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安的新家,在明珠广场东侧那条名叫汉孟路的街巷里。
与周边新起的漂亮小区相比,汉孟路太破旧了,显得极不搭调。
豆腐渣似的水泥路面只有4米宽,已被辗轧得残破不堪。棉花小区门口那段已经搞成个凼洼子了。有好心人填进去些沙石砖块,过不了多久,车子碾去轧来,垫的沙石啥的竟不见了踪影。
路两边的排水沟没有疏通,淤塞的废水隐隐透出难闻的味道。雨稍下大一点,路面就成了河道。汽车往来,溅起一阵阵黄水花,落在躲闪着行走的人身上。骑电动车的人在雨天吃尽苦头,既要躲避污水花,又要选择稍微平整的路面,弄不好就被挤进坑洼不平的地方。车一歪,双脚踏进泥水里,灌一鞋子污泥。
这条街巷的人流量不小,里面有八里岔原居民社区和新起的7个小区,几千住户。又有随州市外国语学校、上农场、种子交易市场,消防中队、市疾控中心······八九个单位。涉及这么多人出行,怎么就没有人提议请交通部门修一修呢?
我曾和一个原住老人聊天,问他为什么这条路没规划修整呢?他说:“现在光顾修新路,又宽又漂亮。这儿不是主道,不影响市容颜面,就没管了。这4米宽的水泥路,据说还是沾了哪个乡镇修乡村公路的光,掐了点资金来,在这路上敷衍了一下。不然,还是泥巴路呢!”
想是这汉孟路没地位,所以受冷落!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随州市区发展历史变迁方面的文章,吃了一惊,原来门前这条破烂的不起眼的街巷曾有辉煌的历史!
解放前就有这条道。那时的随县,南北朝向主街道就两条------烈山路和汉孟路。汉孟路更长更重要,北接厉山通枣阳,南达淅河至汉口,是从鄂北至汉口的一条重要商道。
后来修国道,就沿着汉孟路向东移了十几米,路面宽阔,双向4车道柏油路。再后来沿国道东面修建了汉丹铁路,建了随州火车站。国道市区段命名为交通大道,为随县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代替了汉孟路的地位。
那时修路,是用人工锄掘肩挑,洒汗沥血干出来的。修路先辈们吃苦耐劳,功利千秋,为了做纪念,90年竣工时,他们在国道和老汉孟路交汇处立了一尊塑像------铺路石,俗称五人像。塑像高大雄伟,彰显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
新路繁荣,老路衰微。
20多年前,修清河路,建黄垅蔬菜批发市场,切断了汉孟路南去的路段。后来修明珠路、桃园路,最后仅存大约3千米的汉孟路被截成3段。南边明珠路与清河路之间的那段好像连名字都改成黄垅巷了。北边从桃园路至五人像那段路边正待拆迁重建,那边的路段估计会消失。
近几年,因为城区的进一步扩展,国道再一次东移,更加宽阔美丽。老汉孟路则更加落寞,只剩下桃园路与明珠路之间这约1千米长了。路面残破,不如乡村公路。
汉孟路周围花园式的高端小区云集,恒大悦龙台、吾悦广场、维也纳公寓、花样年华商居······建筑高端大气,名字洋气浮华,愈加显得汉孟路的破旧落后。
居民们迫切希望门前的路得到修整。
早一段时间,我在小区业主群里看到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社区管理员告诉我们,今年准备规划修整门前的破路了,还广泛征集群众的意见,给这条路取个新名字。
感谢城建部门对汉孟路两边的居民的眷顾,终于有盼头了!
我在群里发表了我的意见:要改的只是坑洼不平的路面。汉孟路,现成的这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改了多可惜?
想当年,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一度改成襄樊,用了几十年,细细品味一番,还是觉得襄阳好,因为襄阳二字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书画家米芾,人称米襄阳;田园诗人孟浩然,别名孟襄阳······读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就勾起襄阳人的思乡情怀。
更有古战场赤壁市,曾更名蒲圻。若游客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上寻访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之处,恁是没有了“赤壁”这个地名,有多无趣?
还有黄山市改回“徽州”,曾都区地盘上再设“随县”,不都是名字上有令人回味的往事么?
汉孟路是随州市区变化发展的见证,它就像一个饱含故事的老人,念起这个名字,就有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仅存的这段古道-----汉孟路,希望你平坦、整洁、古朴、优雅!留着你的旧名,就存下一段历史!
为心而写悦人悦己
秋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