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年》选发
第一章文化大事(1)
东汉
时间: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年初)
地点:当阳
大事:汉中王刘备麾下董督荆州的前将军、假节钺、汉寿亭侯关羽挥军北伐,一路上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梁、郏、陆浑等地豪杰皆相呼应。羽继而围攻襄樊,兵锋直指许昌。曹操被迫与幕僚商议迁都之事,以避其锐。孙权在此时派都督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尽虏羽士众妻子。关羽退守麦城,兵败被擒,与子关平在当阳被杀。
解读:
关羽之死,是东汉末年发生的最悲壮的事。
经过多年的内战,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天下人已无“复兴汉室”之心,只有关羽还在为当年的誓言努力。因此,他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当北伐不断胜利的时候,曾经的盟友却与敌人暗中勾结,两方尽出股肱之力,对关羽进行轮番攻击。如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吕蒙、陆逊、潘璋、蒋钦、朱然等,一时之名将尽皆出阵,还有刘烨、司马懿、虞翻等一众谋臣竞相献计,可见孙曹两方都拼上了全部家底。而关羽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未见一兵一卒之援军,率麾下残兵与孙曹联军鏖战数月,最终被擒,殒命当阳。
以一人之力对抗天下大势,也许有人会觉得不智。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真正的士来说,为了春秋大义、江山一统,必须要义无反顾,死而后已。多年以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在《出师表》中写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经典语句。从这个角度来说,关羽之死虽可悲,又何其壮哉。
蜀汉
时间:章武元年(年)七月
地点:成都
大事: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自成都起兵讨伐孙吴,“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等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群起响应。最终战争失败,张飞、刘备接连殒命。孙权改武陵郡治所“汉寿”为“吴寿”,延熙十一年(年)又改“吴寿”为“龙阳”。
解读:
此战之后,吴主将“汉寿”改为“吴寿”,这体现了孙吴方面深层的用心。
关羽是受汉天子封赐的汉寿亭侯,他的食邑汉寿就在荆州,是武陵郡的治所。武陵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常发生暴动,在东汉历史上有多次“武陵蛮”袭击治所的记录。据《后汉书.南蛮列传》载,从建武二十三年(47年)到中平三年(年)这年的时间里,荆州的蛮族平均每十几年就发起一次暴动。这都是上千人的大规模动乱,至于百十来人的小股反抗,也许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自建安六年(年)关羽随刘备入荆以后,直到北伐以前的这段时间里,荆州却没有发生过一次民族冲突,可知关羽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关羽逝世以后,“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则再次暴动,他们在刘备起兵时遥相呼应,在刘备失败后仍然继续抗争,令东吴统治者不得不多次派兵镇压。这说明,他们不愿意听从东吴号令,并且愿意为关羽复仇。因此,孙权将“汉寿”改为“吴寿”,后又改“龙阳”,也是希望包括这些“蛮族”在内的荆州民众能对“汉寿亭侯”这个精神符号逐渐失忆。
不过,汉寿虽然改名了,但汉寿亭侯却一直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之中,并通过迁徙传播到更多的地区。今天,遍布在云南、广西、广东、贵州、江西、湖南、福建以及海外的苗、壮、彝、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关公信俗,他们很多都和“荆州蛮”在族源上有密切的关系。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关公诞”万人巡游)
时间:景耀三年(年)
地点:成都
大事:秋九月,蜀汉追谥故前将军关羽曰壮缪侯。
解读:
后世有人认为“壮缪”并非嘉名,有贬低之意,因为蔡邕《独断》云:“名实过爽曰缪”,可见蜀汉后主的态度。也有人考证说“缪”通“穆”,是个好字,即“布德执义”的意思。但是,刘备的吴皇后就被谥为穆,说明“缪”与“穆”在同一时期两个谥号是并存的,所以不太可能互通。
西晋
时间:太康元年(年)
地点:洛阳
大事:陈寿历经十年艰辛,编纂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展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其中描写关羽的内容是历史上最早的关公信息文化。
解读:
在陈寿看来,汉寿亭侯并非毫无缺点,他认为关羽最大的缺点就是刚而自矜,这也是后世有学者将荆州之败完全归咎于关羽的原因。但是,自《三国志》面世以后,关羽、张飞一直是勇者的完美象征,清人赵翼就曾在《廿二史札记》中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在《三国志》以后的二十一部官修正史中,除《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金史》不直接涉及关羽以外,其它十三部正史均有内容直接涉及关羽。特别从《晋书》《南齐书》等早期记录来看,刘遐、王飞、邓羌、梁崧、赵昌、李庠、檀道济、薛安都、垣历生、杨大眼、崔延伯、萧摩诃等两晋南北朝时的名将,都被时人以关、张相誉,而且这些名将的阵前杀敌之行为也多被人以“关羽斩颜良”相提并论。这说明,关羽在中国官方传播系统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溯其根源,这都是陈寿的功劳,如果没有他的记载,也许关羽的形象将在正史中淡化,甚至消失。
另外,《三国志.吴书》中提到的“关羽濑”,是最早的关公地名文化,也是关公文化形成的标志。
南北朝
时间: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年)
地点:樊城
大事:北魏孝文帝元宏给南齐将领曹虎的《皇帝谢伪雍州刺史书》中提到“卿进无陈平归汉之智,退阙关羽殉节之忠”,这是正史中第一次有人提到关羽具有忠的精神品格。
解读:
此事载于《南齐书?列传第十一》的曹虎传。当时,元宏正帅兵攻打南齐,南齐守将曹虎在襄阳樊城等地闭壁清野,不和元宏正面交战。元宏最终只得撤军,并留给曹虎一封书信,嘲笑他“机勇两缺,何其嗟哉!”信中提及了关羽的殉节之忠。
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鲜卑族君主,对汉文化青睐有加。
汉文化形成于汉代,而汉代又是个大一统的朝代,其主流思想强调“忠”的唯一性。如《春秋繁露》中提到:“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人只能忠于一个对象,也只有在忠于一个对象的时候被称之为“忠”,同时忠于两个对象就是“患”。这曾经是汉代臣民的普遍信念,因此才会有卫青、霍去病、班超、陈汤等一众忠臣良将的事迹彪炳史册,关羽也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人大多受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以为关羽所忠的自然是刘备,其实并非如此。想当年,关羽虽然随刘备一同起义,但他们当时的目的是“勤王”,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最后,关羽死于刘备称帝以前,他所效忠的对象是唯一的,那就是汉室。一直以来,关羽对于刘备是“誓同生死”的义,而不是忠,这和当时孙、曹等军阀势力中家臣对于主公的“忠”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北魏孝文帝才会称赞关羽具有“殉节之忠”。
时间:梁大宝二年(年)
地点:江陵
大事:侯景攻击荆州,派大将任约率精兵数千至赤亭(今湖南华容南)。六月,梁将胡僧祐、信州刺史陆法和纵兵迎战,侯景军溃败,被杀及溺死者众多,任约被擒送至江陵。后世认为此战之胜有赖关羽的神灵相助。
解读:
《北齐书.陆法和传》对此事的记载是:“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自法和军出,无复一验,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约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于是大溃,皆投水而死。”唐代董侹在所撰的《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中则认为此战是因关羽显灵助战而获胜,且“聆其故实,安可诬也”。
关羽死于荆州,这提高了他在当地成神的可能性,因为荆楚之地向来有崇拜英雄的传统。《九歌.国殇》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首产生于几百年前的楚国诗歌就像是关羽父子的真实写照。而且,关羽死后,仇人吕蒙竟然离奇毙命,紧接而来的是席卷荆州的瘟疫。这必然会让人们在这种崇拜中掺进了大量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长期以来,这种复杂的感觉一直在影响着人们,以至于遇到比较灵异的事情就会与之联系。就像在陆法和大战任约一役中,任约军猛然间看到对方士兵竟然在江面上踏水而来,必然会受到惊吓,乱作一团。对于江陵守军一方来说,这种场景又和数百年前的“水淹七军”有几分相似之处。
南北朝时期的地理文献《水经注》中说:“(江陵)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之。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关羽因江陵城是自己筑就,所以没有强攻,这件事已经有护佑江陵的文化因子。另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载:“(江陵)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有理由认为,这位城隍神便是曾经修筑江陵城的关羽。所以,当强敌来袭之时,整个江陵城的神祠在此时竟没有一个灵验的,这不得不让人认为是江陵之神的关羽已经到战场上助阵去了。
陆法和本就是个神秘人物,他的事迹仅见于《北齐书》,该书就是把他当作得道高人来写的。比如说他隐居百里洲,自称“荆山居士”,衣食与僧侣相同,“容色常不定,人莫能测也”。侯景在未反之时,陆法和就曾预测到了要和侯景开战,曾对南郡朱元英说:“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还有他让渔民放生,渔民就打不到鱼;他劝人杀牛之后要作功德事,人不听的话就会死;他精于医疗之术,凡有恶疾之人,吃了他的药,一般不过三符即能好转;他还曾令人在江陵城下挖出了当年诸葛亮埋下的弓弩箭簇......如此等等,神乎其神。陆法和大战任约之事为关公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且从时间上来说,这件事应当是关公文化与佛教结缘的起点。
隋
时间:开皇十二年(年)
地点:当阳
大事: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往荆楚传法,创建玉泉寺。后世以关羽皈依佛法事,即附于此。
解读:
智者大师(-年),法名智顗,俗姓陈,字德安,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建者。智顗的父亲陈起祖曾在梁元帝萧绎身边做过散骑常侍。《续高僧传》中说他“颍川人也。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华容焉。”可知他自小生长在荆州。当时关公信仰在荆州范围内已经形成,智顗对此应该并不陌生,特别是关公助战陆法和一事。另外,智顗的弟子灌顶曾在《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提到,智顗刚开始在玉泉山传法之时,正赶上旱灾,荆州官民皆以为这是神灵发怒的表现,因此并不支持智顗传法。这位神灵是谁,灌顶并未说明,但后世普遍认为就是关羽。
天台宗是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在教义中借取了许多中华本地文化元素,荆南一脉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关羽神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化元素。从历史发展来看,关羽皈依佛法之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
时间:仪凤年间(-年)
地点:当阳
大事:禅宗北派六祖神秀依附玉泉寺创建度门寺,后世以关羽为护佛伽蓝事,即附于此。
解读: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六《玉泉山关公显圣》中说到:“且说关公一魂不散,悠悠荡荡,乘云而飞。忽至一处,地名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一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是时云游天下,来到此山,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止有一小行者,时常下山化饭度日。当夜月白风清,正值三更时分,净禅师在庵中坐禅,忽闻空中有人大呼:‘主人何在?’禅师命行者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右随从二将,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报禅师,禅师知是关公与关平、周仓也。待云头飞至庵前,禅师以手中麈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关公闻言,英魂顿悟,即落云下马,叉手立于庵前曰:‘吾师何人?愿求清号。’禅师曰:‘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何不识普净也?’公曰:‘某虽愚鲁,愿听清诲。’禅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只以公所行言之: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公何必疑惑于是?’公遂从其言,入庵讲佛法,即拜普净禅师为师。后往往显圣,乡人累感其应,因此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后《传灯录》记云:大唐高宗仪凤年间,开封府尉氏县有一秀才,累举不第,三上万言策,皆不中选,遂乃出家,法名神秀,拜蕲州黄梅山黄梅寺五祖弘恩禅师为师,学大小乘之法。后云游至玉泉山,坐于怪树之下,见一大蟒,风簇而至。神秀端然不动。次日,于树下得金一藏,就于玉泉山创建道场。因问乡人:‘此何庙宇?’乡人答曰:‘乃三分时,关公显圣之祠也。’神秀拆毁其祠,忽然阴云四合,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神秀仰面问之,公具言前事。神秀即破土建寺,遂安享关公为本寺伽蓝。至今古迹尚在。神秀即六祖也。”
神秀是唐代著名高僧,曾在黄梅东山寺向禅宗五祖弘忍求法,深得器重,有神秀上座之称。弘忍圆寂后,神秀去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后,派人迎请至洛阳,奉为长安、洛阳的两京法主,受极高礼遇。虽然他与关羽显圣的渊源目前最早见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明末清初出版的《历代神仙通鉴》等晚近书籍,但玉泉山曾是神秀早期传法的基地,这就让他们之间在文化上产生了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且,神秀有一位弟子名为普寂,人称法山净,应该就是普净禅师的原型。
时间:建中三年(年)
地点:长安
大事:礼仪使颜真卿奏请武成王庙配祀增加关羽等共64人。
解读:
事见《新唐书》卷十五《礼乐五》。
武庙祭祀制度,启始于唐朝玄宗时期。在唐代以前,虽然有帝王祭祀“兵主”,如秦始皇、汉高祖,但都没有建庙,而且那时祭祀的是蚩尤。自唐代建庙以后,祭祀对象即被定为太公尚父吕望(即:姜子牙)。
开元十九年(年),唐玄宗置太公尚父庙,以张良为配,以历代良将为十哲侍于两旁,除祭典规模外,祭品、礼乐都和文宣王庙(即:孔庙)一样。朝廷规定,每逢朝廷发动战争,将士们在出征前都要到太公庙辞行。天宝六年(年),朝廷再次规定,参加武举科考的举子,在考试之前,也先要拜太公庙。上元元年(年),唐肃宗尊太公吕尚为武成王,其祭典规模从此和祭祀孔子完全一样,并确定了配享的十哲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朝廷每年于中春、中秋两次祭奠,但这时武庙的名字依然称为太公尚父庙。
建中三年(年),当时身为礼仪使的颜真卿上疏唐德宗,奏请将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并“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唐德宗准奏,遂后诏谕史官考订出古今名将,将他们画成神像,供奉在武成庙之中配享。这样做是要和孔子的文宣王庙对等,因为在文庙中除供奉孔子、颜回、十哲外,还供奉着孔子的七十门生。
此时正是唐德宗与颜真卿君臣立志削藩,整顿朝纲之际。朝廷所选出的古今武将都要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忠”和“勇”。史官们通过考证,定出了六十四员武将,其中就有关羽。这是关羽第一次进入国家信仰体系。
时间:贞元二年(年)
地点:长安
大事:刑部尚书关播奏请裁撤武成王庙配祀之“异时名将”,即和吕望不在同一时代的名将。自此,唐代武庙只祭武成王姜子牙及留侯张良,包括关羽在内的诸将不再祭祀。
解读:
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元和姓纂》提到过关播其人,并认为关播就是关羽的后代。作为后代子孙为何提议裁撤包括自己先辈在内的武庙配祀?此中缘由,耐人寻味。
不过,既然《元和姓纂》认为关播为关羽后人,应是时人共识。裴松之《三国志注》曾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可知不正确。
时间:贞元十八年(年)
地点:当阳
大事:董侹撰《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解读:
此篇文章辑录于《全唐文》,为现存关羽成神之最早记载,是今人研究关公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裴公乃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均。裴氏一门乃河东望族,在关公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代
时间:后唐明宗年间(-年)
地点:洛阳
大事:《(后)晋故陇西郡夫人关氏墓志铭并序》称唐明宗皇妃之母关氏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关)羽之后也”。
解读:
此文见《千唐志斋藏志》,其中说到:
“陇西郡夫人关氏,即同州冯翊县人也。其先春秋时未详所出,蜀将镇国大将军、荆州都督羽之后也。因徙陇西,乃郡焉。则龙逢逆鳞,次则云长战勇,其后代生俊哲,世不乏贤。”
这是关氏一脉在唐代已经子孙繁盛的又一证据。
另外,文中的“龙逢”,当指夏代名臣关龙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