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部小说而闻名天下,因一部影视作品而深入人心的陕西文化IP“白鹿原”,在资本的追逐下,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快速崛起又迅速萧条。然而,资本大潮涌动下,速生速死的特色民俗村项目不只“白鹿原”一例。目的地政府以及资本方对于文化IP的争夺,有些在博弈中找到了平衡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有些则在同质化竞争中,被商业化掏空了“灵魂”从此一蹶不振。
家商铺关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继续扩建
商业业态单一、大量商铺关门。从去年年末就已陷入萧条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如今依旧难见昔日的热闹景象。
近日有媒体报道,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巷道内几乎空无一人,大量商铺关门。还在坚持营业的少量店铺被集中在中间平台的巷道里营业。据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景区仍处于升级改造期,新的运营团队已经进驻,景区内多家商户大多处于关门状态,每天来游玩的游客不足千人。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小吃街上的萧条景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总占地面积亩,投资额3.5亿元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来说,每天不足千人的游客规模与年5月1日开业当天接待12万人次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游客的下滑以及同质化的竞争也为招商增加了难度。
早在去年12月,新入驻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运营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公司刚接手景区,目前要再次对空铺进行招商。然而,半年以后多家商户仍处于关门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了新进驻的运营团队在招商方面进展并不明显。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负责人向媒体介绍,运营公司资金困难,正在积极融资,想要把后期项目提前,但截止目前还没有结果。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三期项目(图片来源蓝田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