秀网进行了一番检索,想追溯一下板面的渊源,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所有出现“安徽板面”“太和板面”概念的文献全部出自年以后。

这也符合我个人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河北唐山念中学,学校对面公园大门外有一大块空地,每天早晨那里都摆满了早点摊。当时板面摊永远是最火爆的一家,通常都需要排队,有时候我去的晚一点,为了不耽误早自习,只好改吃其他早点。我印象中,所有人都只称其为板面,没人提到过它是从哪里传过来的。我曾听去过北京的同学谈及北京人吃板面的习惯:先吃最上层的辣椒,再吃青菜,最后吃面。这种高大上的“层先法”让我误以为板面是从北京传过来的。

那么,如果板面确实是起源于太和的传统美食,为什么在年之前却没有出现“安徽板面”“太和板面”这样明确的地域概念呢?

阜阳当地媒体关于板面的报道虽然众口一词,但仔细检索,也有极少数报道透露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

年12月7日的《颍州晚报》刊登了《太和板面之歌牵动多少游子思乡情》一文,其中提到:

太和板面的由来,没有人去考证过,但年过35岁的太和人都知道,太和板面并非起源于太和,而是一种外地小吃。“20多年前,板面在太和街头出现时,店外的招牌上大多写着‘羊肉板面’。”

而年4月8日的《颍州晚报》的另一篇名为《太和板面》的文章写道:

板面落户太和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光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陈氏农民兄妹外出河南某地学习面食制作,归来后加以精心改进。当时陈家兄妹在太和县城最南端还不繁华的人民南路,租用一间砖瓦结构的门面房,挂牌开起了第一家名为“豫皖板面”的小面馆。不久,陈家妹子结婚嫁给葛姓人家,兄妹合开的“豫皖板面”也分为“陈记板面”和“葛记板面”两家。后来,陈、葛两家分别将板面制作手艺传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儿女及其他亲戚朋友,再后来逐渐外传,随着太和县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以陈记、葛记、王记、张记等姓氏和谭街板面、老街板面、华中板面、中华板面王等为店名的板面馆在太和县城发展开来……

如果这两篇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其中的“河南某地”指的是哪里呢?继续通过读秀网搜索,我发现与“安徽板面”“太和板面”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不太出名的以地域命名的板面品种:“新野板面”。而且它的出现远早于“安徽板面”和“太和板面”。这里的新野,即河南省新野县,与太和县相距多公里。而新野县归属的南阳市,正是前述“太和板面”起源故事中的“宛”。

根据我能找到的资料,关于“新野板面”的最早记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年的《南阳副食志》描述:

南阳地区饮食服务公司于年10月在南阳市体育场组织了风味小吃展销会。展出主副食品品种共64种,其中博望锅盔、镇平侯氏烧鸡、唐河空心油条、新野板面等8个品种推荐到省展销。

当然,“太和板面”与“新野板面”虽然都叫做板面,却可能是各自独立起源的两种食物,做法并不一样。我找到的关于新野板面具体做法的最早记载,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于年出版的《家常面点》一书。书中将其称为“板面(河南风味)”:

这个做法与今天的“太和板面”没有多大差别。而从年新野板面第一次在展销会上出现,到年《家常面点》一书的出版,时间上正好对应《颍州晚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氏兄妹外出河南某地学习面食制作”的说法。

此外,据《河南省新野县物产志》记载,早在清代,县城和新甸铺饮食业中就有板面经营,世代相传,沿袭于今。板面馆内,经常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尤以马富恩板面最佳。……板面师傅马富恩曾两次出席南阳地区商业局、河南省商业厅举办的地方风味小吃展览会,被誉为“板面技术能手”。临近的邓县、唐河、襄樊,远道的洛阳、开封等地,多次派人投师学艺。

当然,这里关于板面在清代就已出现的记载仍然存疑,但板面制作技术随着外地人前往新野拜师学艺而向外传播应该没什么问题。

而在年《中国食品》的一篇名为《新野板面》的文章中,除了制作技术,还谈到了新野板面的起源问题:

相传三国时,刘备为恢复汉室,曾与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屯兵新野。张飞力猛食量大,对厨师烹制光滑细软的面条很不满足。为了适应其口味,厨师反复琢磨,终于摸索出一种耐嚼又壮口、滋味鲜美、形态独具的“板面条”。张飞尝后,连连称赞,遂常食此品。

很显然,这个故事与“太和板面”的起源故事如出一辙。

从以上这些资料可以看出个大概:板面本来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就存在于河南新野,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向外传播。当板面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安徽太和之后,在当地落地生根,太和人还对板面加以改良。阜阳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之一,随后大批学习了板面制作技术的太和人外出开店,使太和成为了继新野之后的又一个板面传播中心。而由于各种原因,板面从新野本地向外传播的势头却不及太和。在年之前,人们并不特意强调板面的起源地。而此后随着太和板面产业的发展,太和最终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板面起源地,连板面起源故事也相应地改造成了阜阳版,而“新野板面”反倒鲜为人知了。

那么,新野是不是板面的最终起源地呢?一些当地人自己的文献都予以否认。例如年出版的《南阳商业志·下·初稿》认为,板面为“引进品种,进入我区已有百余年历史。”

当然,此种说法也未必可信。由于没能找到年之前的记载,这个问题只能暂且搁置。

说了这么多,是时候回到前面的问题了,板面是否有资格称为石家庄特色美食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食物在各地不断流传的过程中,势必出现不同程度的改良和分化。太和自身也不是板面的起源地,但在板面制作技术传入之后,能够对其加以改良,最终创造出“太和板面”的概念,并成为了板面的另一个传播中心。那么,如今的石家庄作为“板面之都”,已经出现了在“太和板面”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板面也已经成为了石家庄人地域认同的一部分。因此,经营板面店的石家庄人完全可以将“正宗安徽牛肉板面”的招牌摘掉,代之以“正宗石家庄板面”。至于板面起源故事的主角,也可以由张飞改为赵云,我试着编了一个:

相传石家庄板面源于三国时期。名将赵云又称“常山赵子龙”,常山即今天的石家庄正定县。赵云年少时在家乡练武,吃面总嫌太软、不筋道、清淡无味,其母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而后赵云又指明要用牛肉做汤为料,其母添加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牛肉一起为赵云做面,赵云吃后顿感可口。之后石家庄板面便在河北广为流行。

Danjon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8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