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说花鼓
南蛮调北夸腔,编钟之乡梁山调。
育新苗谱新曲,守正创新唱花鼓。
八集系列播讲《炎帝故里说花鼓》——由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和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湖北经济广播联合出品。
系列播讲《炎帝故里说花鼓》,请听第一集:
随州花鼓戏之探源
在湖北的北部,有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扎根田野阡陌,深受百姓喜爱,它就是随州花鼓戏。当地有句俗语:“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鼓点响起,随州花鼓戏的唱腔便响起来了。随州花鼓戏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个剧种、全国74个濒临灭绝的剧种之一,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文艺年鉴》收录。
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作为南北文化荟萃的结晶,随州花鼓戏南北兼收、诸艺并存。它与“炎帝神农文化”、“古乐编钟文化”并称为随州文化“三宝”。
说到随州花鼓戏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随地人对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从用美好的乐舞愉悦神灵的宗教艺术活动,逐步发展到“以歌舞演故事”的形态,从曾国的乐舞到随地民间的歌舞,都丝丝缕缕可见随州花鼓戏的身影。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随州花鼓戏”,无其名,只有其实。
▲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文虎
研究发现,随州花鼓戏的起源与“炎帝神农文化”和“古乐编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文虎:
大家都知道,土鼓是炎帝神农的发明。神农其实是社神,每年祭祀土地的时候,都要敲打土鼓,那个时候就有了巫舞(舞蹈)。但是它不叫花鼓戏,它是宗教戏,但是它已经是舞蹈、音乐、歌唱的综合体了,从这里就开始了随州戏曲的发展历史。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王文虎
通过整理历史学家对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的比较研究,以及音乐学者对随州地区民歌的田野调查,专家们得到了这样的判断。王文虎:
我们现在对随州花鼓戏有一个判断,随州花鼓戏是曾随文化和炎帝神农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它的起源和炎帝神农氏和编钟文化是一致的。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咿呀唱腔穿越千年,随州花鼓戏在随州这片土地上绵延流长。可遗憾的是,关于随州花鼓戏流传的文字记载很少。年专家对随南洛阳、柳林等乡镇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三块清嘉庆初年(公元年左右)的碑刻,其中一块为“封山育林碑”,明确规定每年对育林条款进行重申,演戏以庆;对违反乡规民约者,视情节轻重罚戏一台,以示惩戒。此碑文从侧面印证了随州花鼓戏在清嘉庆年间已经是普遍的民间文艺活动,这证明随州花鼓戏至少已有多年的专业历史。
不过,人们还在随州北部的殷店东岳庙古戏楼发现了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碑文记载“自明迄今,五百余载。庙宇坍塌,戏楼残缺。”咂摸“戏楼残缺”这四个字,说明此地曾有戏楼,那么有戏楼就必有演出,这说明可能早在明朝初年随州境内就有专业的戏曲演出了。当然,这个推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相关考古新发现来证明。
▲随州花鼓艺术剧院院长何敬国
随州花鼓戏第一次大繁荣、大发展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全随州市境内成立职业、半职业的戏班有三十多个,真正是“村村锣鼓响,唱的花鼓腔”。以罗银、杜永义、李福元、刘凤梅为代表的花鼓戏班,长期活跃在随州地区,足迹遍布河南桐北、信阳,以及湖北枣阳南部、应山一带,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何敬国院长:
民国初期是花鼓戏兴盛的时候,涌现了一大批像彭马戏班、罗银戏班,以及杜永义、杜兴林这样有影响的戏班。年,又有李福元、聂太金、张凤春、刘凤梅又组成了“双凤戏班”,当时演出就在唐县镇、枣阳、双沟、襄阳南阳等地演出。年,戏班在应山演出的时候,被新四军第五师组成了文工团,当时人员有40多人。一直到年11月23日,对于花鼓戏来说,这是重要的日子。花鼓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年,随县党和政府就成立了一个专业的随县花鼓剧团。
年,随州花鼓戏专业剧团正式组建,以演出随州花鼓戏为己任,属于典型的“一戏一团”。随州花鼓戏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从建团之初到年“文革”前夕,随州花鼓戏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时期。十年间,随州花鼓戏剧团克服种种困难,排戏演戏,把党的温暖、政策送到农村、山区、基层,每年平均演出数百场之多。尽管当时剧团条件非常艰苦,但仍然坚持出人、出戏、出成果,整理改编了花鼓小戏《吴三保游春》,参加襄樊市(今襄阳市)和湖北省会演并获奖。创作上演了大型花鼓现代戏《山村锣鼓》,参加湖北省会演,该剧后被省歌舞剧团移植改编,参加了中南六省会演,开创了随州花鼓戏艺术创新之先河。
年至年的十年间,是随州花鼓戏的低迷期。由于种种原因,戏曲停演,剧团解散、演员流失,随州花鼓戏遭到重创。
▲戏曲电影《楚庄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州花鼓戏终于迎来了第三个繁荣时期。剧团兴旺发达,演出异彩纷呈,每年平均演出余场,足迹遍及随州山山水水。剧团领导和全体演职员,背着背包、拉着板车,深入乡镇、深入基层,深受随州人民的喜爱。剧团每到一地,当地群众邀亲接友前来看戏,场面热闹非凡。在艺术创新上,更是突飞猛进,到十年间,剧团先后有《赵五娘吃糠》《翠平卖猪》《大鹏歌》《古墓花魂》《赌场深渊》《三喜临门》等10余部原创剧目获省级奖项,拍摄了电影、电视等艺术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团年创作编排的传统古典历史剧《大鹏歌》,该剧先后参加省、地文艺调演,荣获襄樊地区创作、演出、导演、舞美、化妆、音乐、表演七项奖,荣获省金牌两枚、银牌三枚、随州市人民政府特别嘉奖两个。年秋季,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把《大鹏歌》摄制成戏曲电影《楚庄王》,并对外公开发行放映。随州花鼓戏“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成为随州市继编钟之后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但进入90年代后,随州花鼓戏与全国诸多剧种一样,遇到了外来流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仿佛一夜之间走向衰落,跌入低谷,昔日红红火火的随州地方剧种,几乎无缘再与广大观众见面。原来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变成了需要靠保护才能生存的文化遗产。
年,剧团改制,在湖北华中文交所打包公开拍卖,随州人何敬国斥资万元竞拍成功,并于年组建了非营业性质的随州花鼓艺术剧院,开展随州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当时的随州花鼓剧团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经费紧张,创作、排练、演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硬件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演出设施等。但,何敬国没有轻言放弃:
当走到这里头之后,道路并不平坦。痛苦的事儿蛮多,乐趣也有。但我想到有这么多人看戏,如果随州花鼓戏在我的手里丢了,我就是个罪人,我就必须坚持往前走。当看到每一部戏成功的时候,我也有一种乐趣。例如说我们《嫁不出去的姑娘》第一次在省里参加艺术节的时候,你们广播电台早上(新闻)有这么一段话“阔别了25年的随州花鼓戏进了江城”,我觉得这个时候,心里特别高兴。
何敬国提到的《嫁不出去的姑娘》后来改名为《公路孝女》。这部现代大型纪实花鼓戏,获得了湖北省第二届地方戏曲界戏曲剧目大奖,表演二、三等奖。此后,又获得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学奖”,实现了随州市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随州花鼓戏《公路孝女》
《公路孝女》讲的是一个被养路工人收养长大的女孩爱路养路、孝顺父母的故事。这部剧的脱颖而出,是随州花鼓戏历经风雨跌宕进入新时期后,逐步复苏繁荣的一个缩影。
年,国务院制订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年,湖北省出台了《关于支持湖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随州花鼓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州花鼓戏工作者抢抓历史机遇,克难奋进,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人才花鼓”;实施随州花鼓戏大码头工程,打造“天下第一团”;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打造“文化花鼓”,努力将随州花鼓戏打造成高品质、强辐射的区域性大戏。随州花鼓戏进入了发展的新境界,剧院先后排练、上演了《白银千两》、《公路孝女》、《状元与乞丐》、《牛二宝经商》、《双借亲》、《不下马的将军》、《随国金声》等8台大戏和小戏、小品、曲艺等20余台小戏,年均惠民演出余场。
随州花鼓剧团自年成立至今,走过了60多年艰难漫长的岁月。60年,中国人称为一个甲子,花甲之后,周而复始。如今,随州市第一批花鼓戏传承班的30多个学员已经毕业进团,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随州花鼓戏也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戏曲的繁荣、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坚持着、探索着。随州花鼓戏,这个古老的剧种,在随州,炎帝故里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采写:马林
播音、录音合成:胡明畅
图文编辑:孙应繁
编审:刘慧雯、马林、周振玲、何敬国
戏迷荟走进戏曲,爱上戏曲,我们在等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