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
首页
襄樊简介
襄樊地点
襄樊市场
襄樊要闻
襄樊发展
襄樊天气
襄樊旅游
襄樊信息

周翔近代艺社文人群体社集及其意义

近代艺社文人群体社集及其意义

周翔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

内容摘要:艺社是近代成立于北京的诗词社团。其前身可追溯至著涒吟社。社员均为晚清遗民。社团成立旨在维护旧体诗词的正统地位,注重创作技艺。作为近代的诗词社团,艺社是晚清诗词结社之风的延续,也开启了现代诗词结社的浪潮。重点考察艺社的成立概况和社集活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近现代诗词结社活动的具体内容,更推动了近现代诗词学、近现代旧体文学研究的前行。

关键词:艺社;近代;社集;意义与价值

近代以来,诗词社团成为旧式文人的精神栖息地。北京作为当时的文化重镇,诗词结社如雨后春笋般此起彼伏。艺社于年在北京成立,其前身可追溯至著涒吟社。然而,有关艺社的完整介绍和相关研究今不多见,实属遗憾。艺社有独立的办社宗旨,即继承著涒吟社“维护旧体诗词地位,抵制外来文化”社旨的同时,更强调创作的艺术性。在创作内容方面,社员主要反映社会现实和日常酬唱。既在时局变化中抒发黍离之悲和羁零之感,又在混沌社会下寻求心灵慰藉。体现出社员的政治保守性。在创作特色上,诗取法老杜,词遥追南宋,体现对艺术的追求。本文重在系统介绍艺社的成立概况和创作活动,并厘清著涒吟社和艺社的关系。同时考察社员的创作特点及新变,以探求艺社活动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艺社成立及社团活动考

艺社,年成立于北京。据沈宗畸《艺社成立诗以志喜》诗自注:“今岁甲寅,艺社成立又闰五月”[1](P),可推算艺社当成立于年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间。社团发起人为沈宗畸、易顺鼎、许学源等。社长为易顺鼎,经理为沈宗畸。[1](P)社团主要成员有孙去疾、庆珍、陈明远、黄璟、定信、许学源、袁祖光、张伯桢、张之鹤、袁励准、姜筠、张瑜、贺良璞、吴坚、寿玺、狄郁、卢以洽、卢启贤、张景延、唐复一、骆成昌、成昌、周焌圻、项乃登、萧亮飞、黄翘芝、嵩麟、嵩堃、张振麒、宋大璋、黄光汴、梁世纶、徐琪、龚元凯、夏仁虎、三多、李丙荣、李霈、曾福谦、金葆桢、金绶熙、邬庆时、卓启堂、唐伟方、朱淑贞、梁希陶、杜蜀山等四十九人。[1]其中有女社员唐伟方、朱淑贞、梁希陶、杜蜀山四人[2]。可知傅宇斌、袁志成等“四十二人”和郑燕的“四十七人”说,均不确切。社团社课共六次、诗钟三次。同年出版《艺社诗词钞》,以社课、诗钟次序排版,且诗词后间附评语。

易顺鼎(~)

艺社为著涒吟社的延续。著涒吟社伴随着清朝的覆灭而衰落,但主要社员均又加入了沈宗畸所倡导的艺社,并开展诗词活动。言及艺社为著涒吟社之续,理由有三。首先,著涒吟社和艺社的主要发起者均为沈宗畸。沈宗畸是近代的著名文人,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广泛的交游圈。著涒吟社成立于光绪三十四年(年)。该社团在晚清影响力较大,可谓一呼百应。《著涒吟社同人序录》中提到:“名流墨客,景附云属。曾不逾月,达百余人,来者未艾。杰构钞传,屑玉唾珠,一时纸贵。”[2](P)由此可知,著涒吟社在晚清具有极大的号召力。究其原因,除了近代诗词结社兴盛外,还有沈宗畸的学力和交际能力。沈宗畸是光绪十五年举人,少负诗名。早年间曾随郑杲学《诗经》,以“落花诗”闻名京城,时为“京城四大才子”之一。同时,沈氏交友广泛,与陈宝琛、叶恭绰、易顺鼎、章士钊等往来频繁。叶恭绰、易顺鼎更是直接加入著涒吟社。民国初期,沈氏创办艺社。易顺鼎任社长,沈宗畸任经理。为创办社团,沈氏每以书信亲自联络故旧。许学源曾在诗注中提到:“沈南雅,番禺人。提倡诗教,不遗余力。与山人函商不下百数十次,而艺社始成。”[1](P)此处的“山人”即许学源。可知,沈宗畸倡办社团亲力亲为,十分认真。同时,著涒吟社旧社员如定信、张瑜、龚元凯等纷纷加入艺社,将艺社视为著涒吟社的延续。

其次,著涒吟社的活动消沉期和艺社的成立时期在同一年,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据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三百六十九条载:“沈太侔曩于胜清戊申结著涒吟社于都门。辛亥六月,诗社星散,越两月即有武昌之变。”[3](P)“辛亥”即年。“诗社星散”即表明著涒吟社的声势已大不如前,社员亦各奔东西。是序与沈宗畸《艺社成立诗以志喜》诗中提出“著涒吟社亡于辛亥之历”相合。[1](P)然著涒吟社的主要社员并未停止活动。据陈止《著涒吟社同人小传》卷首序:“原夫命名之初,实寓编年之意。七易岁华,中更多故......而乃顾厨健在,坛坫岿然”,序末注“甲寅春三月二日大灯居士陈止谨序”[2](P)。按“甲寅春三月二日”,甲寅年即年,是年艺社成立。序中“七易岁华”往前推演,恰是著涒吟社成立的年份。此外,陈序中提到“坛坫岿然”一句。这句话表明著涒吟社实际还在活动,并非真正意义的消亡。因此才更有“又复征求小传,编辑成书”的行动。虽然著涒吟社“辛亥六月”已经星散,但还有主事者如沈宗畸、陈止等直至年仍然活动,只是已大不如前。再据易顺鼎诗《著涒吟社诗钟小集,集者九人,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分韵,余得“钩”字》[4](P),《易顺鼎诗文集》载此诗作于甲寅年,即年。这也是沈宗畸等著涒吟社社员仍有活动的例证。据《艺社诗词钞》,沈宗畸在《艺社成立诗以志喜》诗注中明确提及著涒吟社,将著涒吟社与艺社作比。且“聊将艺术补蹉跎”“旧人屈指晨星少,社事惊心宿草多”[1](P)大有回忆著涒吟社之意旨。此外,定信作为两个社团的双重社员,在艺社社课写到:“沧州社散经年岁,回忆朋簪一惘然......闻到吟坛能再振,东阳心事亦堪怜。”[1](P)诗中“吟坛再振”“回忆朋簪”表明艺社作为又一团体,成为亲朋故旧诗词唱和的新根据地。又据庆珍《艺社成立诗以志喜》:“收拾残灰再表彰,大家重整旧诗囊”,自注:“国变之后,社事重开此第一次也。”[1](P)这句诗是艺社为著涒吟社延续的例证。庆珍,艺社社员。“国变”是指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诗注言“社事重开此第一次也”,即表明艺社成立的同时也是著涒吟社于“国变”后第一次社集。凡此三例,可证艺社为著涒吟社延续。

最后,著涒吟社骨干成员大都加入艺社,且社课积极。据《著涒吟社诗词钞》《著涒吟社同人小传》(以下简称《小传》)和《艺社诗词钞》,沈宗畸、易顺鼎、定信、袁祖光、张瑜、萧亮飞、嵩麟、嵩堃、龚元凯、金葆桢、金绶熙、卓启堂等十二人为著涒吟社入艺社社员。《小传》写于年,连撰者张文森、校者吴胜共计十四人。其中沈宗畸、金绶熙、袁祖光、张瑜、萧亮飞和嵩堃六人即是《小传》中所载主要社员。可知沈氏与另五位社员仍有往来。据《艺社诗词钞》,著涒吟社社员在艺社社集活动中,大多表述了对前社员或社集活动的追思。如定信《艺社成立诗以志喜》其二写到:“旧社多君复夏声,宣南再到不胜情。”[1](P)言及旧社诸君加入艺社又重新以维护旧体诗词的正统地位。这也契合著涒吟社“务在唤起一国之精神”之旨。艺社作为著涒吟社的延续,自然也承担其旧旨。再如沈宗畸同题诗:“旧人屈指晨星少,社事惊心宿草多。经始寅申两逢厄,艰难吾道一悲歌。”[1](P)提及著涒吟社朱葆斋、汪兰浦去世和两社团成立时间均为农历闰月。这都是沈氏追思前社的具体表现。综之,从两社倡办人相同、两社活动时间的延续性和两社社员的重叠三方面着眼,可将艺社视为著涒吟社的延续。

艺社人员构成和社团类型也颇具特点。就艺社成员构成来看,社员均为晚清遗民,且多在前朝任职,部分社员辛亥革命后仍入职北洋政府。如沈宗畸曾任清朝礼部祠祭司。易顺鼎曾任清朝时期广西、云南等地方道台,辛亥革命后任北洋政府时期铸印局局长。袁祖光任清朝吏部文选司,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议员、安徽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其次,大部分社员年事已高。身为晚清遗民群体的一员,以坚守传统文化、用旧体诗词抵抗新文化的浪潮为己任。社集作品多体现这样的主旨。

就社团类型而言,艺社是典型的文人唱和型团体,成员属社团型文人群体。据曹辛华《晚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的的类型、特点及其价值》,按社团文体样式划分,艺社属于专业型诗词社团;按社团成因目的划分,艺社又属于娱乐型、宗风型社团。言及专业型社团,是因艺社社集以诗词活动为主,兼有三次诗钟集会。沈宗畸、易顺鼎、庆珍等大多社员皆少负诗名,且诗词创作不与社会活动相杂糅,属专业填词作诗的文人群体。言及娱乐型,是为三次诗钟集会。诗钟创立之初即为文人竞技斗艺的一种文字游戏。诗钟诸如分咏格、合咏格、嵌字格和笼纱格均是文人专门作七言对偶句以炫技、斗智的一种方式。再如宗风型,艺社社员受常州词派影响,填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ngfanzx.com/xfxx/17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