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心态阳光,风度优雅。在此祝您艺术生命长青,身体健康,福寿绵长。”――婚姻调解员崔抗美
开心每一天
邹演存老先生是襄阳市第一届文联主席,被誉为“文化老人”。我的父母和先生的岳父母是邻居,幼时我和父母居住在襄阳古渡官码头,粉墙黛瓦的明清风格院落里,邹先生的岳父岳母住在中间有天井的四合院内,邹先生常去看望他们,所以我经常能见到邹先生。
印象中的邹先生总是文质彬彬,脸上挂着淡淡的谦和的笑容,这笑容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未消失。长大后我常纳闷,十年浩劫,历经磨难,怎么就没见过先生颓废、沮丧,俨然一副精神贵族的风范。
邹老先生曾生过一场大病,但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晴天的早晨,他会推着轮椅出来活动活动,刚开始遇到时,我会上前自告奋勇:“我来推您吧!”先生笑着摇头说:“要活动,每天走三趟。”年已九十,先生身体状况良好,听力下降后,改用纸笔与人交流。
先生说:“活一天就开心一天。”听说有人早上在紫贞公园写字,他就带上文房四宝,让孙女开车送他去公园一同挥毫泼墨。我敬佩他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对人生风雨的潇洒豁达,以他为榜样,我亦开心过好每一天。
在唐诗里寻找襄阳
邹演存年出生于樊城老街苏家巷,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结束了学校生活,初中是他的最高学历。解放前后在报社、文化馆、文化局、文联工作。40年的工作中,其领导下的襄阳文化工作屡创佳绩,多次获得省市乃至文化部的嘉奖,他也是我市首位出席全国文代会的代表。
年离休后,看起来邹演存好像离开了文化界,但他却试图在文化这个领域寻求更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在年,邹老被查出患了上腭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邹老感到了一种事业未竟的忧虑和时间的紧迫。在治病期间,由于口腔手术不能开口讲话,他便埋头读书,一刻也不愿意耽误。在阅读中华诗歌精品《全唐诗》时,他仔细研读那些咏颂襄阳的好诗,从近6万首唐诗里筛选出首咏颂襄阳的诗歌。由于使用的《全唐诗》是竖排没有断句的微缩本,并且讹误遗缺较多,他便拿着放大镜,逐一进行勘误校正、注释,并亲笔将这首唐诗写成长达40米的书法长卷,亲自制作,先后印成简装小32开本和竖排线装的《唐诗三百咏襄阳》。时值我市举办首届诸葛亮文化节,邹老编篡的这个线装本被视若珍宝,成了市领导出访或接待宾客时馈赠的礼物。
弘扬襄阳历史文化
20多年来,邹演存致力于挖掘、整理、记录、宣传和弘扬襄阳的历史文化。虽然身患癌症且是一介布衣之身,但他热爱襄阳的热情不减。邹老把整理地方史料、 留下宝贵的民间文化史料
年5月,邹演存向市档案馆捐赠了个人档案资料共计多件(册),其中包括《襄樊故迹谈》、《唐诗三百咏襄阳》(册页书法手稿)、《米芾襄阳族裔脉源考》、微雕《孟浩然襄阳诗选刻石》、《襄樊老年书画集》等反映襄阳地方特色的著作,以及24万字的小说《荒唐帝王家》手稿及出版物,还有他为光武帝刘秀故里白水寺百龙壁搜集设计的百龙图原始底稿等。他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也是尽心尽力,还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古砖、陶片等无偿捐赠给档案部门以供研究。
为了留下宝贵的民间文化史料,特别是为了核实民俗风情杂忆中的细节,邹老走街串巷,广采博集,挖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襄阳的民间音乐、风俗、建筑、饮食和方言。这些为后人了解、研究襄阳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为历史名城留下了宝贵的民间文化史料。
86岁高龄的邹老认为,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传统的东西造成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民间传承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有责任在这个时期对襄阳正在迅速消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把它整理、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漱心养德性淡泊励志自天演,荩忱系乡里耕砚著述后世存”,这副嵌名对联是文化老人邹演存的真实写照。
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