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比较贵,我只挑一部评分高的电影看了看,就是这部《你好李焕英》。按我的经验来看,春节档电影评分一般不会太高,这样一部带有喜剧情节的煽情电影在豆瓣竟然高达8.3分,这让我很意外,成功地激起我的兴趣。
剧情介绍
高考结束,贾晓玲落榜,她找了全襄樊最好的办证师傅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父母见贾晓玲考上了一本大学,立即给女儿张罗了一场升学宴。而就在宴席上,贾晓玲造假的事情被意外发现,宴会被迫终止。贾晓玲向母亲李焕英承认错误,母亲当场原谅了她,并骑车驮着贾晓玲回家。二人有说有笑地畅想着未来,此时,一辆微型卡车将她们撞倒,贾晓玲无大碍,母医院。
贾晓玲在病床旁陪护着母亲,她打了个盹,醒来时发现母亲已不在病床上。医院里空无一人,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部宣传80年代工人风貌的纪录片,取景地正是在李焕英所在的工厂,贾晓玲靠上前去,瞬间穿越到年的胜利化工厂。贾晓玲以表妹的身份与年轻时的李焕英相认,她决定全力帮助李焕英改变命运,让她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80年代电视机供不应求,贾晓玲装成残疾人,通过博取别人同情帮李焕英抢到了电视机;厂里要办排球赛,贾晓玲想起母亲曾说过“排球赛很重要,后悔没报名”,于是她帮着李焕英组织起一支排球队,虽然赛场上拼尽全力可最后还是输了;贾晓玲撮合厂长儿子沈光林和母亲搞对象,可母亲还是和烧锅炉的贾文田结了婚。贾晓玲埋怨李焕英死脑筋,厂长儿子比烧锅炉的强百倍,李焕英为何执迷不悟?可她也无力改变这一切,毕竟穿越者改变历史太难了。
贾晓玲与李焕英关系日渐亲密,李焕英也时常带着贾晓玲逛街买东西,二人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李焕英见贾晓玲裤子破了也会及时帮她补上。渐渐地,贾晓玲发现眼前的世界逐渐变得黑白,这预示着自己的穿越即将结束。可就在无意间,她发现自己裤子上补丁的图案是一只小白狗,而年轻时的李焕英不可能有这个手艺,也不可能知道这个图案。贾晓玲明白了,李焕英也是穿越者,她比贾晓玲先一步,带着一生的记忆穿越回了年轻时的身体。回想穿越期间李焕英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贾晓玲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贾晓玲回忆着与母亲的往事,眼泪止不住地流,即使李焕英穿越回来也依旧选择贾晓玲亲爹作为结婚对象,依旧要让贾晓玲做自己的女儿,即便这个女儿并不优秀,那也是给她幸福的宝贝。影片结尾,医院醒来,母亲还在病床上昏迷,这场穿越是母女共同完成的梦:李焕英在弥留之际与贾晓玲共同穿越到80年代,随着李焕英生命终结,这场穿越也走向结束。
喜剧部分
喜剧主要在贾晓玲穿越后与年轻李焕英共同生活的部分,占绝大部分篇幅,挑几个重点部分说说,其他语言上的包袱比较零散,就不提了。
1.抢购电视机李焕英与别人争夺买电视机的机会,贾晓玲装成残疾人帮了李焕英一把。这里像是在表演小品,有点包袱,但将它放进电影里就显得生硬。
2.组建排球队一名女队员头上有一大块斑秃,贾晓玲用狗毛代替头发遮住患处,赛场上狗毛掉了,惹得众人嘲笑,有点笑果,但毕竟还是嘲笑生理缺陷。一名女队员是中苏混血,欢迎别人叫她自己“老毛子”,我记得“老毛子”不是形容中国人的,而且并非正面词汇,有用这个来形容自己的吗?还有一名女队员是写稿的,贾玲帮她写,把刘德华歌词往上捅,效果一般。
3.沈光林看电影贾晓玲给沈光临和李焕英一人一张电影票,电影票是连着号的。可沈光林到现场才发现,俩座位中间隔着一堆人。这个情节不错,有笑果而且在我的知识盲区里。
4.沈光林划船沈光林与李焕英在湖上泛舟,沈光林吃了变质毛豆,肚子难受,让李焕英快往岸边划。结果还是没来得及,沈光林急中生智跳进湖里拉了一裤子。这里沈腾演的还可以,蜷缩在船上微微颤抖,传递出了紧迫的感觉,不过以拉裤兜作为笑点还是低级了点。
5.沈光林上台演节目沈光林裤子被贾晓玲拽掉,摔倒在台上。我觉得这段没什么意思,剧中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像是在逼迫看电影的观众发笑。
煽情部分
煽情部分集中在结尾,约占15分钟,简短而有力,感染性强。这段可以说是全片的灵魂,没有这一段,本片就是一个笑料不多的段子小品合辑。不论影片内容如何,拍摄技巧怎样,最后这段贾玲的真情流露是够感人的,她回忆着与母亲的过往,让观众产生了共情。
个人观影体验
故事背景是襄樊,位于湖北,可演起来却有东北的感觉,看的时候脑子里有点错乱,看网上说那时候“一群东北人到湖北支援三线建设,在襄阳建设化工厂,刚好这个时候,贾玲的妈妈成为了这个工厂里的工人”,这也算是一个解释吧。
贾晓玲伪造录取通知书,母亲立刻原谅。这情节太突兀,正常不得先打个半死,这里就很假了,转折生硬,一味突出慈爱,母亲人物形象塑造失败。
有一些喜剧包袱针对性太强,不知道背景的只会一头雾水。我没看过《古惑仔》,对浩南,郑伊健不熟。而且刘德华的“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只知道这一句,这些梗我有点接不住。
很多笑点不高级,比如:装残疾人、斑秃、老毛子、拉裤兜、拽掉裤子等,沈光林不会骑自行车那里不合理,不会骑天天推着走图个啥?陈赫和他两个小弟好像没啥作用,陈赫与贾晓玲的感情戏躲雨那段尴尬,俩小弟划船互殴落水那段无逻辑,哗众取宠,直接垮掉。不过,通知书未干的墨迹、沈光林的普通话对比、电影票连号等部分还可以。插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还是粤语更有味道。
结尾煽情部分将电影质量向上提了一个层次,前文已经说过了,简短有力。但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母亲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她貌似是主角但只是一个一切为了女儿的工具人。她是什么背景,她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喜欢什么,电影都没作介绍。她与女儿的互动也完全都是慈爱的一面,一直哈哈地笑,但一直惯着女儿只会让女儿自我定位不清,甚至做出伪造录取通知书这类荒唐事。
贾晓玲哭泣部分哭声填的太满,次数有点多,表现形式可以再优化。结尾字幕贴了李焕英本人照片和简介,不过贾玲母亲只是她一个人的母亲,拍电影是给观众看的,让观众感动的点在于贾玲的真情流露与观众对自己家人的思考,这时候让所有人缅怀李焕英并不妥当。如果一部影片以真实的人物事件改编,若此人对大家来说都有纪念意义,那么放上人物生平是可以的,而本片内容都是虚构的,李焕英仅对导演一人有纪念意义,那么本片结尾就不应挂照片、写生平,只写这两句能产生共情的话就行:
打我有记忆起
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
所以我总忘记
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关于剧情的思考,就电影论电影
贾玲为怀念母亲创作了小品进而有了这个电影,虽然本片卖点是真情实感,但电影内容与事实关系不大。人名是真实的,工厂是存在的,思念是真实的,结尾照片与生平是真的,事应该基本是编的。看电影的时候我难免在真实与虚假中徘徊,我到底是被真人真事感动了还是被虚构事实渲染出来的气氛感动了?这是我的想法,可能别人并没有感觉。
再提点别的吧。本片故事背景是李焕英首先被动地穿越到80年代,她拥有一生的经验与年轻的身体,紧接着女儿从天而降,她为了女儿仍然选择这个活法,毕竟大胖闺女就在眼前,给弄没了于心不忍。可如果贾晓玲来晚了或者是没来呢?李焕英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作为穿越者不必为贾晓玲的消失而自责,既然现在是从头开始,换个活法也很合理。因此,如果贾晓玲不作为观察者出现在李焕英的生活中,李焕英虽存有对贾晓玲的记忆但应该会选择另一个活法。当然了,这个随口一说而已,这么拍完全没有意义。
我联想到了一个穿越电影《蝴蝶效应》,贾晓玲是为了母亲幸福让她改嫁,那个片子里的主人公为了不受罪穿越回胎儿时期把自己弄没了,有点阴暗,具体情节想不起来了。看豆瓣评论的时候有人说贾晓玲边哭边跑那段像韩国电影《开心家族》,那电影也是亲情相关,也有反转伏笔,也值得一看。
评分过高
豆瓣从8.1分涨到8.3分,这出乎我的意料。我认为这片子最高7分,及格但不优秀,远远谈不上经典。豆瓣、知乎上可以看到零星有人指出了该片的毛病,可更多的是吹捧。
真情的确感人,但是瑜不掩瑕,缺点就摆在那里,不可忽视。煽动观众,过度营销,大肆鼓吹“神作”、“看过最好的小品拍成电影了”、“这电影值九分”、“出道即巅峰”,避谈缺点,谩骂批评者,弄得论坛乌烟瘴气,这有害于电影行业的发展。
今天初四了,年马上过完了,趁有时间还能看看电影,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暂时忘掉自己的烦恼。休息日总是短暂的,打工人必须需面对残酷的现实,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年了吗?准没准备好,都得迎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