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传承本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保护好传统民居和自然村落。

  古村落和传统民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村落文化景观,都属于它自己的一段特殊的发展历史。这种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景观,并成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不但能增进人们彼此间的情感,促进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包容,同时还是增加每一个成员的历史认同自豪感和归属感。建筑是有生命的,跳跃的生命符号反映的是人文思考,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折射着时代的进步。乡村传统的村落、独特的建筑布局、生活方式、节庆习俗和农事活动都是农耕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建筑物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有序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民居是节能(低碳)建筑,如徽派民居、北方的窑洞,具有隔热、保温、隔音、透气性好、质量轻等优点。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城市文明对乡村强大的辐射力,许多经营者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现在流行的观光旅游,因而不但没有珍惜、保护和利用原先遗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乡村特色,反而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将传统的、各具特色的民居,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统一模式,失去了地方特色和个性。这种做法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失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建新不能废旧,历史不能复制”。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它是民族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实践证明,当今中国最具吸引力和最受人们喜爱的杭州、苏州等城市,正在得益于它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今中国好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无一不是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和古村落保护好的,如安徽的西递村、宏村、三河古镇;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江西的婺源;上海的朱家角等。这些古村落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明清建筑、小桥流水、农耕文化都是江南秀美景色的集中体现,都具有独特地观赏价值。古村落的建设都遵循的是中国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要敢于对城市化的无序扩张表示反对,不要认为这是在逆潮流而动反对城市化。西方一位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专家曾面对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人们说:我们现在有的物质,你们以后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文化遗产我们永远不会有。

  (二)构建农耕文化展览室。

  为了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西方国家这一类的家庭展览室很多,现在我国有些地方也已经开始建农耕文化展馆、农耕文化园了,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徽石台县、湖南耒阳、湖南衡山、江西南康、湖北襄樊、山西榆次后沟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陕西杨陵的农业历史博物馆,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还有湖南郴州、江苏扬州、山西阳曲、山西运城、四川峨嵋山、福建宁德、浙江台州等各地,正在启动和即将建成农耕文化园或相关博物馆,民俗风情园、生态农业园正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收藏民俗、守望民间,成为21世纪中华文化的热点。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这些可亲可敬的旧物和传统农事已距离都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重读“往事”竟有恍若幻梦之感。城市喧嚣繁华背后的寂寞常常需要宁静自然来填补和平衡,也许在农耕文化的宁静中,人们更能洞观沧桑世事,回望人生行止间的哀乐得失。最真实最自然去掉了浮饰和光环的生活,使人能够直窥心中最本质的生活欲望。那秋日、蓝天、晚霞、农景中的壮阔与淡定,其实依然无不深藏着人们无尽的乡土眷恋。

  (三)重视农耕文化的参与和体验。

  不管有多少原因,人都不应该不爱田园。因为,是田园养育了我们。而且田园能舒展人们心里的紧张和阴郁。面对春天绿油油的庄稼地,我们会丢下烦恼,心旷神怡;看着黄澄澄的秋季田野,我们会荣辱皆忘,欢呼雀跃。因为田园是我们中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之一,要展示田园的魅力并赞美她,对那些破坏田园的人要敢于谴责,不要认为这是在呼吁向农耕经济倒退。乡村旅游要重视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文化性与娱乐性、趣味性充分结合,给旅游者更大的空间,使游客获得娱乐、审美、亲历的体验。比如,为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辛劳”的项目;提供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如何使用这些古老的农用器具;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的饮食文化,让游客品尝具有农家特色的菜肴,了解饭菜背后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当地菜肴的制作。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可以使游客直接接触、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使游客置身于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落脚在安然平和的氛围里,感受到亲和的召唤,享受到沉稳与踏实,找回寄生的家园,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人生经历。

  (四)注重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协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资源、环境、空气等都正在遭到大量侵蚀和污染,乡村的传统活力在日渐衰退,乡土建筑在快速消失,乡土文化和精神价值正在被抛弃,整个村落文化面临传统被中断的威胁。有些封闭落后的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地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与传统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但来自城市的工业文明,对农耕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人类文明是在更替中有机链接,还是在对立中无情取代?现在的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在严重冲击或快速摧毁着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正发生着基础性的动摇,中国原有的农村在推土机下,很多传统民居、历史街区被无情的拆毁,许多建筑本可以继续使用而成为珍贵的记忆。近30年中国农村消失了40多万个村庄,眼看着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糟蹋完了的时候,有的人才发出“宁愿在古城里哭,也不愿在新城里笑”的哀叹。而大批城市打工者的心是漂泊的,家是漂泊的,牵挂也是漂泊的,人们的“乡愁”意识在真真切切地告诉你:“你没家了!”我们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只能在梦里呼唤着故乡了。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不仅保护好农村清新古朴的乡野气息,还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乡村质朴的农耕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进步昌盛的精神旗帜,同时标识着不同民族发展过程的历史路径,其对人的教化与陶冶功能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

  (五)注重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的衔接

  。我国传统节日都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是自然法则与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自身是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生命机体,它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植、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使流逝的时间以环状结构和着自然与人生的节奏,调节人们的生产生活频率,在给生活增添乐趣和生机的同时,反复激发社会心理,舒张人文情怀,使大众生活意志、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化。因此,弘扬农耕文化,应首先要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部分,使每个人普遍认同传统节日,成为节庆文化的传承人。

  民俗来源于人民对美的追求,是祖先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几亿人次回家过年,十几亿人同时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挂红灯、贴对联,都说明民俗是一个伟大的力量,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体现,民俗文化是人民共同情感的基因,是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力量。作为传统年节符号的春联、年画、剪纸、烟花、灯彩、社火等,广泛存在于祭祀、纪念、敬仰、迎送等节俗活动中,人们既可获得强烈的视觉美感,还可通过亲身参加活动,体验审美和获得深切的文化归属感。但是,今天的传统节庆更多地被视为物质享受和假日娱乐,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被淡化。节庆形式的单一阻碍着节庆文化的发展,过于注重物质形态和流于表面的庆祝方式让传统节日丧失了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的传承重在延续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现代生活的内涵,不仅是传承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乡村旅游的支撑力量。要想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扛起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这杆大旗,充分利用好传统节日这个平台,使农家乐、乡村旅游突出人性化、个性化、绿色性,传承地方特色、民俗特色、传统特色,以适应体验乡村旅游者们的需求。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和价值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理念。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对自然一味地征服、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掠夺。大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知识之源,千万要善待,绝不可忘记。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7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